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景泰帝沒有入葬十三陵,原因是什麼呢?

景泰帝沒有入葬十三陵,原因是什麼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景泰帝沒有入葬十三陵,原因是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景泰帝沒有入葬十三陵,原因是什麼呢?

明朝前後有十四位皇帝在北京執政,但是昌平區的“十三陵”只葬着十三位皇帝。明代宗皇帝朱祁鈺的陵墓以他在位時的年號稱呼,即“景泰陵”,它不在十三陵,而在頤和園去香山沿途路北的金山口。那麼,景泰皇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爲什麼沒有埋在十三陵呢?

在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後,有座長滿松樹的小山包,沿着小山包路北一條北向的小路,就可以到達景泰陵前。在綠樹濃蔭之中,一座黃琉璃瓦頂的碑亭就撞進眼簾,那就是景泰陵的標誌。碑亭很壯觀,四角重檐歇山,正脊的鴟吻造型別緻,把亭子襯托得有凌空之勢。亭裏有一古碑,陰刻“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陽刻清代乾隆皇帝憑弔的詩並序。那碑漢白玉石質,已有殘破,但氣勢還在,顯示着景泰帝悲壯一生的精魂。

碑亭以北是陵恩門,面闊三間,古色古香。進陵恩門後,兩側的石牆包圍着寶城。與十三陵相比,這裏顯得淒涼,顯得殘敗,顯得太簡樸,和一般的王爺墳區別不大,但這裏的的確確埋葬着一位執掌過天下的皇帝!《宛署雜記》載:“恭仁康定景皇帝、貞惠安和景皇后陵俱在西山玉泉山。”還說陵墓“前有享殿,有神庫、神廚、宰牲亭、內官房,成化十二年,建碑亭於陵門左。嘉靖二十一年,以神碑偏置門左,非制,乃改建於陵門之外。歲正旦、清明、霜降、中元、冬至、萬壽節、帝后忌辰,凡八祭……”那陵墓的規模形制和祭祀的隆重場面可以想見。

那景泰皇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爲什麼沒有埋在十三陵呢?

明代宗朱祁鈺(1428~1457),是宣宗朱瞻基次子,由賢妃吳氏所生。吳氏原本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宣宗皇帝御駕親征生擒叔父漢王朱高煦後,將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後宮爲奴,其中包括吳氏。宣宗皇帝被吳氏的美貌與聰慧所打動,於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後,身份爲奴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爲嬪妃的,宣宗皇帝將她安排在一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後吳氏爲宣宗生下一子,取名朱祁鈺,這就是後來的明代宗。吳氏也因此被封爲賢妃,但仍住在宮外。宣德八年(1433年),宣宗皇帝病重,遂派人將吳氏母子召進宮,並託付自己的母后張太后善待吳氏母子,託孤之後駕崩。

按照封建禮法,朱祁鈺是當不上皇帝的,所以在英宗即位後,被封爲郕王。他性格內向、爲人謹慎,不過機運巧合,世事突變,正統十四年(1449年),一場關係明朝生死存亡的變局,使他鬼使神差之下就輕而易舉地登上帝位。

那一年,瓦剌的也先部落侵擾邊境,大宦官王振非讓朱祁鈺的皇帝哥哥親自去征討,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五十萬大軍覆沒,許多大將戰死,王振死於亂軍之中,連朱祁鈺的皇帝哥哥也在河北省懷來附近被俘。瓦剌人抓到了大明皇帝,立刻乘勝揮軍南下,兵鋒直指明朝的國都北京。

國家沒有了皇帝,一切毫無章法。緊急中,大臣們想到了王爺朱祁鈺,先讓他監國,不久又即皇帝位,改元景泰。景泰皇帝還真是臨危不亂,他一面調動全國的軍隊勤王,一面改變他哥哥的許多錯誤政策,爭取民心,並任命民族英雄于謙爲兵部尚書,負責北京保衛戰。這朱祁鈺當了景泰皇帝,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還在十三陵給自己建了陵墓。

不久,于謙在京郊打敗瓦剌軍,在北京軍民的全力抵禦下,蒙古也先部多次在北京城下吃了敗仗,無奈之下只得退兵,並且不附帶任何屈辱的條件,就將太上皇英宗放回。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三,太上皇英宗從也先營地出發,踏上了南行歸國之路。

英宗抵達北京後,雖爲太上皇,卻被軟禁在南宮。即位剛一年時間的景泰帝從內心來講並不希望英宗回朝,爲防備英宗與舊臣聯繫,對英宗的一舉一動,景泰帝都嚴加防範。1455年夏,他竟接受太監高平的建議,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過高牆與英宗聯繫。

隨着帝位漸漸鞏固,朱祁鈺更換太子的心思越來越急。當時,“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後,張太后命郕王監國,差不多同時也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爲太子。張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英宗的,郕王只不過是代理執政而已。英宗還京後,景泰帝保國有功,未把皇位交還給英宗還說得過去,但他反把英宗之子的太子位也廢了,朝臣上下認爲景泰帝私心過重,有失民心。後來,朱祁鈺通過籠絡大臣和經過一番曲折,終於把自己的骨肉兒子扶到了太子之位上。1452年,景泰帝在奉天門正式宣旨廢太子朱見深爲沂王,立皇子朱見濟爲皇太子。不料好景不長,朱見濟正位東宮僅一年有餘,便於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死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得了重病,野心家石亨等趁機發動了宮廷政變,把他哥哥朱祁鎮又扶上了皇位,史稱“南宮復辟”或“奪門之變”。“奪門之變”後,英宗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往彰聞,神人共憤”,宣佈廢他爲郕王。失去帝號的朱祁鈺被遷到西內永安宮居住,病情不久趨於惡化,於1457年正月十九離世。他的死是個謎,正史看是“有疾而終”,野史看卻是被他哥哥害死。朱祁鈺死後,英宗毀其生前所建壽陵,以王爺的身份轉葬於玉泉山後,不僅有貶謫之意,更有折辱的成分。

成化十一年(1475年),英宗之子憲宗以其叔叔“戡亂保邦、奠安宗社”於國有功,恢復了他“代宗”的地位,改諡號爲“恭定景皇帝”,接着命有司繕修陵寢,其祭饗與諸皇陵享受同等待遇。嘉靖時期,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改建,還把綠瓦統一換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景泰帝的遺體始終沒有遷入十三陵原建的壽陵中。因此,景帝陵獨居金山。原來在十三陵爲其建的陵地,百年後埋葬了只當了二十九天皇帝的明光宗朱常洛,也就是現在十三陵中的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