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爲什麼說竇建德是個胸懷天下的反賊?他的高素質體現在哪些方面?

爲什麼說竇建德是個胸懷天下的反賊?他的高素質體現在哪些方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竇建德,隋末唐初時期割據一方的羣雄之一,有人覺得他是一位胸懷天下的高素質反賊,爲什麼這麼說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幾乎每個封建王朝末期都會發生,是腐朽的封建統治造成民不聊生,激化階級矛盾的必然結果,是被封建統治者痛恨與忌憚的,通常被冠以“反賊”的名號。

在衆多農民起義所建政權中,只有劉邦與朱元璋兩位成功。其餘有遭到封建王朝重創而滅亡的;有被後起王朝所利用的;有內部分裂而自動崩潰的;也有因個人膨脹而自取滅亡的。無論如何,能夠領導農民起義的領袖都應是被尊重的英雄,竇建德雖然失敗,但他在隋末農民起義大舞臺上所表現出的仁義、胸懷以及較高的個人素養,絕對稱得上是衆多英雄中的佼佼者。

爲什麼說竇建德是個胸懷天下的反賊?他的高素質體現在哪些方面?

下面我來解析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爲何稱得上是一位胸懷天下的高素質反賊:

竇建德年少時就是一個極爲仗義的熱心腸,聽到貧苦的朋友家裏因失去親人而無錢安葬,竇建德放下農活送去朋友所急需的錢財,他的行爲得到大家的認可,爲人頗受鄰里尊重,以至於竇建德父親出殯時,主動送葬的隊伍達到千餘人。

大業七年(611),隋煬帝不顧連年用兵,百姓疲敝;不顧山東水患肆虐,依然募集天下兵,準備討伐高句麗。這一行爲首先激起了山東人民極大不滿,以王薄、孟讓爲首的農民,因不堪繁重的兵役與徭役,率先起義,拉開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大幕,而竇建德也加入了起義大軍,從此開啓了自己反賊的事業。

竇建德之所以高素質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政治水平高

雖是農民,但竇建德天生具有敏銳的戰略眼光與清醒的政治頭腦,使他不安於只做個稱霸一方的土皇帝,而是擁有胸懷天下的大志向。

爲什麼說竇建德是個胸懷天下的反賊?他的高素質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2張

他的好友孫安祖因刺殺縣令而打算逃亡,竇建德勸他前往高雞泊時說:“隋文帝時,天下昌盛,尚且打不下高麗,如今百姓疲敝,連年勞役,在這種形勢下主上發兵攻打高麗,必然動搖國本,大丈夫不能輕易死去,如今正是建立大功業之時。”這番分析切中時弊,可見竇建德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

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后,被李密打敗,走投無路的宇文化及殺死由他所立的皇帝楊浩,自己當了皇帝。當時竇建德敏銳的發現機會,自稱隋臣,打着爲皇帝楊廣報仇的旗號,猛攻宇文化及殘部,終於殺死宇文化及,得到了蕭皇后與傳國玉璽這兩張王牌。

因爲作爲隋臣,控制蕭皇后,掌握傳國玉璽就可以定立正統天子,自己就可挾天子而令諸侯,成爲天下正統。但遠在突厥的義成公主,擔心嫂子蕭皇后的處境,強行接走蕭皇后與孫子楊政道,竇建德迫於突厥壓力不敢吭聲。但此事足以說明竇建德高超的政治水平。

二、軍事水平高

起義之初,涿郡通守郭絢率軍前來討伐,官軍實力遠超起義軍,面對強敵,竇建德毫不驚慌,精心策劃了一出詐降的好戲,斬殺郭絢,大獲全勝。

竇建德的名氣越來越大,朝廷派出王牌大將薛世雄率大軍前來討伐。面對這場生死大戰,竇建德採用示弱驕敵的戰術,使薛世雄認爲自己畏懼而不設防。竇建德率一千死士夜襲薛世雄,巧遇天降大霧,強大的隋軍頓時潰散,薛世雄逃遁。

憑藉過人的軍事才能,竇建德六年內便佔領河北山東的大片地區,他所建立的大夏王朝成爲與李唐、王世充鄭相併列的隋末三大主力。

爲什麼說竇建德是個胸懷天下的反賊?他的高素質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3張

三、個人水平高

首先,竇建德沒有出現像李闖王與洪秀全那樣成功後的奢侈腐化,而是自始至終保持着農民簡樸的本色。史稱“建德每平城破陣,所得資財,並散賞諸將,一無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脫粟之飯。其妻曹氏不衣紈綺,所使婢妾才十數人。”這種表現農民領袖中是難能可貴的。

其次,竇建德始終對人才高度重視。起義軍俘獲隋朝官吏往往殺之而後快,唯有竇建德保持清醒,知道要治理天下沒有這幫官吏不行。當他攻下饒陽時,俘虜縣令宋正本,建德拜爲參謀,引爲上賓,榮寵備至,此後隋朝官吏遇到建德大都投降。打敗宇文化及後,隋朝大臣裴矩、崔君肅等人都被竇建德量才而用。

第三、施行仁政。竇建德在自己統治區域內勸課農桑,鼓勵生產,對百姓廣施仁政,竟然達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水平。河北百姓都對其感恩戴德,竇建德覆滅後,他的部下劉黑闥之所以能夠兩次死灰復燃,正是建立在河北百姓對竇建德的懷念之上。

爲什麼說竇建德是個胸懷天下的反賊?他的高素質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4張

那麼,這麼一個優秀的農民起義領袖何以失敗呢?有兩條公認原因:其一,竇建德錯殺手下,文官殺死宋正本,武將殺死王伏寶,使手下噤若寒蟬,問題出在“愎諫”上;其二,沒有聽取凌敬的建議,繞道河東,攻取長安,洛陽王世充之圍可自解。

這兩個原因固然客觀存在,但還有重要的第三條,那便是:不是竇建德弱小,而是李世民太強大。誰能想到李世民敢於以總計十數萬軍隊同時對戰兵力兩倍於己的王世充與竇建德兩大強敵?誰又能想到李世民敢用區區三千五百騎兵在虎牢關對戰十五萬大軍?竇建德只是採取了一種最爲直接的方式。

當竇建德被俘後,面對李世民的質問,竇建德回答:“今不自來,恐煩遠取。”其實,此時竇建德想的最多的恐怕是:既生建德,何生世民!如果對手不是強大的李世民,我們有理由相信,王世充會被竇建德輕易取代;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中原天下鹿死誰手尚未可知。《舊唐書》對竇建德評價的最後一句爲:“然天命有歸,人謀不及。”

竇建德雖然失敗了,但其一生所作的事業可圈可點;雖然被敵人割下了頭顱,落了個悲慘的下場,但仍可稱得上是一位悲情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