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代皇帝上尊諡的流程是怎樣的?唐代皇帝諡號爲何會發生變化?

唐代皇帝上尊諡的流程是怎樣的?唐代皇帝諡號爲何會發生變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諡號是對一個歷史人物生平的高度概括,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唐朝“諡號”的興起之路。

諡號是指古代帝王或大臣死後,後人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爲評給的帶有褒貶色彩的評價文字,以褒善貶惡。也就是說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這種評判一是必須符合死者的爲人,二是必須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

諡號開始於西周初年,到秦朝廢止,西漢又恢復使用,以後歷代沿襲,直到辛亥革命後,帝王的諡號纔跟着清王朝一同被廢除了。

諡號一般有固定的字,這些字都有特定的含義,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其中,“文”、“武”、“元”等字有肯定、讚揚帝王功德之意,這是美諡。而“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衆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其中,“歷”、“煬”、“靈”等字則是惡諡。

自唐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字數越來越多,越加越長,所以人們習慣上用諡號稱呼唐朝以前的皇帝,而唐朝到元朝的皇帝,人們更習慣用廟號來稱呼。

一、唐代皇帝上尊諡流程

唐代皇帝諡號的頒給屬於皇帝葬儀的一部分,有一套複雜的程序可循。總的來說,其流程大致可以分爲四個步驟:百官議諡;撰寫諡議、諡冊、諡寶;南郊請諡;追諡、加諡、改諡。

唐代皇帝上尊諡的流程是怎樣的?唐代皇帝諡號爲何會發生變化?

1、百官議諡,羣策羣力

百官議諡是古代皇帝死後,朝廷官員討論爲先皇定何諡號的過程。皇帝死後,在未得到諡號之前一般被稱爲大行皇帝。唐代皇帝駕崩後,嗣皇帝即根據先皇遺詔於樞前即位。嗣皇帝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好大行皇帝的喪葬事宜,這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人事任命和禮儀規範的制定。

在商定諡號的過程中,太常博士負責爲三品以上官員擬諡,太常卿和太常少卿則負責擬定皇帝諡號。太常寺擬出若干諡號後交尚書省,即進入議諡階段。嗣皇帝召集侍從、臺諫兩省官、監察御史以上到尚書省研究諡號。

這些高級官員雖然會對大行皇帝的諡號進行一些討論,但基本上都是找出皇帝更多的優點,擬出更美的諡號。爲官員擬諡時出現的駁諡情況,一般不會出現在大行皇帝的諡號擬定過程中。尚書省商討出結果後交由禮官撰寫諡議文並上呈嗣皇帝,經嗣皇帝同意後便可製作諡冊文。

2、撰寫諡議、諡冊、謐寶

百官議諡後,由禮官來撰寫大行皇帝諡議。諡議文的撰寫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一般是先說明諡法的作用、原則以及古代先賢的諡號,接着陳述大行皇帝的生平功績,最後再說明按照諡法應定何諡號、廟號。

太常寺官員撰寫的諡議文上呈嗣皇帝,經皇帝批准之後便要撰寫諡冊文。諡冊文書寫於編冊之上,稱爲諡冊。唐代皇帝的諡冊一般用玉製成。諡冊之文不同於諡議文,一般以嗣皇帝口吻撰寫,內容爲盛讚大行皇帝勳業和所上之諡號、廟號。

諡寶是撰有大行皇帝廟號、諡號的玉牌。諡寶和諡冊需一同撰寫,並都將用於南郊請諡。

3、南郊請諡

大行皇帝謐冊文撰寫完畢後,書寫於玉質諡冊之上,接下來便要進行南郊請諡,又稱爲南郊告諡。南郊請諡的意義在於表明大行皇帝的諡號是“天”授予的,皇帝身爲天子,爲天下最尊貴之人,只有“天”可以給他定諡。同時,“稱天以誅之”,也是皇帝至高權威的體現。

4、追諡、加諡、改諡

南郊請諡后皇帝的諡號己經確定,便不能再稱“大行皇帝”,應稱某諡皇帝。至此,皇帝上尊諡的流程已經告一段落。然而,皇帝諡號還存在追、加、改的情況。嚴格來說,這三種情況應屬於皇帝得諡程序中的補充部分,並不是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追、加、改的情況。

追諡是指對死後沒有立即獲得諡號的人頒諡。唐代的追諡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即開國皇帝追諡父祖和遠祖;第二類則是給太子、諸王追加皇帝諡號。皇帝爲前代皇帝加諡,史書中有時也會稱爲追諡。

另外,唐代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由於唐代追奉道教,而且唐朝君主認爲自己是老子後人,所以老子、皋陶、李篙等道教先人。

唐代皇帝上尊諡的流程是怎樣的?唐代皇帝諡號爲何會發生變化? 第2張

加諡是指在位皇帝爲其前代皇帝增加謐字的行爲,被加諡者原本己有皇帝諡號。大部分加諡情況只諡號字數,將初諡完全棄用另起新諡號的情況只有高祖一例。史書中有時也將這種情況稱爲追諡。

改諡,顧名思義,是指更改原有的諡號。改諡的情況在皇帝諡號上並不常見,不僅有唐一代只有昭宗和哀帝二人曾被改諡。

二、唐代皇帝諡號的特點

1、諡號以繁爲貴

唐朝皇帝中,超過半數的皇帝諡號爲5字或者7字,唐前期以7字爲主,這是因玄宗加諡而成;唐後期皇帝的諡號字數也形成規範,天寶時兩次加諡則徹底改變了唐代皇帝諡號的用字規範,形成了皇帝諡號字數愈多愈尊貴的觀念。

