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朝第一陵唐高祖李淵的墓有什麼特殊之處?

唐朝第一陵唐高祖李淵的墓有什麼特殊之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第一陵唐高祖李淵的墓有什麼特殊之處?主要是陵墓的規制對後代帝陵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獻陵既繼承了漢魏舊制,又具有典型的唐代帝陵風格,如陪葬的李鳳墓的斜坡墓道帶過洞、多天井、一室或二室墓葬,在以後唐人墓葬中十分普遍。

唐代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獻陵,位於陝西省三原縣東北坦蕩如坻的徐木原上。獻陵的陵墓規制是怎樣決定的呢?貞觀九年(635),70歲的李淵走完了他的一生。臨終前,李淵遺詔要求喪葬儉約。他說:“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制,以日易月。陵園制度,務從儉約,斟酌漢魏,以爲規矩。”之後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們議論陵制,以期建立唐代的帝陵制度,開始營建帝陵。

《通鑑綱目》記載,開始時太宗下詔說,依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故事規劃,不久,大臣虞世南兩次上奏說:“霸陵因山不起墳,自然高顯。今所卜地勢即平,宜依周製爲三仞之墳,明器一不得用金銀銅鐵,事訖刻石陵左,以明示大小高下之式,一藏宗廟,爲子孫萬世法,豈不美乎!”又說:“漢天子登上皇位就營建山陵,用了50餘年的時間,現在想用數月時間建成漢代做了幾十年的工程,於人力是大大不夠的。”長陵是堆土爲陵,整個陵冢呈梯形體,底部東西長46丈,南北寬40丈,封土高9丈,工程量十分浩大。

唐朝第一陵唐高祖李淵的墓有什麼特殊之處?

對虞世南的建議,唐太宗沒有明確表態,但內心已有了明確的想法,他讓房玄齡等大臣集體討論,因爲這時陵址已經選定,有關詔書已經下達,他不能馬上否定自己前面的決定。宰相房玄齡等以爲漢長陵高九丈,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高六丈,如果按長陵的九丈就顯得太高,如按三丈之制建陵則太矮,就請以原陵的制度來建造。唐太宗聽從了他們的折衷建議,將建造規格作了調整,獻陵按着原陵來具體規劃,仍舊採用平地起墳的方式,歷時4個月大功告成。

現存獻陵爲覆鬥型,東西長約139米,南北110米,高19米。獻陵是夯土建築,層次明顯,每層一般在15釐米左右。陵冢四周築有牆垣,略呈方形,東西長467米,南北長470米。城牆牆基寬約2至2.5米。四面城牆各開一門,南門和北門均距陵冢180米,東面的青龍門距陵冢130米,西面的白虎門距陵冢稍遠,約198米。20世紀30年代,東、西、北三門均有闕址存在,今已夷爲平地。

陵園四角有角闕設置,西南角闕與東北角闕尚有殘跡存在。南門外爲神道,神道東西兩側有大型石刻。神道南按後來形成的唐代陵寢制度應有乳臺、鵲臺設置,但獻陵沒有發現類似的遺蹟存在。南門內約十米處就是獻殿,其範圍大約東西長20米,南北寬8米,遺址上磚瓦殘塊及石灰渣粒、紅燒土塊堆積相當集中。寢殿位於獻殿之後,地表遺有大量磚瓦殘塊。下宮位於陵園西南5裏的唐村北100米處,現存面積南北長100米,東西長120米。

從今存的磚瓦殘塊數量來看,當時的宮殿建築十分巍峨。陵園四神門外各有石虎一對,身軀高大,姿態凝重,大小形制略同。南門外的石虎長2.75米,通高1.8米,虎足與石座連爲一體,用一塊整石透雕而成。南門外神道兩側有石刻列置,從南向北計有華表一對、犀牛一對。原尚排列有石人3尊,均屬東列,皆面西,高2米多,身着長袍,雙手持笏,文官模樣,惜今已不存。按石刻分析,西側當初也應有石人3尊。

獻陵石刻從總體上說渾厚質樸,造型剛毅,粗獷健壯。獻陵華表與六朝陵墓神道柱之間,有明顯的承續關係,可見其承前啓後的過程。犀牛產於我國西南地區,它是作爲域外貢品進獻朝廷的。用犀牛作神道石刻形象,在歷代皇陵中是罕見的。獻陵是模仿了漢陵修建的,其地宮構築可能與漢陵類似。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尚待將來地宮打開之後纔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