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蒙恬臨終前說了兩句話,曹操每次看後都會大哭

蒙恬臨終前說了兩句話,曹操每次看後都會大哭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蒙恬,秦朝時期名將,出身名將世家,秦朝建立後,他收復河南之地,威震匈奴,時人譽其爲“中華第一勇士”。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監修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曾經改良毛筆,被譽爲“筆祖”。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患病,到沙丘已身體不支,最終死在行宮。在臨終前,秦始皇遺詔,讓公子扶蘇從北方邊境回咸陽主持葬禮,而這封遺詔被解讀爲立扶蘇爲新君。此時,跟隨車隊的李斯、趙高心生恐懼,對死對頭蒙恬蒙毅十分不甘,密謀重新寫出詔書,讓幼子胡亥繼位,併發假詔書賜死扶蘇和蒙恬。

秦國一統六國後,蒙恬奉命帶30萬秦國精銳在北方抗擊匈奴。這數年的鬥爭過程中,蒙恬不但收復大面積土地,還讓匈奴後撤上百里,不敢對中原絲毫進犯。而後,蒙恬長期鎮守在北方邊境,並且修築長城、要塞和直道(秦朝高速公路)。

蒙恬蒙毅都來自蒙氏家族,這個家族三代效忠秦王,是秦國王室的“死忠”。更值得稱讚的是,到蒙恬蒙毅這代,二兄弟一文一武,不但盡力輔佐秦始皇,而且有勇有謀,盡職盡責。

但是,也許是秦始皇的制衡手段玩得太過火,也許是朝堂之上的權力鬥爭太激烈,蒙氏家族與趙高素來不和,與李斯也談不上關係好。曾經因爲趙高犯罪,蒙毅下令對其處死,兩方還結下了“私仇”。這麼多年來,雖然秦始皇赦免趙高,可是趙高的心中從未放棄對蒙氏的戒心和仇恨。

蒙恬臨終前說了兩句話,曹操每次看後都會大哭

而發動謀反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是李斯。相國李斯雖然寫的一手好字、雖然是法家精英、雖然有着治理天下的手段,但是,李斯卻有着一種偏激的價值觀,那就是著名的“倉鼠理論”,李斯認爲只有合適的環境才能讓人生存發達,即使能力再高的人沒有合適的環境,必然沒有發展沒有空間。

這種思維雖然很有道理,但是李斯卻沒有加入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不論環境還是人,都必須做正確的選擇,而不能只因爲生存去做盲目的選擇。李斯爲了自己以後的地位和生存,所以決定同趙高一起密謀,這才製造了這起影響歷史的“沙丘事件”。

此前不久,因爲秦始皇下令坑殺方術士,扶蘇直言上書,氣得秦始皇把扶蘇發配到北方監督蒙恬練兵。而隨着秦始皇命喪沙丘,趙高和李斯密謀以後,扶蘇和蒙恬立即成爲必須除掉的目標。所以,二人同時收到了秦始皇賜死的詔書。

扶蘇雖然多次頂撞秦始皇,但是他的孝心和對秦朝的忠心卻從未有絲毫的偏離。接到詔書後,扶蘇當即自盡。而蒙恬不愧是手握30萬兵權的大將軍,立刻懷疑此事有異。但是,得益於秦朝的權力制度,使者帶來的詔書立即發揮作用,蒙恬被卸下兵權,押解到陽周入獄。

雖然蒙恬不服賜死的命令,但是已經身不由己。沒有兵權、沒有武器,他就猶如一介草莽,不能掀起任何波瀾。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蒙恬在臨死前說了兩句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恬臨終前說了兩句話,曹操每次看後都會大哭 第2張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祖父、父親,再加上兄弟二人,不知爲大秦積攢了多少功績。現在,曾經手握30萬大軍的自己,竟然會深陷牢囚。雖然自己有能力背叛,但是,自己卻做不出這樣違背家族大義的事。因爲,自己不敢辱沒了祖輩的教誨,也不敢忘記幾代秦王對蒙氏的信任和恩情。

隨後,蒙恬含冤自盡。

其實按照秦朝的權力制度,在使者宣佈秦始皇遺詔那一刻起,蒙恬已經註定了必死的結局。即使蒙恬當場反叛,除非他有所準備和蓄謀,否則手下的將領和士兵都會因爲懼怕秦朝法律的連坐和嚴苛而退卻,從而導致反叛失敗。

