首頁 > 文史語錄 > 惠特靈大道戰役歷史 惠特靈大道戰役歷史百科

惠特靈大道戰役歷史 惠特靈大道戰役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惠特靈大道戰役,參戰方羅馬帝國,不列顛起義軍,時間公元60年至公元61年左右,羅馬帝國當局鎮壓愛西尼人女王布狄卡領導的不列顛人起義時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最終結果,羅馬勝利。

在這場戰爭中,羅馬軍團憑藉着其精良的武器裝備和訓練程度,血腥鎮壓了不列顛人的起義運動,布狄卡女王也在這場戰役之後死亡。此戰奠定了羅馬帝國時代羅馬當局對不列顛的控制。

惠特靈大道戰役歷史 惠特靈大道戰役歷史百科

  惠特靈大道戰役

戰役背景

在公元43年,羅馬人入侵東南不列顛。這次征服是逐步進行的,有些王國被攻佔了,其他的則作爲羅馬的同盟國被保留了名義上的獨立。

在這些屬國中有一個王國被稱作愛西尼王國,他們住在今日的諾福克。他們的國王,普拉蘇塔古斯,在遺囑中把土地分給他的女兒們和羅馬皇帝尼祿的辦法來求得保有他們的獨立。

但是在公元61年或者稍早些時候當他死了之後,他的遺囑被忽略了。羅馬人奪取了他們的土地並且羞辱了他們一家。他的遺孀布狄卡遭到鞭打,他們的女兒們甚至遭到了強姦。羅馬的包稅人要求收回債務,然而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向愛西尼人徵收了沉重稅務。

當羅馬不列顛總督蓋烏斯·蘇埃託尼烏斯·保利努斯(英語:GaiusSuetoniusPaulinus)正在對摩拉島(IslandofMona,今日北威爾士的安格爾西島)作戰時,由波迪卡領導的愛西尼人發動了起義。

愛西尼人和他們的鄰居特里諾文特人結成了聯盟。他們的卡圖維拉尼王國過去的首都卡姆羅敦睦(Camulodunum,即科爾切斯特)現已淪爲羅馬退役老兵的安置地。

他們爲了進一步打擊特里諾文特人,羅馬人甚至向他們徵收一筆費用以修建一座紀念前任皇帝克勞迪的廟。起義者攻入並毀滅了科爾切斯特,殺死了所有來不及逃亡的人。

波迪卡和她的軍隊向倫蒂尼恩(今倫敦)方向進軍,而蘇埃託尼烏斯和他的先頭部隊已搶先一步趕到了倫蒂尼恩,他意識到他沒有足夠兵力來保衛這座城市,於是下令疏散羣衆,並燒燬城市,不給起義者留下任何補給。 羅馬史學家塔西陀宣稱任何沒有撤退的居民都遭到了屠殺。

當波迪卡的軍隊仍在圍攻維魯拉米翁(英語:Verulamium)(現今的聖奧爾本斯)時,保利努斯已經集結了他的軍隊。駐紮在不列顛的四個軍團中,根據塔西佗的記載,他集結在麾下的兵力有第十四“蓋米納”軍團、第二十“瓦勒利亞”軍團的一個分遣隊以及一些輔助部隊,共計約一萬人。

第三個軍團,即駐紮在埃克塞特附近的第二“奧古斯塔”軍團沒有成功地和保利努斯會師,而第九“西班牙”軍團還在馳援科爾切斯特的路上。

雙方兵力及戰場

不過,值得羅馬一方感到欣慰的是:因爲總督蘇埃託尼烏斯的計策,使得當羅馬一方正急於如何應付起義軍洶涌的攻勢時,不列顛起義軍正處於困境:在羅馬方面於不列顛已連失數城的情況下,蘇埃託尼烏斯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果斷地將許多不列顛起義軍攻擊方向上的城鎮摧毀。爲保證不列顛人得不到一丁點補給,羅馬人的焦土抗戰進行地非常徹底,不但城鎮完全撤除,並且撤走或焚燬所有不列顛人能夠用得上的包括糧食、武器等軍需物資。此外還撤走了人員。

