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徐達立下戰功無數,爲何封賞卻居於李善長之下呢?

徐達立下戰功無數,爲何封賞卻居於李善長之下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賜封賞開國功臣,爲何徐達只被封了一個公爵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有的人或許納悶了,劉伯溫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如同諸葛亮一樣的角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事實也是如此,可爲何只封了一個伯爵?劉伯溫封了一個伯爵不說,而徐達身爲開國第一武將雖然封了個公爵,但是卻居於李善長之下,這又是爲何?

先說說爲什麼劉伯溫不是公爵

有不少人覺得劉伯溫曾是元朝的官吏,所以朱元璋不敢重封他,這是純粹的無稽之談!

劉伯溫出生於1311年,此時正值元朝中期,政治還不是那麼黑暗,再加上劉伯溫是個天才,過目不忘,一次性能讀七行字,而且領悟性相當的高,儒學經典、陰陽五行、天文地理一讀就懂,所以僅二十二歲就考中進士,二十五歲當上高安縣丞。

劉伯溫的元朝官吏政治生涯僅有二十二年,在這期間劉伯溫當過江西行省椽史,相當於今天的省政府副祕書長;當過江浙儒學副提舉,相當於今天的省教育廳副廳長;當過元帥府都事,相當於今天的省軍區參謀長。

劉伯溫當了二十二年的官,但是從未有過一次當過一把手,劉伯溫這個人又是一個有主見的人,在當官期間,他曾不斷進言,但是他的進言從來不被一把手當過一回事,也因此在四十七歲那一年,劉伯溫一氣之下辭官歸鄉。

從這裏可以看出劉伯溫並不是那種死忠於一個朝代的人,而是屬於那種“擇木而棲,擇主而侍”的人。

劉伯溫年少時曾寫過一首詩,名爲《公子行》:“玉勒金鞍照地光,駝裘珠帽繡文章。平明上馬歸來醉,他日清朝作棟樑。”詩中劉伯溫的志向一覽無遺,期盼着改朝換代的那一天早點到來。

徐達立下戰功無數,爲何封賞卻居於李善長之下呢?

對於劉伯溫的這些舊事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朱元璋也不可能在打天下期間重用劉伯溫了,誰會在乾造反這種誅九族的工作時,去重用一個履歷不明的人。

真正迫使朱元璋只敢重用(主要體現在參謀方面)劉伯溫,不敢重封劉伯溫的原因是,劉伯溫太過精明,精明到朱元璋一想起來就後怕。

從劉伯溫投靠朱元璋的第一天開始,劉伯溫就從未涉足過最高統治機構,從來都是擔任着參謀一類的角色。

朱元璋打天下期間,劉伯溫擔任的是軍師;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後,劉伯溫擔任的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言官的頭領,而這時領導最高統治機構中書省的是李善長。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大舉進攻安豐。安豐這個城池對於朱元璋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安豐中的一個人對朱元璋而言卻是相當的重要,這一個人就是韓林兒。

朱元璋是隸屬於紅巾軍的造反勢力,而韓林兒是紅巾軍名義上的皇帝,說簡單點,韓林兒就是朱元璋的老大。現如今老大有難,怎麼能夠不幫?

劉伯溫提出反對意見,如果發兵安豐,陳友諒突然打過來怎麼辦?再者說了,你朱元璋現如今勢力龐大,早已經大過你之前的老大韓林兒。而且你現如今又佔據應天這塊虎據龍盤之地,有成就一般大事業的勢頭。你得想清楚如果你將韓林兒救了出來,得要怎麼處理?難道將這麼多年的心血拱手讓人嗎?很顯然你是不可能的。韓林兒現如今對於你來說就是一個活着不如死了的人,現如今機會來了,你幹嘛要去救呢?

朱元璋沒有聽從劉伯溫的話,在劉伯溫的苦苦哀求下,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前往安豐解救韓林兒,最終韓林兒果真被朱元璋解救了出來。朱元璋這時估計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弒君這個惡名他是背定了。

對於劉伯溫苦苦勸說朱元璋不去救韓林兒這件事情,相信朱元璋在後來一想起來就毛骨悚然。每一位皇帝都不想自己的手下是一位厚黑學高手,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手下拿捏得死死的。

厚黑學並不能凸顯出劉伯溫的可怕,神機妙算才最能夠體現出劉伯溫的可怕。

鄱陽湖之戰的第三天,朱元璋正坐在船上指揮戰爭,躺在朱元璋旁邊的劉伯溫突然間站起來,拉着朱元璋就往另一條船上奔去。朱元璋來不及細問,只能任由劉伯溫擺佈。當朱元璋剛剛到達另一條船上時,他的那一條船突然間被陳友諒的炮彈擊中,如果說朱元璋還在那條船上,必死無疑。

朱元璋當時雖然是與陳友諒決戰,但是在兵力方面卻是處於劣勢,陳友諒有六十五萬大軍,而朱元璋僅有二十萬大軍,而且朱元璋的船與陳友諒的船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陳友諒的船一個個就跟高樓一樣。劉伯溫建議朱元璋將大軍主力移到鄱陽湖口的位置堵住入江通道,然後等到金木相犯之日(朱元璋屬金,陳友諒屬木),再與陳友諒決戰。

朱元璋採用劉伯溫的計謀,果真大勝陳友諒。

朱元璋是古代人,不能夠用現在的看法去看朱元璋。在朱元璋看來,劉伯溫這個人不但腹黑,而且還會觀天象,提前預知未來,這樣的一個人是不得不防的,要是讓他有權利又有威望,他要是有一天打起君王的主意,想想都可怕。

徐達爲何居於李善長之下?

