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歷史記載中,爲何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前後矛盾的?

在歷史記載中,爲何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前後矛盾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爲何前後截然不同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對死對頭。從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開始,司馬懿就開始與他對敵。直到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司馬懿承受了諸葛亮主要的攻擊。而且這兩次攻擊,是諸葛亮軍事能力趨於成熟的攻擊。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有着自己的評價。作爲諸葛亮最大的敵手,他的評價應該很有發言權。不過,在歷史記載中,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有着前後矛盾的地方。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歷史記載中,爲何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前後矛盾的?

一、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史書上記載了三次。這三次評價,都發生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馬懿在率軍抵禦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時,與諸葛亮做了多次較量。在祁山一帶,雙方採取各種機動,還進行了滷城之戰。在諸葛亮撤軍時,司馬懿派張郃追擊,還折損了這員大將。從各方面來說,雖然司馬懿完成了抵禦諸葛亮的任務,在作戰中還是略顯吃虧。

不過,經過這一次交鋒,司馬懿基本上對諸葛亮的作戰風格有了瞭解。他對於諸葛亮的下一次北伐預做了準備。他預料諸葛亮需要積蓄三年的糧草纔會北伐,於是在關中屯田,預先爲下一次抵禦諸葛亮北伐做好物資上的準備。同時,司馬懿在軍中培養親信,將曹魏的這支軍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在諸葛亮發動的第五次北伐時,曹魏的處境十分不利。諸葛亮因爲自己的身體原因,爲了發動這一次北伐,投入了最大的努力。他在東線聯絡東吳,同時發動進攻。而自己則親自率領蜀軍,在西線進攻。爲了這次北伐,諸葛亮做了充足的準備。他囤積了足夠的糧草,並採用木牛流馬運輸,來解決困擾自己的後勤補給問題。

在兵力上,諸葛亮將蜀軍最大的兵力投入了前線。蜀漢有大約十二萬的兵力,往日北伐,諸葛亮一般只帶三分之二的兵力,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後方以防萬一。這一次,諸葛亮率領的兵力就達到了十萬人之多。可以說,諸葛亮這一次北伐帶領了傾國之兵。

在諸葛亮的這次北伐中,司馬懿依然是西線魏軍的統帥。在整個戰役過程中,司馬懿對諸葛亮有着三次評價。在戰役初期,諸葛亮出秦嶺,司馬懿就對諸葛亮的動向做了評價。史書中記載:

(司馬懿)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在戰役中期,司馬懿的的弟弟司馬孚給他寫信,問戰事的情況。司馬懿給司馬孚回信中,是這樣評價諸葛亮的:

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可是,等到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軍撤退之後,司馬懿去蜀軍的軍營巡視的時候,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就又改變了。這一次,史書上的記載是:

(司馬懿)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衆。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在歷史記載中,爲何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前後矛盾的? 第2張

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從戰役開始到戰役結束,迥然兩樣。先開始是極力的貶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等到諸葛亮一死,反而對諸葛亮誇讚有加。那麼,這中間的原因何在呢?

其實,如果我們看司馬懿對諸葛亮這三個評價的時間,就能夠對他做出這些評價的心理動機有所察覺。因爲司馬懿作爲一軍統帥,他的一言一行不但代表着他自己的看法,也會引起部下的共鳴。因此,司馬懿的言論,也是分時間場合的。

二、司馬懿在戰爭初期對諸葛亮的評價。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第一個評價,是發自諸葛亮的北伐初期,是對自己的部下所發的。他這個評價是指出諸葛亮不是勇者,而依據則是諸葛亮的軍事行動。司馬懿說,如果諸葛亮兵出武功,然後將自己的一個側翼依託秦嶺爲保護,大軍向東進發。那麼,這樣做的諸葛亮就是勇者。如果諸葛亮率領軍隊向西,上到五丈原紮營,那麼諸葛亮就不是勇者,曹魏的軍隊也就平安無事了。

我們如果仔細對司馬懿的這番話進行推敲,就會發現司馬懿的這個評價純粹是無稽之談。首先,諸葛亮是不是勇者,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諸葛亮如果不是勇者,他怎麼會以一州之地,十萬之衆,跨越秦嶺來討伐曹魏。所以說,司馬懿的評價毫無道理。

而再看司馬懿的評價標準,那就是諸葛亮的行動。如果稍微有一點軍事頭腦的人,就會知道,不要說是諸葛亮,就算是司馬懿帶領蜀軍,也不會採取出武功向東的行動。這是因爲,曹魏的重兵在北方,如果蜀軍向東行動,那麼雖然蜀軍右翼有秦嶺掩護,可是它的左翼完全暴露在曹魏的兵鋒之下。

這樣,蜀軍將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魏軍可以憑藉自己優勢的騎兵,將面前的一字長蛇陣的蜀軍,任意的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我們可想而知,如此愚蠢的軍事行動,諸葛亮怎麼可能採用。這樣,司馬懿就將一頂不是勇者的帽子扣到了諸葛亮的頭上。

在歷史記載中,爲何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前後矛盾的? 第3張

而諸葛亮西上五丈原,這是雙方都看到的要地。司馬懿明明看到了五丈原的重要性,可是在主場作戰的他,卻不敢先機佔據它,與諸葛亮爭奪。從這裏,我們就能夠看到,究竟誰是勇者,因此,在戰爭初期,司馬懿向部下做出的諸葛亮的評價,只不過是爲了掩飾自己的無能爲力,穩定自己軍心而做出的。

