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載坖的繼室陳皇后,最後結局如何?

朱載坖的繼室陳皇后,最後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載坖的繼室陳皇后,最後結局如何?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嘉靖三十二年,時爲裕王的朱載坖,迎娶李氏爲正妃。李氏先後爲朱載坖生了一兒一女,可惜兩個孩子都夭折了。嘉靖三十七年,李氏病逝,朱載坖隨即娶了陳氏爲繼妃。

陳氏的父親叫陳景行,之前累試不第,鬱郁不得志。沒想到,如今他靠女兒翻了身,被授爲錦衣衛正千戶。朱載坖即位後,陳氏被冊立爲皇后,陳景行再次因爲女兒得以封爲固安伯,食祿千石。

都知道朱載坖是個好色的皇帝,他登基後,馬上就擴充後宮,陳皇后雖然長得漂亮,可是也不能滿足朱載坖的慾望。陳皇后見朱載坖沉迷於女色,作爲皇后便多次勸阻:

“聖上此位得之不易,身負祖宗之託,應謹慎小心纔是。況且陛下也要注意保重身體。”

陳皇后無子,加上朱載坖本就好色,所以對皇后的勸阻感到厭煩,稱皇后雖然母儀天下,但不能參與朝政,所以他的事皇后不要多言。從這裏可以看出,陳皇后也是一位賢后,她並不是因爲嫉妒那些妃子才勸阻朱載坖,完全是出於國家利益考慮。

皇后多次勸阻,令朱載坖很是反感,於是乾脆就讓其搬到別的宮殿去住。其實他這樣做,除了不想再聽皇后嘮叨之外,也是爲了方便他縱慾。但皇后無過,就這樣搬離中宮實在不妥,所以羣臣紛紛上奏,請求讓皇后回到中宮。

朱載坖的繼室陳皇后,最後結局如何?

可誰知朱載坖卻說什麼,誰說皇后沒有錯,她侍奉我多年,連個兒子都沒給我生,還多病,讓她遷居別宮也是爲了讓她轉換一下環境和心情。之後羣臣據理力爭,結果朱載坖竟將帶頭的大臣下獄,其他人也就不敢多言了。

陳皇后自己勸不動丈夫,內心十分無奈,又見大臣爲了她獲罪,心中更是羞憤交加。但她只能把一切情緒憋在心裏,久而久之便疾病纏身,臥牀不起。朱載坖自然是不會去理會陳皇后的死活,反而太子朱翊鈞每天都要去向嫡母陳氏請安。

這裏就不得不再說說,爲何朱翊鈞會和陳氏的關係這麼好了。前面已經說過,陳氏沒有兒子,所以朱翊鈞是庶子。朱翊鈞的生母爲李氏,當初陳皇后還是裕王妃的時候,李氏便是她身邊的宮人。

有一次,朱載坖看中李氏,便寵幸了她。後來李氏懷孕,在嘉靖四十二年生下朱翊鈞。朱翊鈞雖然是朱載坖第三個兒子,但由於前兩個都夭折了,所以朱翊鈞出生時,就已經是長子身份了。朱載坖即位後,便將李氏封爲貴妃,朱翊鈞以皇長子的身份被冊立爲太子。

前面已經提過,陳皇后是位賢后,以前做裕王妃的時候,她對待宮人就很寬仁。後來做了皇后,她對待嬪妃也很仁善,從不因自己無子去嫉妒別的嬪妃。朱翊鈞的生母李氏,既是陳皇后當年的宮人,又是如今位於她之下的貴妃,所以對陳皇后十分尊敬,陳皇后也對朱翊鈞視如己出。

所以說,朱翊鈞能夠如此孝順嫡母,完全是因爲受到生母的教導。都知道,李氏對朱翊鈞的教導一直都是很嚴格的。所以陳皇后雖然移居別宮,又疾病纏身,但好在有李貴妃和朱翊鈞的關心。

陳皇后每天聽到朱翊鈞前來問安的腳步聲,儘管身體不適,也會堅持起身。史料記載:

“明神宗(朱翊鈞)時爲太子,事嫡母最孝,每天早晨謁奉先殿、朝父皇穆宗及生母李貴妃畢,必去嫡母陳皇后所在偏宮問安,皇后聞履聲而輒喜。李貴妃得知皇后歡喜,亦歡喜。”

可見陳皇后、李貴妃和朱翊鈞三人之間相處是非常融洽的。或許也是因爲有人關心,所以讓陳皇后的心情也好了些,病情也漸漸有所好轉。隆慶六年,朱載坖因縱慾過度駕崩,朱翊鈞繼承皇位,他尊嫡母陳氏爲“仁聖皇太后”,尊生母李氏爲“慈聖皇太后”。

朱翊鈞登基的時候年僅10歲,很多大事還不能自己下決定,全靠兩宮皇太后替他主持。兩宮皇太后相處融洽,什麼事情都有商有量,她們任命張居正爲首輔,大膽進行改革,取得有效成績。

萬曆六年,朱翊鈞又尊嫡母爲“仁聖懿安皇太后”,萬曆十年,尊爲“仁聖懿安康靜皇太后”。可見朱翊鈞對待嫡母和生母並無分別,而在皇帝生母還在的情況下,能夠得到如此尊重,是十分難得的,這也說明陳氏的確賢德。

在庶子的孝敬下,陳太后順利活到萬曆二十四年才壽終正寢。她去世後,李太后和朱翊鈞都十分悲痛,朱翊鈞爲其上尊諡“孝安貞懿恭純溫惠佐天弘聖皇后”。

陳氏作爲明穆宗朱載坖的繼室,得不到丈夫的喜愛,且無子多病,當初朱載坖讓其移居別宮,頗有要廢棄她的意思。只是一來得不到羣臣支持,二來他也“忙得”沒時間來決定此事,三來或許他還沒下決定,自己就死了,因此陳氏保住了皇后之位。

光看陳氏前半生的經歷,似乎很是不幸,按照一般的劇本,別人的兒子繼承了皇位,那麼她的晚年註定很難過了,參考一下孝康敬皇后(明武宗朱厚照生母)。但幸運的是,繼承皇位的不是別人的兒子,而是她從前宮人李氏的兒子。

李氏在陳氏身邊多年,深知其是個賢德之人,陳氏的賢德,最終換來了李氏母子的尊敬。所以即便丈夫不喜無子多病,陳氏卻得庶子孝敬,壽終正寢。這就是所謂的好人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