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星堆遺址在哪裏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三星堆遺址在哪裏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部,是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遺址簡介

考古學家將該遺址羣的文化遺存分爲四期,其中一期爲早期堆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則屬於青銅文化。遺址羣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近2000年。

三星堆遺址在哪裏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三星堆遺址羣規模巨大,範圍廣闊,古文化遺存大多分佈在鴨子河南岸的馬牧河南北兩岸的高臺地上,遺址羣平面呈南寬北窄的不規則梯形,沿河一帶東西長5~6千米,南北寬2~3千米,總面積約1200公頃,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存。已確定的古文化遺存分佈點達30多個,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灣”、“真武宮”,北部的“西泉坎”,東部的“獅子堰”,西部的“橫樑子”,以及向西延續的“仁勝村”、“大堰村”等遺址最爲重要。三星堆遺址羣的年代範圍前後延續2000年,所出的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徵,自成一個文化體系,已被中國考古學者命名爲“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對研究早期國家的進程及宗教意識的發展有重要價值,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國西南地區一處具有區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遺址。它的發現,爲已消逝的古蜀國提供了獨特的物證,把四川地區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發掘歷程

三星堆遺址在哪裏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第2張

  青銅人頭,高27cm,三星堆一號祭祀坑。

1929年春,廣漢縣南興鎮真武村村民燕道誠一家在宅旁挖蓄水溝時發現一個長方形的坑道,由石板圍成,坑內放滿了精美的玉石器。燕道誠後攜家人把坑內400多件玉器搬回家中,藏於各個角落,並不讓家人告人。一年後,爲將玉器出手,他將一塊玉瑗送給當時駐廣漢縣的一位旅長陶宗伯,此人在得知這塊玉瑗的價值後,派了一個連進駐燕道誠挖寶的地方,以軍事訓練爲名,大肆開挖。

成都著名金石學家龔熙臺從燕家購買了4塊玉器,並寫作一篇《古玉考》發表在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校刊的創刊號上,隨即消息傳出,古董商蜂擁而至,廣漢地區掀起挖掘高潮。當時的廣漢縣縣長羅雨蒼認爲古物出土應歸國家所有,隨即下令禁止私人亂挖亂掘。

1934年3月15日,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美國人葛維漢與副館長林名均教授組建考古發掘隊,在月亮灣進行發掘工作,揭開了中國川西平原考古的序幕。持續十多天的第一次正式發掘工作,一共出土文物600多件。

1953年西南博物院院長馮漢驥等人重新提出三星堆一帶有古文化遺產的可能。

1956年四川省博物館的王家佑、江甸潮在三星堆—月亮灣一帶進行考古調查。

1960年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組全面調查了三星堆和月亮灣等地的文化遺存。

1970年始,三星堆和月亮灣一帶古遺址搭建起磚瓦工廠,致使大片的古文化遺址遭受破壞。

1980年5月四川省考古隊對三星堆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龍山時代和3000年-4000年前的房屋基址18座,墓葬4座,出土數百件陶器、石器、玉器文物和數萬片陶片標本。198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決定對三星堆進行專款專項考古發掘。

1986年7月廣漢縣南興鎮第二磚廠的工人在挖磚坯土時,挖斷了一塊玉環,工人遂報告給當地的考古隊,這裏就是三星堆一號祭祀坑。8月四川省考古所在領隊陳德安、副領隊陳顯丹帶領下對三星堆進行大規模發掘工作,發現兩座與商代同時期的大型祭祀坑,坑內出土了1700多件青銅器、玉器、漆器、陶器等,還有80根象牙,4600多枚當時的貨幣、海貝、銅貝等。

三星堆遺址在哪裏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第3張

  三星堆青銅龍形飾

1990年開始,對三星堆文化和文明的探索從成都平原延伸到了渝東地區和陝南地區。由於早於三星堆文化的四川盆地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初步揭示,並且有多處龍山時代的古城遺址和若干處具有新石器時代文化向三星堆文化過渡階段遺存的發現,爲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深入進行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

1992年,三星堆博物館奠基。

1993年5月,三星堆文物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雖然只有一件,但在瑞士和歐洲引起了很大反響。之後,歐洲各國頻頻邀請三星堆珍寶赴歐洲展出。

1997年,三星堆博物館建成開放,其基本陳列當年就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展。

2002年,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銅神樹和玉邊璋納入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2012年至2015年,三星堆考古發現青關山大型房屋基址以及多段城牆重要文化遺存,三星堆古城城牆合圍。

2019年4月,四川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三星堆與金沙遺址聯合申遺成爲亮點。

 出土文物

重要文物

國寶級:金杖、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青銅縱目面具、玉邊璋、玉牙璋。

其他:青銅獸面具、黃金面罩、青銅太陽輪、跪坐人像、青銅人身形器、青銅大鳥頭。

文物特點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文物有上千件,包括青銅器、金器、玉石器中,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三四百件青銅器。