羅馬方面這樣做的目的不只是爲儘可能削弱不列顛起義者的銳氣和戰鬥力,某種意義上也是爲將不列顛起義者逼迫至與本方的正面戰場中。事實上,爲了鎮壓不列顛人起義,羅馬當局已經調動了四個駐紮於不列顛的軍團。然而,當布狄卡的起義軍在圍攻維魯拉米翁時,不列顛總督蘇埃託尼烏斯手中可用的兵力只有約一個半軍團:第十四軍和第二十軍一部,加上一些輔助部隊,數量大約是一萬人左右,遠少於預期。除去參戰的兩個軍團,當時尚有駐紮在埃克塞特一帶的第二軍和正在行軍中的第九軍尚未趕到。

然而軍情緊急,當前起義軍的進展已經容不得羅馬方面有任何的耽擱。故蘇埃託尼烏斯必須以僅有的一萬餘人兵力前往迎戰聲勢浩大的不列顛起義軍。當他率領着現有的部隊從惠特靈大道上前進欲迎戰不列顛人時,正好在某個未知地帶遇到了布狄卡的不列顛軍。戰鬥正式爆發。

惠特靈大道戰役歷史 惠特靈大道戰役歷史百科 第2張

  古代戰場最強陣型羅馬楔形陣

關於不列顛人的數量,許多羅馬史學家都極力宣揚這一戰不列顛人的數量優勢。塔西佗稱此戰中不列顛人的數量大約是十萬左右。而另一位羅馬史官卡西烏斯·狄奧則聲稱是23萬。許多史學家認爲,以當時不列顛人的人口基數算,這些數字哪怕加上了隨行的非戰鬥人員也還是讓人覺得有些誇大了。現代歷史學界從典籍等方面測算認爲,此戰中出戰的不列顛義軍的戰士數量可能在五萬人左右。這似乎更貼近於歷史真相。事實上,這個數字可能還偏多:因爲各種原因,參與起義的不列顛各部,尤其是愛西尼人出現了大規模的減員。使得布狄卡不得不下令削減各羣落的戰士數量。對於羅馬一方而言,這無疑是個好消息。這意味着決戰時刻不列顛方面能夠拿得出來的兵力更少。

而戰鬥地點爲何處則至今未知,經過漫長的調查取證,多數史學家認爲這一戰可能發生在不列顛的倫丁紐姆和維洛科紐姆之間。兩地間的重要交通線就是人稱惠特靈大道的公路。此外,有很多人史學家指出,用“惠特靈大道”這個地名來指代這場戰鬥是錯誤的。因爲所謂的“惠特靈大道”其實是後來盎格魯薩克遜時代對這條道路的稱呼。不過“惠特靈大道戰役”這個名字在史學界已經約定俗成,故我們也先不去管它。

部署階段

雖然戰鬥地點仍然不明,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現存的一些歷史記錄中找到一些關於戰場環境和作戰部署的描寫。

因爲羅馬一方的兵力呈明顯劣勢,是故蘇埃託尼烏斯必須謹慎得選擇作戰地點。他最終將戰場預選爲一條狹窄的山谷。這條山谷的背後是森林,而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原野。羅馬一方這樣選擇戰場顯然有深意:山谷兩側陡峭的崖壁使得不列顛人無法從兩邊包抄,而山谷背後的森林也可以很好地杜絕本方部隊遭到夾擊,而正面的平原地形使得對方任何的伏兵計略都成爲不可能。羅馬軍團部署在了正前方扼守住谷口,並排列成密集隊列。後方佈置了持輕武器的輔助部隊,作爲決勝要素的騎兵則被安排在了兩翼。

不列顛人別無選擇,除了正面迎戰羅馬軍團他們不可能再有他法。是故他們唯有前進,擊潰羅馬軍團。這樣一來羅馬方面預設的戰場便將發揮出巨大作用。

根據古典時代史學界的習慣,一般在描寫戰爭時,通常都會加入雙方指揮官的戰前演講(哪怕是毫無根據的杜撰)。比如塔西佗就忠實地記錄下了布狄卡女王在決戰前對他的部落成員們那段堪稱經典的戰前演講,她號召所有的戰士們像她一樣爲推翻羅馬在不列顛的統治而戰:“羅馬的傲慢帶給我們的只有危險。他們褻瀆神聖,奪去少女寶貴的童貞。不是贏得這場戰役,就是滅亡,這就是我,一個女人,將要做的。”

