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張良爲何能夠躲過劉邦和呂后的毒手呢?

張良爲何能夠躲過劉邦和呂后的毒手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皇帝權勢穩定之後便開始對功臣動手,正所謂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在漢朝時期的漢初三傑中也是如此,韓信和蕭何都沒有躲過劉邦和呂后的毒手,那爲什麼只有張良一個人能夠全身而退呢?

張良爲何能夠躲過劉邦和呂后的毒手呢?

張良的結局是他自己選擇的,並不是呂后和劉邦給他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張良知進退,他懂得什麼時期,做什麼樣的事情。在劉邦需要他的時候,他選擇留在了劉邦的身邊,幫助劉邦建立功業。在劉邦打下江山來之後,他知道這時候不能和劉邦繼續相處下去了。此刻在和劉邦混在一起,兩人肯定是會發生矛盾的。畢竟這時候是和平時期了,劉邦沒有了外部敵人,下一步他要懲治的肯定就是內部的這些功臣了。因此,在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張良就提出了辭職。

也正是因爲如此,他纔沒有遭受劉邦和呂后的算計的。你看韓信在劉邦建立大漢之後,雖說被封爲了齊王,後來又被封爲了楚王,但是,最終還不是落了一個滅族的下場。還有蕭何,蕭何做事一生謹慎,可是他還是遭受到了劉邦的猜疑,被抓進了監獄。差點被劉邦要了命。被劉邦視爲漢初三傑裏的韓信和蕭何,都遭受到了劉邦的屠殺與猜疑。不得不說,這和他們貪圖榮華富貴有關。張良卻成爲了三個人中的那個唯一。

正是因爲張良不貪圖名利,所以,劉邦即使想找他的事,也沒有理由。張良留給劉邦的印象,都是關於張良的好。我們來看下張良的聰明之處。

一、 忠心可鑑。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是劉邦對張良的高度評價,由此可見,張良的謀略過人,但是張良的忠心也是明擺着的,他雖然有蓋世之才,但從未有自立一方的意圖。他先是扶持故主韓王,此韓王並不成器,彼時天下紛爭,稍有實力者皆可自立爲王,像韓信,就挾實力邀封齊王,但張良並沒有甩開韓王自立,足見他的忠心。鑑於他的過往,和其他人的擁兵自立,劉邦對張良的忠心爲主是有深刻印象的。

二、 淡泊名利。

說到這個話題,順便提一下蕭何。蕭何也是劉邦忠心的後勤部長,且他爲人清廉,官聲很好。照理說並不是個貪心之輩,本來也不應該被劉邦猜忌。可就是蕭何的官聲,給劉邦造成了另一種求清譽的名利印象,使得蕭何不得不自污名聲以自保。而張良就不同了,在最初劉邦大封功臣時,他沒有選擇食邑豐厚的地方,反而選擇了地小貧瘠的留縣,這是他與劉邦相遇的地方。選這裏,既體現了他不貪,又體現了他重視與君王微時的情義。再者,張良後來提出遊道四方,更是體現出了淡泊世間一切名利的姿態,無怪乎帝王對他放心了。

張良爲何能夠躲過劉邦和呂后的毒手呢? 第2張

三、 張良助呂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

呂后見劉邦寵幸戚夫人,害怕立劉如意爲太子,自己兒子不能繼承大統,曾向張良請教計謀,張良之後爲呂后能夠保住太子之後親自請出了商山四皓爲劉盈說情,劉邦覺得劉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動,於是打消了廢太子執念。從此,呂后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而張良自然成爲呂后要感謝的大功臣。張良這一招其實十分兇險,三國時陸遜也是神機妙算的人物,卻因參與了東吳的繼承人事宜被貶。可見,擁儲之事吉凶難料。張良能成功保儲,得益於他能精準分析形勢,能在兇險中取得成功,足見張良的聰明之處。

在劉邦分封功臣的時候,劉邦想讓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爲自己的食邑。但是,最終被張良給拒絕了。張良明白得到劉邦的賞賜越重,對自己的局勢越不利。所以,他沒有在最富裕的齊地自擇三萬戶。而是選擇了最爲貧苦的留縣,要了一萬戶,當做自己的食邑。對於張良的這種選擇,劉邦當然很高興了。再加上張良選擇了退出朝政,當了一個閒雲野鶴之人。所以,劉邦即使想找張良的事,也沒有理由了。因此,張良能夠落得一個好的下場,也就不難理解了。

還是那一句話,張良之所以有這樣的下場,全部都是他自己給自己鋪的路,並非是劉邦和呂后不殺他。若是張良在幫助劉邦建立大漢之後,繼續留在朝中認高職,做大官,恐怕他也是會受到劉邦的猜疑的。正是因爲張良猜到了這種下場,所以,他才淡出政界的。這就是張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