1、器形高大、造型生動、結構複雜、內涵高深莫測是三星堆青銅器重要特點。

2、三星堆青銅器以大量的人物、禽、獸、蟲蛇、植物造型爲其特徵。

3、多數器物種類和造型都具有極爲強烈的本地特徵。

三星堆遺址在哪裏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第4張

  青銅立人像

三星堆文化的分期,可以根據其考古時的發現分爲三星堆遺址一期、二期、三期和四期。也可以按研究後文化類別分爲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橋文化。它對於認識三星堆與當地先秦時期青銅文化和新石器文化的關係有着重要作用,也奠定了完善四川古文化發展譜系,確定巴蜀文明形成的基礎。其主要出土的上百件青銅精品,一如青銅立人像年代則在第四期,概括約在公元前1200—公元前1000年之間,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安陽殷墟遺址。

1933年至1934年的第一次對月亮灣真武宮遺址和玉石器坑挖掘時,已經有人注意到兩者年代有所不同。1963年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實習進一步的從地層上論證了不同時期的疊壓關係。1980年、1981年第一次發掘時,考古隊員將堆積物分爲八層,除去表層土(第1層)、間隙層(第5、7層),剩下的五層被稱爲“第一至第五文化層”。其中第四、五文化層(第6、8地層)被劃爲第一期,第二、三文化層(第3、4地層)被劃爲第二期。第一文化層(第2地層)被劃爲第三期。1982年,通過第二次發掘,發掘者提出存在三星堆遺址第四期。至此,三星堆文化分爲四期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

三星堆一期文化

標準地層是第一次發掘時的第6層、第8層(第四、五文化層)。1984年西泉坎下層(第4層)和1986年第六次發掘的最下層(第13-16層)等基本與之對應。

出土陶器的陶質主要以泥質灰陶爲主,出土陶器中大約65%爲此類陶質,又包括了泥質青灰陶和灰白陶。其次是夾砂褐陶,另外還有少量不均勻的泥質橙黃陶。器形比較單調,主要是平地器,但也要少量圈足器,大部分皆難以復原。紋飾主要是繩紋,其次是劃紋,劃紋又包括樂平行線劃紋、水波狀劃紋、幾何形劃紋,也有在平行劃紋上再弄出齒狀。另外有少量的錐刺紋和鏤孔裝飾。這一時期陶器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器口壓成鋸齒狀花邊。

這一地層已經出現房屋建築,平面通常呈圓形或方形,採用挖柱洞立柱樁的方法,中間連結以泥牆。有些房屋的面積只有10-12平方米,據推測可能是幹欄式的小房子。

經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鑑定,在第一次發掘時的第六層所採集的標本距今爲4075±100年,樹輪校正後爲4500±150年,高精度校正後爲公元前2590—公元前2340年。其他的一些主要數據有距今4170±85年,4210±80年等。概括約在公元前2800—公元前2000年之間。

三星堆二期文化

三星堆遺址在哪裏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第5張

  黃金面具

三星堆二期文化的標準地層是第一次發掘時的第3層、第4層(第二、三文化層)。第六次發掘的第11、12層也是典型地層。各次發掘中,此地層均有出現,說明這一期文化在三星堆遺址羣中有廣泛的分佈。與第一期文化相比,這一期的文化面貌大有改變。包括特色鮮明的陶器和石器。可以說代表三星堆文化特徵的典型器物羣已經出現。其與第三期的區別主要是數量比例和個別品種上的區別。

陶器的陶質變化爲主要以夾砂褐陶爲主,其次是泥質褐陶。器形比第一期豐富很多,新出現了小平底罐、高柄豆、平底盤等,也出現了少量鳥頭形狀的勺柄。紋飾以粗繩紋和細繩紋爲主,新出現了凸弦紋、附加堆紋、網紋等。石器包括斧、錛、鑿、杵和砍砸器,開始出現石壁和石紡車。

房屋單間的平面通常呈長方形或方形,有些數間連接成組,有些房屋牆基內還另有小溝,小溝內再立木樁。

年代距今約3990±80年,樹輪校正後爲4390±130年,高精度校正後爲公元前2471—公元前2209年。其他的一些主要數據有距今3525±170年等。概括約在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年之間。

重要遺蹟

西城牆

西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鴨子河與馬牧河之間的高臺地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00米,頂寬約10~30米,底寬約35~50米,高約3~6米。在城牆的中部和北部各有一寬約20餘米的缺口,將西城牆分爲北、中、南3段,其中中段南端在缺口處向東拐折延伸約40米,與中段北段略成垂直相接。根據局部試掘情況結合從北端鴨子河和南端馬牧河沖刷暴露出的城牆剖面及夯土內包含物分析,西城牆的結構、體量、夯築方法和年代與南城牆及東城牆相近。