而羅馬一方統帥蘇埃託尼烏斯在進行演講時,則向士兵反覆強調不列顛人是羣看似人多實則不堪一擊的烏合之衆:“不要理會那些蠻族發出的喧鬧,在他們的陣列中女人多於男人。這羣野蠻人不是軍人——他們甚至沒有被恰當的裝備。我們過去已經擊敗過他們,當他們看到我們武器感覺到我們的鬥志時,他們將崩潰一瀉千里。團結一致。投出你們的標槍,然後衝鋒;用盾把他們撞倒,再用劍了結他們的性命。忘了戰利品,只要抱有必勝之心就會得到更多。”

此外,不列顛人在戰鬥前,將他們的馬車隊放在陣列後方圍成半圓形,以讓他們的家屬也都能看到這場預料中的壓倒性勝利。其實上,在布狄卡之前,辛布里王波伊奧瑞克斯與蓋烏斯·馬略的韋爾切利之戰以及蘇維匯王阿里奧維圖斯與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的會戰中也都這樣做過,然後,他們都不幸地失敗了。

戰役經過

衆寡懸殊,蘇埃託尼烏斯肯定會小心選擇作戰地點。他選擇了一條狹窄的峽谷,背後森林環繞,而前方則是廣闊的平原。峽谷這樣的地勢保護着羅馬軍隊的兩翼,森林則阻止了對羅馬軍隊後方的襲擊。

狹窄的正面削弱了人數優勢,廣闊的平原使得任何伏兵成爲不可能。這位指揮官把軍團以密集隊形放在正面,持輕武器的輔助部隊置於後方,而騎兵則佈置在兩翼。

惠特靈大道戰役歷史 惠特靈大道戰役歷史百科 第3張

  布狄卡女王和她的兒女們站在戰車上巡視全軍的雕塑

戰前,統帥往往向軍人演講以激發他們的士氣。這場戰役的五十年後,塔西佗向我們講述了布狄卡對他的追隨者的演說:“羅馬的傲慢帶給我們的只有危險。他們褻瀆神聖,奪去少女寶貴的童貞。不是贏得這場戰役,就是滅亡,這就是我,一個女人,將要做的。”

儘管不列顛人集結了一支可觀的力量,他們據說裝備簡陋。由於實力曾經冠絕全軍的愛西尼人的裁軍,他們的軍事實力有所削弱。他們將他們的馬車隊放在戰場的後方,這樣他們可以讓自己的家屬看到自己取得一場預料中的壓倒性勝利。

兩位日耳曼人酋長,辛布里人之王伊奧裏克斯(英語:Boiorix)和蘇維匯人之王阿里維斯塔斯(英語:Ariovistus)也在對抗蓋烏斯·馬略和尤利烏斯·愷撒的戰役中幹過同樣的事,很遺憾的是,他們都失敗了。

塔西陀也記錄下了蘇埃託尼烏斯向他的軍團的致辭:“不要理會那些蠻族發出的喧鬧,在他們的陣列中女人多於男人。這羣野蠻人不是軍人——他們甚至沒有被恰當的裝備。

我們過去已經擊敗過他們,當他們看到我們武器感覺到我們的鬥志時,他們將崩潰一瀉千里。團結一致。投出你們的標槍,然後衝鋒;用盾把他們撞倒,再用劍了結他們的性命。忘了戰利品,只要抱有必勝之心就會得到更多。”儘管塔西佗和那個時代的史學家一樣,喜歡爲這種情況配上自己編造的演講詞。

在這蘇埃託尼烏斯的演講顯得非常生硬而又直白,看上去不像是編的。塔西陀的岳父,未來的不列顛總督格涅烏斯·尤利烏斯·阿古利可拉那時正在蘇埃託尼烏斯軍中任職,可能比較精確的報道了那場戰役。這使得蘇埃託尼烏斯在書中的演講風格相比起來與書中其他演講的風格迥異。

