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探索連坐制的由來與起因,秦國的連坐制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探索連坐制的由來與起因,秦國的連坐制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的社會組織十分嚴密,當時連坐制被推廣至全國,對秦國的影響也相輔相成。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連坐制度不同狀態下的起伏,實際上源自以君主爲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爲政變化。這實際上是法制和君權的動態博弈。

連坐作爲法家重刑思想與其他治國思想交鋒的前沿陣地,一旦有變則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意味着既要保證其穩定性,也要順應潮流與時則俱進。

一種法律制度的優劣,要看它是否符合預期、是否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任務。歷史在不斷流轉中,有挫折、有前進、有倒退,當時的權衡取捨,後來人清官難斷。

探析秦國連坐制度,需從連坐制度的由來、連坐制度的起因、以及連坐制度不同時期的表現三大方面進行了解。

定連坐制度發展歷程,以及其產生的必要原因,有利於瞭解連坐制度維繫發展的根源。針對其不同時代的表現,確定連坐制度的價值變化。

一、連坐制度的由來

連坐,又叫緣坐、相坐、收孥,所謂“無餘刑非殺者,謂盡奴其妻子,不題其種類……不殺之”。周文王說,“罪人不孥”,使其成疑,不免需要斟酌權衡。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真正確立了連坐法,爲什伍連坐。

探索連坐制的由來與起因,秦國的連坐制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二、連坐制度的起因

1、原始奴隸制國家的遺存

使用連坐解決王國問題,往往簡單粗暴、直截了斷,以至於動輒滅族滅宗,夷滅政敵。這樣既可以大範圍、快速化決服反抗勢力,也不至於一患剛平一患又起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晉之趙氏一族之與屠岸賈,便是如此。一旦反覆,趙武滅屠岸之日可指日而待。

2、血緣親疏爲衡量標準

以家族爲本的聚居方式,血緣親疏成爲一大衡量標準,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榮則家族蜂起,滿室生輝。損則不一獨存,全族凋亡。這種以血緣關係的思想,蔓延至整個中國封建制度體制內。

又往往因爲階級固化,對社會各方面發展和君主權力矛盾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什伍連坐制度,對消解世家氏族,始終處於一種此消彼長的拉鋸戰裏。

3、原始奴隸生產的特性

奴隸來源,不外乎戰爭攻伐俘獲、世代奴隸、自由農轉化與連族削割。有時雖可轉化,不過總體而言。通過戰爭和政治連坐,可以短時間內獲得大量勞動力。

至秦朝建立,官奴隸與私奴隸仍存,且以賞罰爲要。體現在軍功、田產和奴僕勞力上,無疑什伍連坐能爲此提供一定規模的助益。

探索連坐制的由來與起因,秦國的連坐制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第2張

4、時代變遷

西周到東周,以至於春秋戰國,井田制日漸衰弱,各國分立並起。隨着戰爭的逐漸擴大和生產生活的品類增強,對於勞動力資源的攫取也在與日遞增。

雖然有農民化爲奴隸及戰時俘虜補充,畢竟時長人限。如果舉族收孥,不單達到離異分化效果,又能迅速補充爲己方勞動力此消彼長自不待言。

5、政治傳統

以周之禮治分異,商之封建營衛,稍有不及即以滅族亡國爲策略。宗主國自大而待,諸侯國自小而削,由此能始終保持一種政治上的優勢和特權。

至於國家宗族內部,又加以層層設計,蚍蜉撼樹不可謂不理想。智氏、中行氏,曾操一國之權柄,終歸於滅絕,正是權力鬥爭的產物。

三、秦國連坐制度的不同時期表現簡述

1、萌芽期

從文公二十年,到獻公十年400年。值得注意的是,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佩劍這個傳統,一直以來是封建階級衡量身份的標誌之一,秦國允許吏民帶劍這顯然是打破了貴族佩劍的傳統。

周朝這個綿延幾百年的封建大國,正一步步被其他諸侯國所趕超,直到大勢已去。而枯萎中往往見新生,以此代彼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令人幾不察覺,等到發現時,已成參天大樹了。

探索連坐制的由來與起因,秦國的連坐制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第3張

2、迸發期

秦孝公在商鞅輔助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什伍連坐”本身是一種兼具戶籍管理效用和牽連追索功能的一種制度,人人皆入什伍,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控制。

國家可以藉此實現對基層控制力的加強,在一定程度上瓦解傳統的氏族勢力的影響。缺點同樣很明顯,和“鄉遂”制度的缺點如出一轍。

由於事實上利用的還是傳統的模式,不可避免地要藉助於基層家族勢力的力量。既擔負有摧毀瓦解舊有制度的使命,又不能不借助於它的力量謀求發展,這似乎是一種悖論。

惠文王繼位後,以車裂商君以殉、滅商君之家而告終。商鞅死而法不止,惠王之世奉行法治,明修政令吸收諸家一定程度上對秦法進行了再創造。

3、穩定期

昭襄王在位55年,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君臣戮力秦國一動諸國震顫。無論軍中還是基層,連坐制度都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這與秦國內外政局戰況分不開。後來由於長期征戰民生凋敝兵行不利,加之諸侯國聯合打壓,優勢去盡。

及至秦王政繼位,又是一變。作爲忠實的法家擁護者,秦王政雖極度推崇法家治國理政,卻並不排斥李斯人士。還大力起用山東客卿,唯才就任。

這時以連坐制度爲首的秦國法治,爲秦國最終統一六國提供了巨大助力。秦國這輛馬車,也終以洶洶之勢,開到了歷史的大拐點上。是緊是收,對這個善於駕車的民族來說又是一個艱難抉擇。

探索連坐制的由來與起因,秦國的連坐制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第4張

4、衰弱期

秦國自商鞅變法到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經歷100多年。王朝疆域和人口的擴大,隨之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秦國原有社會制度,一推廣至全國,原有的一些矛盾就顯現出來。

人心不穩,加之動輒連坐的劇烈刑法,一時難以接受是必然的。終至二世而亡,連坐制也隨之暫時銷聲匿跡卻死而不僵,等待下一個運用者。

連坐制度既繼承了前代鄉遂制度的基本架構,又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因此才能克服傳統意義上的不利因素,而着重發揮秦國“民力”。

正是由於關注點的不同,才導致同種類型的制度實施結果卻大相徑庭。沿着這條脈絡,秦國後代國君雖然沿襲卻並非一成不變。事殊世異,法也因此有所改變,並帶有一些強烈的君主個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