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淝水之戰八十萬前秦大軍慘敗,是哪些因素導致的?

淝水之戰八十萬前秦大軍慘敗,是哪些因素導致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淝水之戰,八十萬前秦大軍爲何慘敗?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本站小編告訴你。

淝水之戰,即發生於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與東晉之間的南北大戰,前秦發兵百萬攻打東晉,結果在肥水決戰中被東晉八萬北府兵擊敗。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不少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但像肥水之戰如此大規模、兵力懸殊如此大的戰役,仍然極爲罕見,那麼前秦爲何會慘遭戰敗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番。

前秦大舉南下攻打東晉,卻在肥水慘遭戰敗

淝水之戰八十萬前秦大軍慘敗,是哪些因素導致的?

隨着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的發生,西晉迅速宣告滅亡,琅琊王司馬睿於318年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而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卻是紛爭不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後滅掉燕、代、前兩等國,進而攻佔東晉樑、益二州,迅速統一北方,並將勢力擴展到長江、漢水上游。

統一北方之後,前秦天王苻堅便意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南方的東晉,進而實現南北統一。而此時的東晉,也意識到了危機的來臨,開始積極備戰,謝安一方面積極協調長江下游的謝氏家族與上游桓氏家族的關係,鞏固長江防線,另一方面則認命侄子謝玄爲兗州刺史,負責長江下游防線,而謝玄也是不負衆望,不僅提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而且訓練出了極爲精銳的北府兵。

東晉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戰爭拉開序幕。該年二月,苻堅派徵南大將軍苻丕率領步騎八萬進犯襄陽,同時令荊州刺史揚楊、徵虜將軍石越率兵一萬兵出魯陽關,京兆尹慕容垂、揚武將軍姚萇則率兵五萬兵出南鄉,領軍將軍苟池、右將軍毛當、強弩將軍王顯率兵四萬兵出武當,合力圍攻襄陽。面對來勢洶洶的前秦大軍,梁州刺史朱序卻認爲前秦軍隊沒有舟船而疏於防備,結果導致外城被迅速攻克,前秦大軍開始圍攻襄陽。

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襄陽最終於次年二月被攻克。攻佔襄陽之後,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淮南之戰爆發。然而,由於謝安準備充分,再加上謝玄率五萬北府兵來源,結果前秦軍隊四戰四敗。與此同時,由於前秦內部生亂,雙方就此罷兵,但前秦仍然對東晉保持着軍事壓力。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駐守長江上游的桓衝率兵十萬伐秦,從而牽制前秦兵力,減輕長江下游的壓力,苻堅則派苻睿、慕容垂、姚萇和慕容暐等人迎戰,而自己則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以弟弟苻融爲先鋒,於同年八月大舉南下。謝安臨危受命,以謝石爲前線大都督,謝玄爲先鋒,並謝琰、桓伊等人,領八萬兵馬,分三路迎擊前秦軍。

苻堅本以爲可以憑藉龐大的兵力優勢速戰速決,於是派前秦度支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誰知道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應該先發制人。於是,謝玄於同年十一月派遣劉牢之發動奇襲,取得洛澗大捷。十二月,雙方決戰於肥水,苻堅認爲可以誘使東晉軍隊渡河,然後趁其半渡之時發動攻擊,因而令秦軍主動後撤。

淝水之戰八十萬前秦大軍慘敗,是哪些因素導致的? 第2張

然而,就在前秦軍隊後撤之時,朱序在前秦軍中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導致前秦軍隊瞬間陣腳大亂,晉軍趁機發動猛攻,前秦軍隊大敗。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而其餘前秦軍隊則大部逃散,淝水之戰最終以東晉的全面勝利結束。

八十萬大軍敗給八萬,前秦軍隊爲何會慘遭戰敗?

