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荀彧有哪些經歷?他爲何要輔佐曹操呢?

荀彧有哪些經歷?他爲何要輔佐曹操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荀彧是三國謀臣,他一生爲曹操出謀劃策,是曹操得以統一北方的首席功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他舉孝廉出身,一度任職守宮令,後來董卓廢殺少帝,立漢獻帝,以相國之位執政,把持朝堂,荀彧便棄官歸鄉。

他經歷舉族遷移,袁紹拉攏,最後選擇了曹操。不求高官厚祿,心懷家國君民,一心爲曹操謀劃,在戰略戰術,選賢舉能方面提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建議。

在很多的關鍵時刻,他提出的戰略都直接影響了戰局走向,他的眼光與謀略幫助了曹操避免了多次危機,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但是最後他因爲反對曹操稱魏王,被曹操故意留在了軍中,在五十歲時因病而亡,但也有另一種說法,他是被迫服毒自盡。

無論是何種死因,荀彧,一代謀臣,爲國爲君,嘔心瀝血,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很是讓人唏噓。

年少時,我們讀三國,目中所見,是家國天下,是文爭武鬥。中年時,若再讀三國,會發現除了王侯的角力,美女的命運,那個時候還有無數荀彧這樣的謀士,赤膽忠心,勇者無畏。

荀彧的一生,是理想與現實之間,天之驕子的命運浮沉。從他的得意與失意中,也許正能體現現代人的中年困惑。

王佐之才遇明主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他的祖父荀淑是荀子的十二代孫,以品行高潔著稱。荀淑育有八子,皆秉承了他的風範,當時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說法。

荀氏家族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蘊,是當地顯赫的文化名門,頗有名望,很得當地百姓的尊重。

荀彧年少時,他父親爲了避免宦官的迫害,讓他娶了中常侍的女兒,也是因爲荀彧的才名實在出衆,才得以免於他人的非議。

當時有南陽的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後,大讚他有“王佐之才”,認爲他智能過人,是可以輔佐國君的治國之才。

後來26歲的荀彧被舉孝廉,官至守宮令,掌管皇帝筆墨。但那時漢室衰微,董卓廢殺太后與少帝劉辯,立了劉協爲漢獻帝,自己稱相國把持朝政,荀彧便選擇了棄官回鄉。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荀彧遵循了祖輩的教誨,忠君愛國,爲人正風朗月。所以他可以因爲不滿權臣把持朝政,便選擇棄官歸鄉。

荀彧有強大的軍事才能,他意識到家鄉地理位置很危險,所以回鄉之後他勸家鄉的百姓,說潁川是“四平之地”,地勢平坦,易攻難守,如果戰火燃起,這裏必定會受到侵擾,不能久留,儘早離開爲妙。

但是故土難離,他說的事情也並沒有發生,鄉親們都不願意離開家鄉,最後荀彧只能帶着宗族避難。後來董卓派兵四處擄掠,潁州首當其衝,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當地的百姓多有傷亡。

荀彧的智謀讓他看到了家鄉未來會面臨的危險,但是世上之事,不是人人都能有先見之明。世上之人,也並非都是能聽取良言之人。

荀彧有哪些經歷?他爲何要輔佐曹操呢?

人不自救,孰能救之。人受到思維、習慣、認知的限制,會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很多根深蒂固的想法並不會輕易改變。

所以我們更應該要有隨機應變的思想和大膽取捨的魄力,可以隨時調整自己,以應對紛繁複雜的世界。

荀彧攜宗族遷到了冀州,那時冀州已爲袁紹所得。

荀彧的朋友和弟弟都在袁紹手下做事,袁紹看中了他的才能,也想招至麾下,但是荀彧始終認爲袁紹不是能成大事者,所以並沒有選擇爲其出力。

初平二年,29歲的荀彧選擇了投奔曹操。曹操初見到他,就非常地開心,大呼“吾之子房”,認爲荀彧之於他,就好比張良之於劉邦,二人唱邪唱許,必能曳木成事。

曹操非常欣賞荀彧,任他爲別部司馬,詢問他對董卓的看法。荀彧回答說,董卓大權在握,性格殘忍,行事殘暴,還曾放縱士兵燒殺搶掠,失去民心只是時間問題,不會有什麼作爲了。

果然,後來關東各州聯合,討董之勢如野火燎原,董卓也終死於義子呂布戟下。

此後,荀彧居中持重十餘年,一直跟在曹操身邊,隨其出征,爲其謀劃。

殫精竭慮未得志

荀彧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略藍圖中,出力良多,他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在關鍵時候總是能提出不同於其他人的建議,提出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事後證明他的決定都是最正確的。

機智守城:

張邈、陳宮反曹操投呂布,他們跟守城的荀彧說呂布是來幫助曹操打仗的,要給呂布的軍隊糧草。

荀彧覺得不對,於是讓守城的將領加強了防衛。這時有其他人紛紛投靠了呂布,荀彧趕緊派人通知夏侯惇,夏侯惇連夜趕來誅殺了不少謀反的人,才得以穩定軍心,保全了兗州三城。

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曹操想趁徐州羣龍無首之際,出兵奪取徐州,然後再回過頭消滅呂布。荀彧以爲不妥,他建議先休養生息,屯兵屯糧,做好十足的準備,一鼓作氣先擊敗呂布,然後再聯合揚州,共同討伐袁紹。

