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不可一世的曹操,爲何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

不可一世的曹操,爲何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與曹操大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作戰,史稱赤壁之戰。此戰以曹軍大敗告終。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想當年曹孟德"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又奈何困於周郎也。赤壁之戰,乃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後世圍繞着它也撰寫了很多的文學作品。

《三國演義》中描述的繪聲繪色,說是諸葛亮草船借箭,幫着孫吳一舉擊潰了曹魏大軍。然而小說並不是歷史,在那場戰役中,佔據主要地位的還是東吳的周瑜。不可一世的曹公,怎也不會料到,自己會敗在周公瑾之手。

不可一世的曹操,爲何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

(一)、一世之雄,險些命殞當場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的這首《赤壁懷古》,展現了他對年少有爲的英雄周瑜無盡的仰慕之情。他那時是何等的春風得意,剛剛收穫美人,而又立下了不世之功。可謂是既有江山,又有美人。反觀豪情萬丈的曹孟德,在赤壁卻差點丟失了性命。

1. 旌旗蔽空,東吳大驚失色

很多人瞭解三國的那段歷史,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但它一直在尊劉貶曹,貶孫,所以存在着歪曲歷史人物的現象。《赤壁懷古》就是按照真實歷史來的,周瑜並非小說描述的那麼不堪。同樣,曹孟德那是古直悲涼之人,論才華,論膽識,一時之間無能出其右者。

當時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在統一了北方之後,心想着能夠將南方也歸於己手。如此一來,天下再度平寧。司馬光的《赤壁之戰》,詳盡的描述了這場戰役。

不可一世的曹操,爲何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 第2張

當時曹操給孫權修書一封曰"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擺明了告訴孫權,自己即將揮師入東吳,你或者迎戰或者主動請降。可見,當時的曹公對這場會戰信心十足。

而孫權將書信呈於朝堂之上,大家紛紛請降。在孫權左右權宜之計,魯肅的一番話醍醐灌頂。他本人若是投降曹操,那麼"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曹操肯定以禮相待,待遇不會有變。而若是孫權投降了,又將何以自處?

如此一來,更加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

2. 千里,兵敗赤壁戰場

當時曹操自稱有八十萬大軍,不過這只是虛張聲勢而已。《周瑜傳》中孫權的估計是曹軍水軍在十萬人上下,陸軍不計其數。

而聯軍方面,"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東吳發兵三萬,而劉備出兵兩萬。

所以,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鬥爭。孫吳兩家加起來,還沒有人家的一半多。如果不能好生利用地形優勢,根本無可取勝。當時周瑜讓黃蓋詐降,然後帶着他們早已經準備好的已經鋪上黃草,淋上油的戰船往曹軍方向走去。

不可一世的曹操,爲何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 第3張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曹操並不知道,這是詐降,反倒還非常歡迎。"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曹軍的戰船悉數被燒。

而周瑜和劉備,分別從水陸兩棲率軍來援。適逢大雨,道路泥濘,人馬很容易陷進去。曹操命令老弱病殘們打草鋪席,以供騎兵通過。很多人都被馬蹄踏中而死。此時糧草運輸也被掐斷,很多人都因此餓死。

這場戰役中,曹軍有的被燒死,有的得病而死,有的餓死,也有的被馬踐踏而死。孫劉聯軍,最終以少勝多,贏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曹操統一天下,也不得已向後推遲。那麼,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二)、天時地利人和,皆不歸操所有

領兵作戰,並不像遊戲裏那樣簡單,誰的兵力多,誰就可以獲勝。曹操統一北方以後,變得有些膨脹,他認爲袁紹那麼強大都被自己打敗了,何況小小的東吳還有不足爲懼的劉備。但他未曾想過,自己的兵士根本不熟悉水上作戰。

1. 人,乃戰敗的關鍵因素

長江那是南方政權的天塹,很多自北向南統一者,都曾困在這裏。只有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才能夠取得勝利,就像當時的金兀朮南下,便是如此。

而曹操那個時候,人心向吳,他又能從哪裏去找人幫助他。孫家父子三代,長期在此耕耘,民心堅固異常,豈是說破就破。

正如魯肅所說"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稿草"。曹軍大都以騎兵和步兵爲主,將士們很多都沒見過水。

而水戰,就是東吳方面的優勢。同時正值凜冬,曹軍即使帶來了大量的軍馬,也會因爲沒有糧草而失去戰鬥能力。水上作戰時,曹軍的士兵大都暈船,根本沒有戰鬥能力。

不可一世的曹操,爲何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 第4張

此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曹操的士兵都來自北方,他們"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果不其然,魯肅的話全都一一應中。曹軍剛駐紮之時,將士們紛紛跑肚拉稀,甚至剛到就產生了瘟疫。

