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長孫無忌爲何支持立李治爲太子?背後有何深意?

長孫無忌爲何支持立李治爲太子?背後有何深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長孫無忌在立儲之爭時支持晉王李治,在立太子這件事的背後,有何深意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的兩個兒子,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爭鬥進入白熱化。李泰拉幫結派爭奪太子,李承乾鋌而走險陰謀發動政變未遂,被廢爲庶人,流放他鄉。

形勢風雲際會,作爲嫡次子的李泰,本以爲前途光明,但是晉王李治卻像一匹黑馬一樣殺了出來,坐上了太子的寶座。李治小李泰七歲,當時只是一個十六歲的孩子,而且從小在父親李世民身邊長大,沒有結黨爭位的可能。他能上位是天上掉餡餅的美事,而這個餡餅是舅舅長孫無忌爲他專門製作的。

長孫無忌是李治堅實的支持者,他認爲李治性格仁弱,將來可以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纔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所以,與其說李治成功摘的桂冠,不如說長孫無忌贏得了勝利。而李世民始終在進行着艱難的抉擇,經過深思熟慮後,手裏天平的砝碼放到了李治一邊。

長孫無忌爲何支持立李治爲太子?背後有何深意?

其實,這不光是表面權利的爭奪,背後隱藏着各種勢力的利益,他們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甚至擁有最高權力的皇帝都不得不屈服,下面向大家揭示三個方面的深層意義:

一、關隴貴族與庶族地主之間的爭鬥

長孫無忌祖上是鮮卑皇族,父祖均是前朝大將軍、上柱國,是根正苗紅的關隴軍事貴族。他與李世民私誼深厚,爲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貞觀初年,長孫皇后的極力反對外戚掌權,所以長孫無忌雖然位高,但一直賦閒。長孫皇后去世後,在李世民的一再要求下,長孫無忌以司徒身份參與政事,進入了大唐決策高層。因爲他是關隴集團骨幹、大唐元勳、凌煙閣功臣之首、又是外戚,身份高貴,在他的號召下,昔日的關隴貴族重振雄風,成爲李治的堅決支持者。

而對手魏王李泰的身後有兩撥支持者,其中一撥便是以岑文本、劉洎兩個宰相爲首的庶族地主集團。

長孫無忌爲何支持立李治爲太子?背後有何深意? 第2張

李世民當時面臨着這樣的抉擇:

如果支持李泰,那麼庶族地主集團將會掌權,勢必會與關隴貴族發生衝突。雖然李世民也想打壓關隴貴族,但不可否認,當時關隴集團仍有巨大的力量。如果衝突劇烈,便會發生像北周取代西魏、隋取代北周、唐取代隋一樣動搖統治的局面,說不定下一屆皇帝就會姓了長孫。

而支持李治,則代表自己苦心經營的制約勢力灰飛煙滅;代表着妥協。

兩害相權取其輕,爲了大唐江山的穩固,李世民選擇了妥協。

隨後,庶族勢力遭到機會毀滅性打擊:岑文本可能看穿了其中的隱情,升了官而面帶憂色,說:“今受吊,不受賀。”最後憂懼而死;劉洎被褚遂良冤枉致死;張亮也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這些都是得到了李世民的默認。所以,立太子事件所映射出的關隴貴族與庶族地主之間的鬥爭,李世民妥協了,以長孫無忌爲代表的關隴集團完勝。

二、元老功臣與官宦子弟之間的權利分配

李泰的性格略顯張揚,他曾經授意他人向父親告狀,說大臣對他不恭敬,要讓三品以上的公卿見到親王都要下馬行禮。這種飛揚跋扈的性格很對官宦公子,紈絝子弟的脾氣,而且李世民對李泰的喜愛之情表現的十分明顯。於是,官宦子弟紛紛團結在李泰的周圍,形成了支持李泰的第二撥勢力。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柴紹的兒子柴令武等。

這些官宦子弟看起來聲勢很大,但不掌握核心權力,都想依靠李泰分一杯羹,所以他們是李泰的堅決擁護者。李泰一旦上位,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些年輕權貴勢必要把以長孫無忌爲首的元老功臣趕下臺去。使長孫無忌不得不排斥這些人,所以,太子之爭代表着元老功臣與官宦子弟之間的權利分配。

而李世民對這個問題有過明確的觀點:“功臣子弟多無才行,籍祖父資蔭遂處大官,德義不修,奢縱是好。”在李世民的支持下,以長孫無忌爲代表的功臣元老勝利了。

長孫無忌爲何支持立李治爲太子?背後有何深意? 第3張

三、皇權與門閥士族的鬥爭

門閥士族起源於東漢,經過三國西晉的發展,到東晉時趨於鼎盛。東晉元帝司馬睿指着龍椅對王導說:“坐在我的邊上!這個位置有你的一半。”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皇帝與士族共享權力的局面。從南北朝到隋這一時期,皇權有所加強,但門閥士族依然是社會主流。

大唐的統治依然建立在關隴集團這個大的門閥之上,但皇權與東晉相比,已經得到很大的加強。特別是李世民上臺後,一方面加強科舉取仕;一方面提拔寒門庶族;另一方面修訂《氏族志》,從法規上約束傳統士族的勢力。這三管齊下,對士族勢力有很大的打擊,逐步改變皇權與士族共享權力的局面,逐漸形成圍繞皇權的統治基礎。可以說,門閥士族權力與皇權是一個此消彼長的趨勢。

經過立太子事件後,李世民認爲李治仁弱,只是個守成之主,沒有寄予過高的期望,爲了政權的穩定,打擊士族勢力這一任務只能暫時中止,對以長孫無忌爲首的士族加以重用,希望他們能夠輔助李治,永保社稷。所以,李治被立爲太子,代表着皇權向士族權利作出了讓步。

綜上所述,李治被立爲太子,是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中,李世民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所作出的決定,雖然略顯保守,但沒有幾期大的矛盾,是一種穩妥的方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治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仁弱,僅用了六年時間,便將以長孫無忌爲首的關隴貴族一網打盡,門閥士族從此走向了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