曹操聽取了他的意見,休養生息。建安三年,親自征討呂布,水淹下邳。官渡之戰中,又大敗袁紹。此後,接連取得勝利,一度收復許多失地。

迎奉天子:

曹操擊敗黃巾軍,荀彧建議他迎獻帝,並遷都到許縣,然後曹操被封爲大將軍、武平侯,荀彧也升爲漢侍中,守尚書令。

後來曹操與袁紹戰鬥,雙方的謀士衡量戰局,都說曹操奉天子已經有之名,所以曹操在政治上已居於優勢。

自此,形成了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併爲曹操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選賢舉能:

隨着曹操奉漢獻帝,他獲得了董昭、鍾繇等漢室舊臣,荀攸、郭嘉、杜襲等也紛紛從各處投到他的麾下。

曹操與荀彧,可謂良臣遇君,後來曹操還將安陽公主許給他的長子爲妻子。

但是荀彧有謀國之才華,無識人慧眼。他還是低估了曹操的野心,他明確反對曹操稱魏公。他說曹操應當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

曹操很是憤怒,認爲荀彧不想再盡心輔佐他了。後來曹操興兵南下,讓荀彧同行,荀彧稱病停在了壽春休息。

不久便因病而亡,但也有說是曹操派人送他一個空的食盒後,荀彧服毒自盡。

有人猜測,空的盒子裏沒有果子,是讓他自採(裁)的意思。但另一種說法可能更可靠,那便是曹操捨不得荀彧,用空食盒警告他:漢室已空,已無漢祿,你爲何不專心輔佐我?

不管真相如何,荀彧用死作出了最終的選擇。他死後,曹操下令要厚葬,賜諡號“敬”,後來又追贈他爲太尉。

冰清玉潔易水寒

曹植評價荀彧: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

又說荀彧死後: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大家聽說了他的死訊都無心工作,連馬都在因悲傷而哀鳴。可見荀彧是何等地光風霽月,不同流俗。

荀彧品行高潔,自幼的教養與學識,讓他無法做出背叛皇帝的事情,他寧可失去生命,也絕不妥協。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既是他們倆身份所處位置的矛盾,也是不同的人面對所處時代的不同抉擇。

荀彧是一個古代的知識分子,“士大夫”有“道”,要忠君愛國,要遵守社會秩序,要承擔起社會責任。

他在實現人生理想的路途上,遇到了曹操,曹操作爲他的“領導”,賞識他的才能,給予他施展拳腳的機會,二人非常默契。

而千帆過盡後,大浪淘沙,曹操的屢戰屢勝,讓一個關鍵的問題浮出水面,那就是是否要名正言順地逐鹿天下?

漢末朋黨、外戚、宦官爭權奪勢,孫權歷四世而坐領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劉備靠皇叔之名廣納賢才。

於曹操而言,他是太尉之子,善詩文,知兵法,有孤身刺董卓之勇,也有臨危不亂之智,破黃巾,滅袁紹,誅呂布,敗張魯,既挾天子,必有取而代之之意。

於荀彧,從理性出發,他已經清醒地認識到漢室衰頹,已無可爲,所以當時他選擇了擁護曹操,從而實現重造天下的理想。

在這個過程中,他已然做出了功績,實現了一些目標。但同時他與舊的漢王朝之間,還有着很多情感上的聯繫,封建綱常,如陰雲籠罩在他的頭上、心上,令他無法徹底解脫。

荀彧一定是認可曹操纔會選擇爲他效力,而保國與安民,始終束縛着荀彧不能贊同曹操的決定,不知他在白馬門下,思及漢室舊日的“白馬之盟”,是何種心情?總之,左右爲難間,也許死亡是一種解脫。

當年楚國城破,屈原選擇投江以身殉國。越國戰敗,勾踐臥薪嚐膽捲土重來。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他們都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選擇走成了歷史。

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是一場漫長的負重前行。不管是歷史還是現實,選擇對於每個人都極其重要。

我們需要在每個人生岔路口作出選擇,而且我們永遠無法預測自己的選擇會面臨什麼樣的結果,能做的只有順應內心,遵從真實。

人年輕時的選擇往往可以衝動,可以任性,畢竟年輕就是無限的資本,可以用來試錯,用來吸取經驗教訓。

而人到中年,一切的選擇必須慎之又慎,工作中,可能會跟上級的想法衝突,可能會有與同事的爭執齟齬;下了班,有父母有家庭有孩子,有無數瑣事需要處理。

畢竟牽一髮而動全身,是逃避還是勇敢面對,是據理力爭還是順勢而爲,是立見分曉還是徐徐圖之?因爲關係很多,所以更加糾結、困頓。

荀彧有哪些經歷?他爲何要輔佐曹操呢? 第2張

然而不管怎樣選擇,現如今的我們確實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不管是網上盛行的“躺平說”,還是“喪文化”,歸根結底都是人們對壓力的一種精神緩衝。

世上絕無一成不變之事,也絕無一帆風順之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成年人清楚生活的艱難。所以更要因勢利導,做真實的自己,要相信你走的每一步都是在書寫你的人生,而所有的路都是要一步一步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