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朝中後期時,爲什麼統治者那麼信任宦官呢?

唐朝中後期時,爲什麼統治者那麼信任宦官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中晚期時,宦官的權勢越來越大,爲什麼統治者那麼信任宦官呢?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宦官專權是導致大唐滅亡的一大毒瘤,中晚唐的十二位皇帝中,有八位是被宦官擁立上臺,還有一位唐敬宗,竟被太監劉克明謀殺。

與邊關的將軍們和外朝的大臣們相比,太監離皇帝更近,如果他們一旦起了歹心,後果是相當可怕的。皇帝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唐代宗、唐德宗、唐文宗爲了剷除宦官都下了很大的氣力,但都收效不大,宦官依舊權勢滔天。那麼,是何時造成這種局面的呢?

隨着安史之亂的爆發,和平已不再是時代的主旋律,轉換成了無窮無盡的戰爭,中央與藩鎮、藩鎮與藩鎮、中原與外族,不停地打。所以,文官對於皇帝來說已經沒那麼重要,朝廷的中堅力量成爲帶兵的將軍。

按說以戰爭爲主的形勢下,皇帝應該器重將軍纔對,宦官爲何如此拉風呢?

唐朝中後期時,爲什麼統治者那麼信任宦官呢?

要說明這個問題,還得從大唐的兵制說起:

大唐從立國以來,一直施行府兵制,這是一種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制度。兵戶們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地方軍府組織訓練,一旦有戰爭大家各自回家抄傢伙,帶糧食,然後由地方折衝校尉與果毅校尉帶領,跟着朝廷指定的將軍出征。

打完仗後,府兵們都麻麻利利往回趕,如果將軍們動員他們造反,對不起,沒時間跟您耽誤工夫。因爲朝廷對府兵免稅,他們還要回去種地呢。

那時的將軍們也不固定,沒有文武之分,平時各有司職,打仗時奉命出征。即便是十六衛的專職將軍們,除了有限的京城守衛任務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光桿司令。所以,施行府兵制時,要造反很困難。

但從高宗時期開始,仗越打越大,越打越遠,府兵們常年在外征戰,十分辛苦,不但沒了種地的時間,說不定回來時媳婦都跟了別人。而且,隨着官員腐敗與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立了功的府兵們回來領不到應有的勳田,死了的將士家屬得不到應有的撫卹,使府兵制的優勢蕩然無存。所以,府兵們紛紛逃亡。

唐朝中後期時,爲什麼統治者那麼信任宦官呢? 第2張

玄宗時期,乾脆廢除了府兵制,施行了募兵制。在邊疆地區設置了節度使,由他們管理周邊州縣,收上來賦稅自行招募士兵。這樣一來,士兵們只有跟着節度使打仗纔有飯吃。

所以,士兵們只知效忠於將軍,而不知有皇帝,朝廷的軍隊彷彿成了將軍們的私人財產。一旦遇上一個像安祿山那樣有野心的節度使,叛亂就會爆發。這便是造成安史之亂的一大原因。

唐玄宗一開始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危害,他的兒子肅宗,孫子代宗逐漸明白了過來。不論安祿山、史思明也好,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也罷,這些節度使都是一丘之貉,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誰都說自己精忠報國,但這種東西過於抽象,看不見摸不着,皇帝不可能把信任建立在虛無縹緲的忠心之上。而太監卻不一樣,他們可能貪戀權力,愛財如命;可能心胸狹隘,不學無術,但唯獨不會造反。因爲註定沒有後人,得天下有何用處呢。況且,太監身份卑微,唯有靠着主子才能狗仗人勢,離開了主子,就是喪家之犬。

代宗花大力氣幹掉了專權擅勢的大宦官李輔國,然而吐蕃進犯長安時,卻沒有一個節度使帶兵勤王,唯有太監魚朝恩帶領神策軍前來救駕。

德宗將專權的宦官一網打盡,委任文臣白志貞掌管禁軍,但在叛軍攻打長安的關鍵時刻,腐敗的白志貞竟招不來一兵一卒,唯有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帶領一幫小太監奮力廝殺,保住了德宗一條命。

唐朝中後期時,爲什麼統治者那麼信任宦官呢? 第3張

而與太監們相比,帝國倚重的將軍們,那些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們,比如僕固懷恩、李懷光等人,不但不來救駕,反而接連造反。

如此巨大的反差,怎能不令皇帝們心塞,關鍵時刻還是太監貼心啊!所以,皇帝寧願信太監,也不信將軍。

就這樣,宦官掌控禁軍,制衡武將,監視百官,雖是奴才,但卻成了中晚唐那一百五十年中最拉風的一羣人。當他們權力大到一定程度時,至高無上的皇權便會出手,想方設法扶持新一波太監來取代他們。

於是,中晚唐的帝王們便陷入了一面打擊專權擅勢的宦官,一面又扶持信得過的宦官去專權,這樣一個循環中。大唐王朝也隨着這樣的周而復始,逐漸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