徐達是朱元璋帳下的第一大將軍,這個第一大將軍是公認的,當時是公認的,現在也是公認的。

徐達一生歷經百戰,僅一戰失敗,這一敗就是土剌河之敗,損失一萬多人馬。其實這一戰也並不能說是失敗,畢竟到最後也得以撤退了,主力並沒有受到損失。

徐達一生當中最高光的時刻就是洪武元年與常遇春一同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肅清山東,肅清河南,攻破元大都,將元順帝趕出長城以外,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朱元璋對徐達的評價可以說是衆將第一。

朱元璋評價徐達:“徐達手下的將領、士兵們一看到徐達就跟看到神明一樣,也因此徐達的命令將領、士兵們無一不順從。”

一位大將軍統領的士兵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甚至上百萬,這些士兵們有各自的想法,有各自的思想。而從朱元璋對徐達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徐達能夠將這些士兵的想法、思想統一,可見徐達的恐怖。這正是對一位將軍最肯定的評價。

如果單單是隻擅長統兵,估計朱元璋是不會對徐達有這麼高的評價的。徐達除了擅長統兵之外,還有一項優點,那就是“潔身自好,珍惜羽毛”。徐達征戰三十餘年,從未屠過城,反而每攻克一城都會命令手下不能夠對當地百姓造成騷擾行爲,對於城中的財寶、美女,徐達都進行封存,請示朱元璋後再動用。

徐達不但有將才,而且有將德。

就是徐達這麼優秀的人,爲什麼朱元璋不將他列爲公爵第一,而是將李善長列爲公爵第一?

打仗什麼東西最重要,估計有很多人會想到當然是將軍最重要,如果沒有一位優秀的將軍,有再多的士兵,那也是白搭。但事實是糧食最重要!如果沒有糧食,不管將軍多麼的優秀,士兵多麼的勇猛,都是白搭,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吃餓得慌。

而李善長管的恰恰就是後勤。

朱元璋的天下是一個地盤,一個地盤,打出來的,而這些地盤一打下來就要治理,而主要負責治理的人就是李善長。

地方上該收多少糧食,這些收上來的糧食又該怎麼樣分配,這些問題基本上都由李善長解決。難得可貴的是李善長在收糧食,分配糧食方面從未出現過問題,起碼史書上沒有記載。

朱元璋打天下期間糧食出現問題的情況寥寥無幾,而這些肯定是要歸功於李善長。

朱元璋曾多次離開首都應天府到前線親自指揮將領作戰,而這時負責鎮守後方的重擔就落到了李善長身上。

朱元璋親自到安豐去救劉福通時,鎮守後方的是李善長;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決戰”,鎮守後方的還是李善長;鄱陽湖決戰之後,朱元璋親自掃除陳友諒在湖北的最後一點殘餘勢力,鎮守後方的依舊是李善長。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李善長是一個能讓朱元璋沒有後顧之憂的男人。

最重要的一點是,李善長有着劉伯溫、徐達都沒有的優點,那就是默默無聞。劉伯溫時不時就提出高於朱元璋的計謀,這讓朱元璋感到自己很無能,威嚴受到威脅;而徐達天天打勝仗,功高蓋主的意味很濃。只有李善長默默的在背後打理着一切,讓朱元璋很舒服。

在徐達與李善長的對比之下,朱元璋理所應當的將李善長封爲第一公爵——韓國公。

徐達立下戰功無數,爲何封賞卻居於李善長之下呢? 第2張

總結

徐達不是公爵第一很正常,但是劉伯溫被封爲伯爵卻是相當的不正常,基本上從這裏就可以預見朱元璋日後屠殺功臣的行爲。徐達相當於漢朝的韓信,李善長相當於漢朝的蕭何,而劉伯溫則相當於漢朝的張良。

朱元璋面對劉伯溫這樣的有功之臣,卻僅僅封了一個伯爵,而之所以封爲伯爵,就是因爲劉伯溫過於精明。因爲一個人精明,朱元璋就不肯給予與功勞等同的爵位,可見朱元璋對衆臣都有着顧忌的心理,生怕衆臣心裏打他的主意。朱元璋這種顧忌的心理,隨着一天一天過去,也一天一天嚴重,因此爆發了恐怖的殺戮行爲,只要殺光了,就不用顧忌了。

估計這也是爲什麼劉伯溫功成之後就一心想着身退的重要原因。但無奈的是,劉伯溫到最後硬生生的被朱元璋從老家青田拉回南京,最後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死在政敵胡惟庸的手中,不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