經歷過火燒赤壁以後,死傷更多,瘟疫在曹營中傳播開來。"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所以,曹軍不能取得勝利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人"。曹軍的士兵水土不服,不能得到及時救治,作戰之時大家又同時暈船,不能和習慣水戰的孫權軍隊抗衡。同時,也得不到當地人的幫助,大家普遍視其爲侵略者。

2. 天公不作美,曹軍乃傾頹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如果當時沒有那股東風,吹得周瑜準備好的戰船,一路順流而下,恐怕曹軍就不會有如此大的傷亡。正是火燒赤壁這一幕的發生,讓原本就士氣低迷的曹軍,變得更加一蹶不振。

他們原本信心十足的進駐東吳,但是被水土不服鬧的士氣全無。再加上戰船悉數被燒,人員驟然銳減,肯定會心生畏懼。

倘若沒有了士氣,即使人數再多,也不過是敵人的活靶子罷了。而且當時連日陰雨,道路不通,曹操的陸軍很多都身陷在泥潭之中,無法通行。

他們若是不能儘快抽身,肯定會被孫劉聯軍追趕上來。倘若沒有那些天連綿不斷的雨,曹軍也不用付出那麼多的傷亡。此外,人家孫權的軍隊屬於本土作戰,人家本來就是水軍。熟悉周圍的一草一木。

曹操的水軍大都是些旱鴨子,臨時趕鴨子上架拼湊起來的部隊。業餘的水軍,怎麼能夠與專業水軍相比。

不可一世的曹操,爲何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 第5張

(三)、孟德有後顧之憂,不敢傾盡全力

"二龍爭戰決雌雄, 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這一戰,令周瑜周公瑾的名望大增。其實曹操戰敗的原因,在《赤壁之戰》中,司馬光早就借魯肅之口,說的一應俱全。那場仗,孟德是敗也得敗,不敗也得敗。

1. 關西在後,怎敢孤注一擲

馬超在西北耕耘多年,他和韓遂在當時也是曹操的勁敵。曹操打東吳時,雖然已經統一了北方,但只是管轄着中原地區。而西北方向,還有很多的割據政權。所謂"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爲操後患"。

曹操還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就率軍南下,此舉有些輕敵冒進。他倒不如先攻擊西北方向的敵人,畢竟那裏不如江南富庶而且人心也不如東吳穩定。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時刻都得擔心着是否馬超等人會自西北趁虛而入。

所以,曹操在經歷了火燒赤壁以後,沒有敢再調撥軍隊。倘若西北戰事平定,那麼曹操一定會不遺餘力的再次發動攻擊。那時候,東風與不與周郎便,又是另說着了。

所以,曹操失敗的又一原因,是他不敢大規模的調兵入吳,生怕自己的巢穴,遭到敵人偷襲。到時候,偷雞不成蝕把米就得不償失了。

不可一世的曹操,爲何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 第6張

2. 大江東去浪淘盡,是非成敗轉頭空

曹操的兵士們不熟悉南方的環境,在此水土不服,對很多疾病都沒有抵抗能力,久而久之,自然發展成了瘟疫。而孫吳和劉備的士兵們,大都是自南方招募,他們對當地的很多疾病,都有先天的免疫能力。

同時,這些人長年累月的在此生活,熟悉當地的水文以及風向,這是南方士兵的專利。而曹操根本就沒有想到,他們會利用風向來發動攻擊。不論怎麼說,曹操敗了,就是敗了。自此,天下歸於一統,又要無限期的向後拖延。

因此,也有人認爲孫,劉兩家是拒絕統一的罪人。如果站在宏觀的角度考慮,這種說法的確有些道理。

然而站在孫權和劉備的立場上看,率部投降,那等於自尋死路。不論如何,這都是歷史的選擇,不該以上帝視角去看待。這些風流人物,猶如點點星辰,墜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結語: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首先,他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沒有想過士兵水土不服的問題。其次,東吳屬於本土作戰,而且又多水軍,對抗曹軍這些業餘人馬,不在話下;再次,曹操在南下攻吳的同時,還要時刻提防着西北來犯,因此不能調集全力。

而對於劉備和孫權而言,這是一場關乎生死的戰役,贏了,則是,不贏則死。對於其士兵而言,也一樣。他們都是抱着必勝的決心去參戰。而曹軍則不同,即使輸了,大不了退回北方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