月亮灣城牆

月亮灣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中北部的月亮灣臺地東緣,按走向可分南北兩段,北段爲東北—西南走向,南段略向東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條城牆與西城牆北段基本平行。城牆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50米,頂寬約20米左右,高2.4~5米。北端底寬約30~45米,中段有拐折,夾角爲148度,北端爲32度,南端成正南北走向。城牆南段較高,被農耕平整較甚,寬度達80米。城牆東(外)側有壕溝,壕溝寬度40~55米。在發掘的斷面處,壕溝距地表深3.5米,壕溝溝口距溝底深2.95米。

祭祀坑

著名的一、二號祭祀坑位於三星堆城牆東南50餘米,兩坑相距25米,是三星堆遺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兩坑坑室走向一致,均爲東北——西南走向,坑口呈長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齊,填土經夯打。

一號坑坑口長4.5~4.64米,寬3.3~3.48米,深1.46~1.64米,坑口三面各有一條寬約1米,長0.34(殘)~3.85米的坑道,呈對稱佈局向外延伸。二號坑不帶坑道,坑口長5.3米,寬2.2~2.3米,深1.4~1.68米。坑室內器物均分層放置,埋藏現象前所未見,大多數器物埋藏時或埋葬前明顯經過有意的焚燒和破壞,或燒焦、發黑、崩裂、變形、發泡甚至熔化,或殘損、斷裂甚至碎成數塊(段)而散落在坑中不同位置,部分青銅器、頭像及面具有的口部塗朱、眼部描黑現象。一號坑共出土各類器物567件,其中青銅製品178件,黃金製品4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象牙13根,海貝124件,骨器10件(雕雲雷紋),完整陶器39件以及約3立方米左右的燒骨碎渣。

二號坑共出土各類遺物6095件(合殘片和殘件可識別出的個體),其中青銅製品736件,黃金製品61件(片),玉器486件,石器15件,綠松石3件,象牙67件,象牙珠120件,象牙器4件,虎牙3件,海貝4600枚。

兩坑出土器物的種類,除部分中原地區夏商時期常見的青銅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遺址常見的陶器外,大多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新器物,如青銅羣像、青銅神樹羣、青銅太陽形器、青銅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兩坑出土器物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文化面貌複雜、新穎、神祕,而且造型奇特,規格極高,製作精美絕倫,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國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技術、黃金冶煉加工技術、玉石器加工技術以及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宗教信仰。

仁勝村墓地

仁勝村墓地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西城牆外)的仁勝村,系首次在三星堆遺址發現成片分佈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發現重要文化遺蹟。僅在約900平方米的範圍內就發掘29座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和狹長形豎穴土坑墓葬,墓葬分佈密集、排列有序,墓向基本一致,墓室加工較爲考究,絕大多數墓葬有一具人骨架,葬式均爲仰身直肢葬。共有17座墓葬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幾類隨葬品,其中玉石器大多是三星堆遺址首次發現的新器形,如玉錐形器、玉牙璧形器、玉泡形器、黑曜石珠等,其中玉牙璧形器極爲罕見,玉錐形器則明顯地具有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風格,引人矚目。另有1件玉牙璧形器表面鑽有9個圓孔,可能與古代占卜術有關。學者認爲這29座墓葬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約相當於中原的夏王朝時期。仁勝村墓地的發現,對於進一步摸清三星堆古城的佈局,瞭解三星堆文化的喪葬習俗及占卜禮儀,以及與其它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聯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青關山遺址

青關山遺址位於鴨子河南岸的臺地上。經考古發掘,發現大型紅燒土房屋基址一座。從現場揭露部分推測其平面呈長方形,西北—東南走向,現能觀察到的面積約爲100平方。

西北—東南列殘長50米,寬14米。房基寬0.35~1.5米,均系紅燒土夯築,夾雜大量卵石。基槽寬3~4.5米。推測其修築方法爲先挖基槽,然後夯築房基。在房基內外兩側(距離房基邊緣0.5~1米),均發現成排的檐柱遺蹟——紅燒土塊。紅燒土塊一般爲長方形,長爲0.45~0.6米不等,寬0.25~0.35米。兩排檐柱之間可能爲廊道。

由於發掘面積有限且未對其進行解剖,該房屋基址的實際面積、修築方法、殘存高度、進深開間眼下尚不清晰,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但如此規模的房屋基址在三星堆遺址中是從未遇到的,其功能已遠遠超過一般居室的需要。推測其極有可能是宮殿性質的建築,年代爲商代。

三星堆遺址在哪裏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第6張

  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博物館位於三星堆遺址的東北部,於1997年10月建成開放,全面展示三星堆文物。2000年,三星堆博物館被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三星堆博物館包括一號展館和二號展館。二號展館包括序展廳、衆神之國(各種青銅器面具的展示)、千載蜀魂(三星堆的精髓文物的展示)、三星永耀(大事紀及三星之謎)四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