唐代皇帝的諡號與前代相比,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字數多。唐代是古代帝王諡號的發展史上的轉折點,它開啓了一個以字繁爲貴的時代,從此皇帝諡號愈加愈長,一直持續到清末。

唐代皇帝諡號之濫,一直爲後代學者詬病。許多學者認爲諡號是上天授予的,不能更改。而從高宗開始的加諡行爲不效法古制,天寶以後的加諡更加荒誕,如果祖宗沒有功德而爲他們追加美諡,則是對他們的諷刺。

2、諡號授予的規範化、制度化

唐朝授予制度和程序更爲嚴謹。自西漢恢復諡號制度,之後歷代都繼續沿用,並且各自因時損益,尚未形成比較確定的程度和禮儀。唐朝在前代諡法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嚴格的諡法制度和禮儀。而且唐朝“駁諡”和“論枉”嚴格根據死者生前事蹟和諡法原則進行評判,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諡號的公正性。

同時,諡法理論也更加完備。唐朝禮官和學者紛紛著書立說,豐富了古代諡法理論。

3、諡號的“繁複”反而削弱諡號的地位

中國封建社會在唐代達到其發展的高峯,諡法同樣在唐代獲得極大的發展,但這也是其盛極而衰、漸趨沒落的開始。

唐代皇帝諡號字數大幅增加,使人們準確記憶這些諡號變得困難,給其在口語和文字層面的使用和流通都造成了不便,也削弱了諡號的稱呼功能。

同時,諡號日漸繁複,多是辭藻華麗的阿訣諡美之辭,其褒貶功能也被大大削弱了。

另一方面,廟號使用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諡號的使用日趨沒落。普及的廟號成爲人們取代日趨繁複、華而不實的諡號的替代品。

唐代皇帝上尊諡的流程是怎樣的?唐代皇帝諡號爲何會發生變化? 第3張

三、唐朝皇帝諡號變化發展的原因

1、封建君主權力得到加強

唐朝早期設三省六部,用以制約皇權。但是後來,政事堂改爲中書門下,復於其後設五房,從此政事堂由宰臣議政論道之地,轉爲宰臣理政辦公之所,於是兩省長官漸與屬官脫節,復經天寶之亂,又繼之以強藩之禍,中書幾度播遷,兩省組織漸壞。

同時,從玄宗時起,皇帝不斷設置翰林侍詔、翰林學士等官員草詔知制諳,被時人稱之爲內相。元和以後,又出現了樞密使,也對中書門下具有衝擊。如此一來,三省制對皇權的制約則不復存在,皇權不斷得到加強。

不論是大的歷史背景,還是唐代建立後官制的改革,都使得皇權空前強化。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與大臣之間的尊卑更加天懸地隔,大臣們不得不謹言慎行。因此,投皇帝所好、阿諛奉承、歌功頌德便成爲大臣們的進身之階。不僅要在皇帝生前爲其上尊號,在皇帝死後也要爲其擬定充滿讚美之詞的諡號。

2、科舉制下新型文人的推動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培養出來一箇中國所特有的“官場”社會階層,在這個社會階層中,阿諛帝王成爲一項主要的課題。表現最強烈的莫過於媚態可掬地加到活帝王頭上的尊號,和加到死帝王頭上的諡號。

同時,負責爲大行皇帝擬諡的官員大部分是科舉進士科出身,他們又多以文辭能力見長,因此皇帝的諡議文中便會盛讚君王功德,充滿諡美之詞。

一個文人從求學到進士及第再到任職於中央朝廷,中間經歷的種種磨難與艱辛都使他們深知身居高位的不易。干謁行卷之舉在唐代已經成爲一種風尚,時人並不引以爲恥。

在君主專制的時代,官員稱頌皇帝更是融於時代精神以及文化共識之中的思維定式,因此他們也便習以爲常了。比如爲唐代皇帝擬諡並且撰寫諡議文的太常寺宮員,多數是進士出身。

唐代皇帝上尊諡的流程是怎樣的?唐代皇帝諡號爲何會發生變化? 第4張

四、結語

唐代諡法一方面趨於制度化和規範化。另一方面,卻也具有寬濫諡美的缺點,其諡號許多都是歌功頌德之辭,空洞無物。

諡號的尊大諡美使其成爲帝王裝點修飾的手段,喪失了褒貶善惡的功能。而諡號字數的增加更造成人們記憶使用過程中的困難,讓諡號原始的“易名”避諱功能也開始喪失。

由於上述兩點原因,再加上廟號和年號的普遍、固定,最終導致諡號開始衰落。之後,明清時期爲了稱呼方便,規定以最末一字相區別,徑直簡稱爲最末一字,

但這種變通並不能真正解決諡號兩大功能削弱的問題,無法根本扭轉其頹勢,而作爲帝王用作滿足虛榮心的工具只能面臨日漸消亡的命運,最終成爲歷史的陳跡。

儘管如此,諡號制度仍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雖然皇室諡號大多諡美不實,但其所宣揚的諸如忠、孝、仁、義等價值觀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引導作用,有助於澄清社會風氣,這一點不應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