淝水之戰作爲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戰例,可以說直接決定了前秦和東晉兩國的命運,東晉雖無力一舉成功收復北方,卻也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爲東晉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外部保證;而前秦則在此戰之後迅速崩潰,北方又陷入了大分裂之中。

那麼,擁兵八十萬之巨的前秦,爲何會戰敗呢?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前秦勢大但內部不穩。淝水之戰爆發時,距離前秦統一北方不過剛剛六七年而已,這種統一更多是軍事上的征服,由於當時北方割據政權太多,而民族成分又太過複雜,因此前秦的內部統治其實極不穩定。歷經大戰的前秦此時最需要的就是修生養息,然而苻堅卻在糧草不豐、人心厭戰的情況下大舉南下,本就是冒險之舉。事實上,當時前秦內部便有不少人勸苻堅不要再輕起戰端,例如前秦重臣王猛在臨死前還一直勸阻苻堅放棄南進。事實上,就在前秦南下之際,負責鎮守洛陽的北海公苻重便謀反了,雖然這次叛亂很快被平定,但足以說明前秦內部的不穩定。

淝水之戰八十萬前秦大軍慘敗,是哪些因素導致的? 第3張

2、兵力雖衆但主力不多。乍一看前秦的八十萬軍隊似乎很唬人,實際上肥水之戰中的前秦軍隊根本沒有那麼多。淝水之戰中前秦的軍隊大致可以分爲四部分,一是苻融率領的先鋒軍團,以二十五萬大軍向壽陽進發,但由於慕容垂的五萬兵力尚在救援襄陽,因此到達壽陽的其實只有二十萬人。二是從幽州、冀州徵調的軍隊,原定計劃自彭城南下,但這支部隊並未到達戰場。三是從梁州、益州抽調的軍隊,順流而下進攻荊州,結果這路軍隊連戰船都沒準備好。四是苻堅率領的主力部隊,由長安出發,然後在項城與全國各地抽調的軍隊會和,但苻堅在聽說苻融已經攻克壽陽後,便“留大軍於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於壽陽”。因此,前秦軍隊雖然有八十萬之衆,但實際在戰爭爆發時到達戰場的僅僅只有苻融的二十萬,而且苻融還派麾下大將樑成率領五萬人馬跑去進攻洛澗的胡彬了,正面戰場滿打滿算也就十五萬人而已(我甚至懷疑苻融的大軍是否全部抵達了戰場)。如果真讓前秦的八十萬大軍會和,就算你的戰鬥力再強,這仗也根本沒法打。

3、兵力雖衆但軍心不穩。前秦雖然出兵八十餘萬,但實際上真正屬於主力的軍隊其實並不多,更多的軍隊其實都是從民間臨時抽調的。爲了迅速結束這場戰爭,苻堅曾在383年七月下詔進行全國總動員,而抽調軍隊的標準則是“十丁抽一人”,這個抽調標準已經很嚴苛了。要知道,在前秦剛剛統一北方不久,民族成分複雜、統治並不穩固的情況下,如此高密度的抽調軍隊,軍隊的戰鬥力如何保證?軍心士氣又如何保證?而事實證明,當苻堅的前鋒在肥水戰場戰敗之後,各地抽調來的大軍便逃散的一乾二淨了,僅僅只有鮮卑慕容垂部的幾萬人馬還算完整。而東晉方面卻又不同,雖然兵力方面處於劣勢,但精心挑選和訓練的北府兵,無疑是當時極爲精銳、戰鬥力極爲強悍的一支軍隊,面對兩倍於自己且已經潰散的敵人,基本可以說是單方面屠殺了。

淝水之戰八十萬前秦大軍慘敗,是哪些因素導致的? 第4張

4、前期輕敵後期草木皆兵。苻堅對於內部的問題並非沒有意識到,但他卻寄希望於“有衆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軍威,認爲可以迅速征服東晉,這顯然就是一種極度輕敵的表現。然而,當樑成所率的五萬人被劉牢之全殲於洛澗後,頓時軍心士氣大損,苻堅也是爲之震動,又開始產生了畏敵的情緒。因此,當他與前鋒軍統帥苻融登上壽陽城樓,望見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憂然有懼色”。主帥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可想而知,而這也是爲何前秦大軍在朱序的擾亂之下迅速崩潰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之外,苻堅用人不擇賢愚、賞罰失明也是個重要因素,他對於漢族官員始終懷有戒心,卻太過寵信那些投降前秦的投機分子,不聽衷心耿耿的部下建議,反而對慕容垂等人的阿諛奉承倍加讚賞,結果不僅導致自己戰敗,最終就連前秦也就此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