三、司馬懿在戰役期間對諸葛亮的評價。

而司馬懿給司馬孚寫的回信,則是在戰役期間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就更加刻薄了。他說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還說諸葛亮已經被自己引進圈套,自己“破之必矣”。

我們先不要說司馬懿前面的那些評價,僅僅從歷史上來看司馬懿的結論。當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率領軍隊去追擊撤退的蜀軍。當蜀軍列好陣勢,擺出要進攻司馬懿的架勢後,司馬懿卻不敢交戰而撤退了。就從這一點來看,司馬懿說自己一定能夠擊破諸葛亮,純粹是一句大話。

那麼,司馬懿爲什麼又要給諸葛亮扣上一大堆的帽子呢?這其實跟戰役初期爲了穩定自己的軍心一樣,是爲了穩定後方的人心。其實,這一次諸葛亮的北伐,是曹魏的一次巨大的考驗。曹魏面臨蜀漢和東吳東西兩線的聯合進攻,處境十分困難。

尤其是西線諸葛亮的進攻,更是讓很多人擔心。這是因爲,大家從這一次諸葛亮出兵的態勢,感覺到諸葛亮來者不善。而且諸葛亮的軍事行動,也讓大家感到了很大的威脅。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經過多次北伐後,已經日趨完善。整個魏軍對諸葛亮都心生畏懼,和諸葛亮作戰都膽戰心驚。

司馬懿對於諸葛亮也沒有什麼辦法。於是他和曹睿制訂的作戰方案就是,採取防禦的態勢,不與諸葛亮交鋒。等到諸葛亮的糧草耗盡撤退的時候,再進行追擊。於是,司馬懿就採取防禦的姿態,與諸葛亮進行着對峙。

司馬孚作爲司馬懿的弟弟,自然會對司馬懿感到擔心,這才寫信詢問前線的情況。在回信中,司馬懿自然不能說實話。如同大家一般要做的一樣,司馬懿只會向家人報平安,說一些開心的話。而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進行貶低,則是司馬懿必然要做的事情。司馬懿在信中讓弟弟放心,將自己被迫採取的防禦態勢,粉飾爲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給他弟弟的信中,對諸葛亮的這些評價,其實是雞蛋裏挑骨頭,難以站住腳。如果諸葛亮真的如同司馬懿說的那麼不堪,司馬懿只需要與諸葛亮交手就得了,何必閉門不出呢?而且,司馬懿將自己的被迫閉門不出,解釋爲自己主動採取的方略,這就更加讓人笑掉大牙了。

在歷史記載中,爲何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前後矛盾的? 第4張

這一點,連《晉書》的作者都看不過去,故意在司馬懿的傳記中給了個小小的諷刺。當諸葛亮向司馬懿送巾幗侮辱他時,司馬懿千里上書請戰,曹睿派使者持節站立在軍門,禁止出戰。姜維對諸葛亮說,“賊不復出也”。在司馬懿的傳記中稱司馬懿爲“賊”,這也是讓任何人人看了就會笑了。

四、司馬懿在戰役結束時對諸葛亮的評價。

而司馬懿等到諸葛亮去世,蜀軍撤軍也沒有能夠按照他所說的,將中了自己圈套的諸葛亮擊破。反而在撤退的蜀軍面前,不敢應戰而撤退了。在此後,他去巡視了蜀軍留下的營壘。在營壘中,他看到了蜀軍撤退時慌亂遺留下的軍書文件、糧食穀米。司馬懿由此判斷諸葛亮一定已經去世了。

司馬懿在蜀軍陣營中巡視,並不是僅僅看蜀軍遺留的物品,他更重視的是蜀軍陣營的佈局。司馬懿從蜀軍營壘的佈置,來學習諸葛亮的用兵經驗。在參觀蜀軍營壘後,司馬懿不禁長嘆,說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那麼,司馬懿爲何在這個時候,對諸葛亮發出了這樣的評價呢?這是因爲諸葛亮已死,蜀軍撤退,魏軍的最大威脅已經解除了。司馬懿在如釋重負之下,就不必再違心的說那些對諸葛亮的不實之詞了。司馬懿在參觀完諸葛亮的陣營,由衷的對諸葛亮的才能十分欽佩,這才發出瞭如此的感嘆。

同時,司馬懿讚歎諸葛亮的才能,也是在拔高自己的形象。在長達上百天的對峙中,司馬懿承受了無數的壓力。如果去貶低諸葛亮的才能,不更襯托出自己的不堪嗎?由此,司馬懿向天下正名,諸葛亮是天下奇才,那麼抵抗天下奇才的自己,自然也不會是等閒之輩。

結語:

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抗中,司馬懿多次以堅忍挫敗了諸葛亮的攻勢。司馬懿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對諸葛亮做出過三次評價。前兩次,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大加貶低,而第三次,司馬懿卻由衷讚歎諸葛亮是天下奇才。這是因爲當時的情勢使然,司馬懿沒有別的選擇。

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馬懿處境困難。他爲了完成與曹睿的計劃,不得不忍辱負重,堅忍不出。爲了穩定軍心,穩定後方的人心,他不得不違心的給諸葛亮扣上一堆強加的帽子。當戰役結束,諸葛亮去世,蜀軍撤退的時候,司馬懿如釋重負,終於向諸葛亮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我們從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諸葛亮的卓越的軍事才能,給曹魏和司馬懿帶來了何等的壓力。可惜天不假年,諸葛亮早早在北伐途中病逝,只讓後人對此寫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