但是,從忠心耿耿的三世武將,到一句話就送入大牢的囚徒,蒙恬自然心中極爲憤怒、不甘和冤屈。而蒙恬的死也導致了秦朝失去重要將領,王朝自斷臂膀。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進攻咸陽,都因此受到極大影響。

400多年以後,公元205年,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對於蒙恬的事非常傷心,竟然哭泣不止,這個人就是三國霸主之一的曹操。

蒙恬臨終前說了兩句話,曹操每次看後都會大哭 第3張

根據三國志記載:

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在這裏,曹操的意思是說:蒙恬三代人的忠心讓我感觸很深,每次讀到這裏,都傷感流淚啊。那麼,爲什麼曹操看到蒙恬說的這兩句話,如此傷感,甚至要達到每次讀了都會哭的情形呢?難道真的是曹操被蒙恬的忠心所感動,想想自己的處境,有感而發嗎?

其實,在曹操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正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擊敗袁紹大軍之後,逐步消除袁紹的殘餘勢力,此時乘勢而發,逐漸做大。而赤壁之戰的大敗還沒爆發,曹操通過一篇慷慨激昂、感情濃烈、氣勢恢宏的《述志令》向漢獻帝、向朝中大臣、向其他各方勢力宣揚自己的主張。

曹操想表明,我雖然現在位高權重,雖然兵權在握,雖然天子都聽我的,可是我的目的是爲了匡扶漢室。如果我卸掉兵權,那麼不但曹家要遭殃,整個國家都有危險。漢室好不容易恢復的秩序又要亂作一團。我可不是爲了虛榮,我是不得已而爲之啊。

誠恐己離兵爲人所禍也。既爲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爲也。

世人常說,曹操是一代奸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大逆不道之舉,更是因此受到天下各方勢力的打擊和聲討。就連蜀漢的劉備、諸葛亮,也一直以此來攻打曹操:雖然都是匡扶漢室,可是這個“曹賊”是在竊國。

那麼,歷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在做陰險的竊國壞事嗎?對此,有的學者要問一句:我們冤枉你了?在這篇“述志”以後,曹操讓自己的兒子們封侯,但是主動退回三個縣的封地,以此表達自己的忠心。可手中的兵權一點也沒放鬆,又抓緊開啓戰爭。

蒙恬臨終前說了兩句話,曹操每次看後都會大哭 第4張

且不說曹操在掌控獻帝時是多麼的霸道,也不說曹操發號施令猶如皇帝親臨一般,就說曹操給漢獻帝送去那碗肉湯,就是足足救了這位漢室最後皇帝的一命。有人說,曹操救漢獻帝,就是爲了增加籌碼。可是,現在想想,如果曹操真的沒有管漢獻帝,讓漢朝的皇帝提前幾十年死於非命。那麼,天下會是一個更加和平的、安靜的局勢嗎?結果是否定的。那會更加混亂,會加劇諸侯割據,讓戰爭發生的更加猛烈。

有人說,曹操到死也沒篡位當皇帝,儘管要實現這一點他只需要動動嘴皮子就行。從這點來說,曹操確實是忠心的。其實這個說法很有道理!曹操前期靠着漢獻帝獲得名望和權力,或者因爲自己挾天子,纔有了足夠的聲勢吸引人才和招募士兵。

可是後來,當曹操足夠強大時,他仍然沒有謀朝篡位的行動。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可是曹操爲什麼不踏出那成爲天子的一步呢?

根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是漢朝相國曹參的後人,他父親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操雖然聰明好學,放蕩不羈,可是從最開始就在漢朝的官場升遷,並且受到父親曹嵩的影響。所以,曹操從骨子裏也養成了一些對漢朝的歸屬感。

曹操說要匡扶漢室,說要“迎天子”,相信是有可信度的。除了外界諸侯們的威脅和各地對他忠誠的懷疑以外,曹操沒有登上皇帝的位置,相信這與他對漢朝的歸屬和寄託是分不開的。

所以說,曹操在亂世中也許真的曾利用挾持天子的機會做過讓自己獲利的事,可是他的內心中也許真的有一個匡扶漢室的計劃和目標。

當曹操看到蒙恬三代忠心耿耿的效忠秦皇,可是還落得一個冤死的下場。而自己也是三代忠心漢室,可是還要落得一個“謀朝篡位”的罵名,頓感冤枉,傷感哭泣。看到這裏才發現,或許我們錯怪了他,錯怪了這位心懷天下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