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初出茅廬的李隆基,爲什麼能取得唐隆政變的勝利?

初出茅廬的李隆基,爲什麼能取得唐隆政變的勝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少帝唐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在共同發起了一場宮廷政變,史稱唐隆政變。這是大唐史上規模最大的宮廷政變,參與其中的人員與軍隊遠超之前的玄武門之變與神龍政變。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唐隆政變也是一次成功的政變,意義重大,不僅僅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李隆基在關鍵時刻,果斷出手,將韋后及其黨羽一網打盡,避免大唐再一次陷入女主篡權的亂局,保障了政權的平穩過渡,爲開創盛世奠定了基礎。

而政變的發動者李隆基,既不像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那樣久經沙場,又不像發動神龍政變的五大臣那樣混跡了官場大半生,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夥子;一個喜愛走馬飛鷹的紈絝王爺。那麼他爲何能夠取得成功呢?

李隆基的成功主要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韋后疏忽大意

政變之前韋后的勢力很強大。中宗李顯被她與安樂公主毒殺後,韋后便積極部署,爲篡位做準備。她控制了朝廷、控制了東都洛陽、控制了李唐宗室、派心腹穩定地方、派女婿及韋氏子弟控制了禁軍,她還不放心,又調集了五萬府兵進駐長安,形成了堅強的後盾。

但是韋后百密一疏,對宗室的監控僅侷限在了樹大根深的相王李旦與中宗的次子李重福,而忽略了相王的兒子們。

初出茅廬的李隆基,爲什麼能取得唐隆政變的勝利?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人稱“三郎”,綽號“阿瞞”,從小以曹操爲偶像,胸懷大志。但他非嫡非長,以這種身份,在和平時期只能當個個安樂王爺。他的表現也像極了安樂王爺。

李隆基多才多藝,書法雋秀,愛好音樂,詩詞曲賦,鬥雞走馬,只要與才藝和玩有關,他無所不能。尤其擅長打馬毬,是中宗時期國家隊的主力隊員,曾與中宗的兩個女婿楊慎交、武延秀等四人,大勝吐蕃十人的國家隊,四個紈絝的表現極其拉風。

雖然李隆基早就看韋后等人不順眼,暗地裏聯絡了劉幽求、鍾紹京、葛福順、陳玄禮等一批心腹官員與禁軍將領。但他那拉風的外表,讓韋后怎麼也懷疑不到他的頭上。大臣李嶠祕奏韋后,請求處置相王諸子,而志大才疏的韋后竟然置之不理,這才使李隆基有了組織政變的機會

初出茅廬的李隆基,爲什麼能取得唐隆政變的勝利? 第2張

其二、策劃精心、膽識過人

李隆基確實具有曹操那樣的謀略,史稱“識度宏遠、英武果斷”,他從小目睹了多場政變,很早就看出了中宗的迂腐與韋后的野心。早在他外放爲潞州別駕時,就開始積蓄力量,籠絡有識之士。

回到長安後,他盯準了北門禁軍中的萬騎,因爲神龍政變與景龍政變都是依靠的這支力量。他通過心腹劉幽求與王毛仲,積極拉攏動員萬騎中層將領,不但在物質賜予他們金銀財帛,還對他們曉以大義,激發大家對韋后的憤怒與擁立相王的決心。

在政變中,正是這支力量,在將領葛福順與陳玄禮的帶領下,高呼“誅殺韋后、擁立相王”的口號,殺死了韋后的堂侄,控制了軍隊。並動員同屬北門禁軍的飛騎也加入到了政變的隊伍中,才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在政變之前,李隆基仍然覺得勢單力薄,心裏沒底,於是想到了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深得武則天的真傳,謀略過人,常年接觸政治,是當時少數幾個可以左右政壇的大佬級人物。

關鍵是太平公主也同樣痛恨韋后,作爲大唐公主、武家媳婦,不論李武兩家誰坐天下,她都立於不敗之地,而韋后坐了天下則與她十三不靠。想到了這一點,三郎便上門向姑姑請教。

既然目標一致,又不用自己出面,太平公主與侄子三郎一拍即合。經過深思熟慮,她爲三郎提供了一整套行動方案,可謂滴水不漏,並派兒子薛崇簡爲助手,輔助三郎行動。

有李隆基膽識過人,太平公主策劃精心,雖然韋后勢力龐大,但失敗似乎不可避免了。

初出茅廬的李隆基,爲什麼能取得唐隆政變的勝利? 第3張

其三、天下士庶的思唐之心

早在武則天當政的後期,狄仁傑、魏元忠等有識之士便極力勸服女皇,順天應民,傳位於子,就連酷吏轉型官員吉頊,也對武則天說:“天下士庶未亡唐德,鹹思廬陵王。”武則天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纔將廬陵王李顯接回,決定還政於唐。

而韋后,空有野心,其水平與武則天相差太遠,她的干預下,朝政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腐敗與混亂。她根本不具備治理天下的才華與能力,僅僅學了武則天的皮毛就像篡唐自立。在人心思唐的大局下,這種行爲無異於自取滅亡。

李隆基正是站在了人心思唐大勢之上,才得以一呼百應。就連韋后引爲心腹的崔日用,也臨陣倒戈,在關鍵時刻向李隆基通風報信。

政變勝利後,李隆基憑藉大功與大哥李成器的無私相讓,順利成爲太子。他宛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不久的未來,將主宰這個帝國走向前所未有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