布狄卡率軍平行推進向軍團發動進攻,在羅馬軍面前狹小的開闊地上遭到了第一輪猛烈的打擊。在距陣前三十米處,布狄卡起義軍的步伐爲羅馬重標槍的齊射一滯。

這種標槍撞上物體後便會彎曲,使得它無法再被扔回來,敵人的盾上插上了這樣的沉重的東西就會使得盾無法使用而不得不在沒有盾的保護下戰鬥重投槍的第二輪齊射接踵而至,每位軍團步兵攜帶有兩根投槍。 這樣的的戰術打亂了不列顛人的陣腳。

當不列顛人正陣腳大亂時,蘇埃託尼烏斯下令全軍以羅馬標準楔形陣(英語:flyingwedge)全線出擊。楔形陣的箭頭深深的插入了起義軍中。憑藉着嚴格的訓練,良好的盔甲和武器,他們很快在局部取得決定性優勢。

而騎兵的加入更是擴大了優勢。當他們失去優勢後,這羣不列顛人試圖撤退,然而他們的退路爲結成環形的馬車所阻斷,很快這段路便淪爲人間地獄。

當羅馬步兵前進時,騎兵從兩翼參與了對不列顛人的屠殺。羅馬人屠戮的不僅是戰士還有女人、小孩,甚至還有馱獸。塔西佗根據謠言認爲戰役傷亡的羅馬人僅400人,而死於此役的不列顛人達八萬之多。然而關於這場戰役的所有資料都被現代歷史學家認爲有所誇大。

據塔西陀所言,布狄卡是服毒自盡的。而卡西烏斯·迪奧則說波迪卡是病死的,並得到了厚葬。沒有趕上這次戰役的第二軍團長官博恩尼烏斯·波斯圖穆斯(PoeniusPostumus)由於沒有讓手下獲得搶奪戰役功勳的機會,被逼自刎身亡。

儘管塔西佗給出了一個簡潔的描述,沒有一位歷史學家知道這場戰役的確切發生地。惠特靈大道附近的地區都有可能是戰役發生地。一個傳說宣稱戰役發生在倫敦的國王十字大街,儘管這個地方的地貌特點與塔西陀的描述不符。

大多數人傾向於英格蘭中西部的一個地點。那個地方恰好位於惠特靈大道上,夾在倫蒂尼恩和維洛科尼烏姆(英語:ViroconiumCornoviorum)(什羅普郡的佛洛克西特(英語:Wroxeter))之間。在A5公路(英語:A5 road (GreatBritain))上。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地點像Manduessedum,靠近沃裏克郡的亞瑟斯頓,還有一個靠近萊斯特郡的高十字(英語:High Cross,Leicestershire)的地點也有可能。

距現今北安普敦郡的託斯特東南兩英里的一個低地也是一個戰役發生地的候選。在2009年,赫特福德郡阿斯維爾(英語:Ashwell,Hertfordshire)附近的阿爾堡河畔(英語:ArburyBanks) 也被提出認爲可能是戰役的發生地。 2010年5月,新出版的一本書提出北安普敦郡的ChurchStowe(英語:斯托教堂)乃戰役真正發生之地。

戰後餘波

據說尼祿皇帝爲布狄卡起義所震驚,甚至考慮過全面撤離不列顛。但是起義因此役而決定性失敗後,羅馬統治一直延續了下去。

擔心蘇埃託尼烏斯的暴政會掀起更大規模的叛亂,尼祿更換了新的總督。繼任總督爲普布利烏斯·佩特羅尼烏斯·圖爾普林尼烏斯。

波迪卡起義的失敗僅僅確立了羅馬在南不列顛的統治。北不列顛仍處於不穩定狀態。公元69年,也就是四帝內戰之年,一位布里甘特人貴族維魯提烏斯掀起了另一場不那麼具有影響力的暴動。這場起義起初只是一次部落爭鬥,但很快就演變成反羅馬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