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淵早有奪取天下之志,爲何遲遲不起兵呢?

李淵早有奪取天下之志,爲何遲遲不起兵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末時期,各地農民起義軍爲了推翻隋朝統治紛紛起義,李淵也有奪取天下之志,爲什麼遲遲不起兵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早在大業七年(611),隋煬帝楊廣準備征討高句麗之時,齊郡農民王薄、孟讓就迫於繁重的徭役與兵役,唱着《無向遼東浪死歌》拉開了隋末羣雄並起的大幕。一時之間,暴政壓迫下的農民有了榜樣,紛紛起兵反抗,這種勢頭像熊熊烈火一樣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

李淵早有奪取天下之志,爲何遲遲不起兵呢?

大業九年,禮部尚書楊玄感發動兵變,很短時間就聚集了十萬大軍與四十多名貴族子弟,大隋的根基開始動搖。從李淵與宇文士及的談話中可以知道,李淵正是此時有了奪取天下之志。此後幾年,天下出現了大大小小超過三十個割據勢力,而李淵遲遲不動,直到六年以後的大業十三年才起兵,這是爲什麼呢?

大業七年,四十六歲的李淵已經在大隋官場打拼了三十餘年,使他養成了隱忍不發,暗藏韜略的性格。雖然成就帝王之業的念頭在內心中洶涌澎湃,但他對天下大勢與自己的實力看的非常清楚,心中仍有很大的顧慮,認爲起兵的時機還未成熟,所以只能隱忍不發。下面逐一分析:

第一、氣勢洶洶的楊玄感兵變兩個月就被破滅,這一方面是楊玄感志大才疏,不聽李密的建議,戰略方向選擇失敗;另一方面則是隋朝當時還有很強的軍事實力,人心還未徹底喪失,楊廣還能有效掌握國家機器

李淵早有奪取天下之志,爲何遲遲不起兵呢? 第2張

楊玄感圍攻洛陽,隋軍大將宇文述、屈突通、來護兒等人率領大軍迅速趕到,鎮守長安的衛文昇也馳援洛陽。楊玄感自知不敵,便又去攻打長安,半路遭到弘農地方官的激將與阻撓,被隋軍主力準上予以殲滅。可見,隋軍當時尚能精誠團結,實力也很強勁。

李淵當時奉命駐守弘化郡,負責保衛長安。他目睹這一切,覺得自己的實力還不行,只能隱忍不發,暗自積蓄力量。

第二、當時流行的讖語《桃李章》,暗指楊氏將亡,李氏將興。隋朝的開國首功李渾一家因此慘遭滅門。李淵正奉旨去河東鎮壓農民軍起義,途中他的副將夏侯端對他說:“玉牀搖動,帝座不安,天下已然大亂,唯有明公可安天下。但主上猜忌,切忌諸李,李渾已死,明公很可能是下一個啊!如果早舉大計,則應天富,不然遲早被誅殺。”

夏侯端這段話表達了三層意思:其一,他已經知道李淵志在天下,不然不會貿然說出大逆不道的話;其二,李渾已死,你現在的處境很危險;其三,迅速起兵,早舉大計。但李淵拒絕了夏侯端的好意。

因爲時機仍未成熟,自己實力太弱,仍然得依靠隋朝,他只有將自己隱藏的更深,纔有機會博得楊廣的信任,從而獲得更大的起兵資本。

李淵早有奪取天下之志,爲何遲遲不起兵呢? 第3張

第三、大業十二年到十三年,全國形勢發生了大的變化。首先,楊廣離開了政治中心洛陽,南下江都,偏安一隅,客觀上推動了農民起義的蓬勃發展;其次,李密加入瓦崗軍,使瓦崗軍一躍成爲最強大的反隋勢力,直接威脅東都,吸引了大批隋軍的支援;第三,隋朝的地方統治趨於瓦解,各地方官員紛紛稱王稱帝,如薛舉、李軌、劉武周、蕭銑等人,他們是真正毀掉隋朝的力量。

此時李淵已經擔任太原留守,他發覺到大隋的統治力量已經極爲薄弱。看到首都長安兵力空虛,又有李密的瓦崗軍替他擋住了隋朝的援軍,憑藉自己的影響力拿下長安毫無問題,便不再隱忍,於大業十三年七月在晉陽起兵。

在隋末羣雄中,李淵實力不算強大,起兵也幾乎最遲,但卻成就了大業。證明他具有過人的眼光與智慧,能夠在紛繁複雜的局勢中審時度勢,把握住機會,確實高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