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康熙親自下地耕種,花三十年時間研發了什麼?

康熙親自下地耕種,花三十年時間研發了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親自下地耕種,花三十年時間研發了什麼?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清朝雖然是漁獵民族,但是入關之後統治者面對龐大的中原百姓羣體,不得不學習農耕文化,解決大家的溫飽問題;就拿康熙帝來說,他十分重視農桑,曾多次親身下地耕種;爲了讓百姓吃飽飯,康熙花了34年時間,反覆實驗,最終培育出一種農作物,實現糧食翻倍增產;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清朝順治時期,統治者剛剛入關,進駐紫禁城,爲了表示滿清能統治好天下決心,順治帝在紫禁城太和殿前面修了一個大約半人高、四四方方的迷你小宮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宮殿從屋頂到門窗都十分精緻;這個迷你小宮殿稱爲“社稷”;據《韓非子》記載,“社”爲土神,“稷”爲穀神,它們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中最古老的崇拜對象;從古至今,封建君主若想坐穩江山,就必須先膜拜“社稷”,也就是說要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讓所有人吃飽飯。

?康熙帝秉承父親的遺志,十分重視農桑,他執政期間,天下漸漸平定,人口激增;所以讓百姓吃飽飯成爲重中之重,這對社會的安定有很突出的作用;北京城內有一個地方叫做“先農壇”,從明清時代開始, 每年仲春亥日,歷代皇帝都會來這裏祭拜“社稷”並行“親耕禮”,即親自耕種示範,以求風調雨順,糧食能有個好收成。

康熙親自下地耕種,花三十年時間研發了什麼?

?整個過程非常有儀式感:皇帝率百官在先農神壇祭拜“社稷”兩位先農神以後,來到位於先農壇的“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再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皇帝耕種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在土地上來回耕三次就算“禮成”;耕種的土地大小爲“一畝三分”,這就是我們今年經常說的“一畝三分地”的由來。

康熙記得祖父皇太極提出“天命靡常, 惟德是輔”,指出治理國家應該重人事、輕天命;他深知僅僅靠祭拜天神是不能解決人口激增帶來的溫飽問題的;必須採取更切實際的行動。

康熙親自下地耕種,花三十年時間研發了什麼? 第2張

?據《清史稿》記載,康熙十二年六月,康熙巡視紫禁城內豐澤園裏的稻田,突然發現一株水稻與衆不同:其“高出衆稻之上”,並且顆粒飽滿、業已成熟;康熙駐足仔細觀察:按照節氣推算,這些稻子要到農曆九月才能成熟,可是眼下才是六月,這棵水稻居然早熟六十餘天!他進一步思考:如果在南方氣候暖和之地,這水稻是否能夠一年收兩次?如此一來不就增加了糧食產量嗎?

?於是康熙開始培植這種水稻,給它起名叫“御稻米”;首先在較北方溫暖的江浙一帶試種;培育新品種的過程並不順利,下面幾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尤其是第三年的水災特別嚴重,導致水稻顆粒無收;於是康熙下令各地官員按時上報當地的天氣情況,找到規律,爲來年播種糧食做準備;就這樣過去了34年,終於在康熙五十大壽之前收到來自江蘇的官員的報喜,稱“御稻米”當年的產量達到960斤,夠一個人吃4年;這不光是清朝時期,更是歷史上最大的糧食產量了!

?康熙真不愧爲“千古一帝”,不管是政治軍事還是科學知識,他都走在當時世界的前沿;關鍵是他還有責任心,和治理好國家的抱負;這在歷代封建君主裏是非常難得的;而“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在古時候是人們的願望,今天還是,未來也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