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從三個不同方面分析戰國時代是否真的有百萬軍隊投入戰爭?

從三個不同方面分析戰國時代是否真的有百萬軍隊投入戰爭?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戰國時期的生產力條件的故事。

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都是戰況十分慘烈的戰役。根據史料上的記載,長平之戰秦趙兩國的總兵力超過百萬,最後趙國45萬大軍被全殲,而秦國傷亡人數也在20萬左右。此後在邯鄲保衛戰中,秦國又造成了接近20萬人的傷亡,導致元氣大傷。不過在戰國時期,真的存在規模如此龐大的戰役嗎?根據戰國時期趙國人口的推算,趙國打這兩場戰幾乎拿出了所有兵力,一旦失敗趙國必將被滅亡。

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並未有很明確的界限標誌,他們處在“東周”這個統一的國家之內。但三家分晉(公元前453年),晉國國君成爲附庸,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諸侯。戰國,那個烽煙瀰漫的被屠戮所染指的戰國漸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人們談到戰國的時候臉色總會有一些驚悸,冷兵器之間的戰爭動輒幾十萬大軍迎面擺開,雙方將領叫陣,幾個回合之後,大軍一擁而上。屍體,鮮血紛飛,利刃哧啦哧啦的鑽進將士的鎧甲,血肉模糊之後又退出來,看起來令人毛骨悚然……

先來舉幾個例子。

公元前312年,藍田之戰,楚國攻秦,兵鋒指向咸陽,後雙方在藍田激戰。傷亡比例是一比一,各傷亡十幾萬。

公元前256年,秦將軍嬴摎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伐趙,取二十餘縣,斬首虜九萬。

邯鄲之戰中,參戰國共投入兵力達120萬人,兩年時間內,秦軍損失30萬兵力。

(白起)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45)萬人。趙人大震。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在戰國時代的生產力條件下,真的有那麼多的軍隊投入戰爭嗎?我們將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從三個不同方面分析戰國時代是否真的有百萬軍隊投入戰爭?

一:從生產力的條件下看戰國

戰國時代制約人口發展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戰爭的破壞,而是糧食的問題。

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鐵質農具,這就意味着可供開墾的土地增加,可供養人口的糧食增產。這樣一來,人口數量的增加更是不在話下。有學者進行統計:這一階段的人口數量由周朝初期的1000萬左右增加到近3000萬。鐵質農具的使用大大的增加了人擺脫惡劣自然環境的能力。他們在荒山進行開墾活動,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規律性動作中找到了更加適宜種植的作物,他們馴服牲畜……

牛耕的使用便是人對動物馴服的例子之一。在此之前,我們的祖先也曾刀耕火種,骨耜耒耕。牛耕的出現和使用極大的拓展了的人們種植的邊界。在這種情況下,人口的激增似乎已經成爲可預期的事情。

再者,與生產力相對應的生產關的系的變革也是我們不能忽略的事實。生產力的變革(由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使得生產關係出現了改變。最有說服力的就是井田制的瓦解和私田的出現。

戰國時代,井田制的瓦解和“私田”的出現推動着生產關係變革,土地成爲社會資本。尤其是私田的出現讓人意識到土地上種的東西是自己的,這樣一來,耕種的積極性被極大的調動起來,糧食隨之增產。那就有人問了,戰國時代連年征戰對農業就沒有什麼破壞性嗎?

答案是有的,戰爭直接導致了農業的減產。但在此時,戰國時期雖然戰亂不斷,但就總體而言是相對穩定的,加之各國都比較重視農業。最負盛名的就是“都江堰”了。水利工程的發展更是讓農業獲得了源源不斷髮展的動力。這個時期,水利工程的興建確保了農業在出現極端氣象時依然能夠保證一定的收成。

在這個過程中,水利首先保證了農業的收成,而農業的發展又促進了糧食的增產,糧食的增產讓大規模的人口增長成爲可能。由此推斷出來,戰國時期,非軍事人口增長較爲迅速。

但是,我們要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農業人口不等於軍隊數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口的增長確實爲“百萬大軍”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百萬大軍很可能並不是指正規軍隊的數量,而是指以軍隊爲主,農業人口、商業人口及其他人口的總和。

單從生產力條件下的戰國時代已經具備了百萬大軍的條件。

從三個不同方面分析戰國時代是否真的有百萬軍隊投入戰爭? 第2張

二:從整個時代背景下看戰國

戰國時期最顯著的特徵是混戰、殺伐、鮮血、屠刀。將軍和士兵都開始變得瘋狂起來,“況復秦兵耐苦戰”。戰國時代,最能佔據大衆視野的是秦國。那時候還令東方六國看不起的秦國發布了一道特殊的詔令——《求賢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羣臣能有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這是秦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秦國的虎狼之師由此啓程。

戰國時代的征伐變得更加殘酷,甚至在晚上的戰場上常常能聽見百鬼夜嚎。戰爭成了常態,兵員和糧草的補給成了問題。這時候,不可避免的就要“抓壯丁”。就像我們前面所談到的,百萬大軍是各種人員的總和。他們或許前一天還在地裏忙着秋收的麥子,還在和鄰國的商人做着買賣,但他們卻不知道或許明天就要上戰場,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回來。

這些被臨時抓來的人幾無戰鬥力,他們只能跟着主力軍隊東奔西突,左進右退。而一旦主力軍隊惶惶撤退,他們只有引頸受戮的命運。在這樣處於戰爭背景下的人的命運是不能夠自己做主的,甚至沒有選擇的機會,沒有狡辯的機會。

敵方將領的一個“殺”字讓他們從此成爲這時代的犧牲品,沒有墓碑,沒有貢品。於是就有我們在歷史記載中見到的那樣,“城破,斬首十二萬”“克郢,斬首七萬”。

這些無辜的人在戰國時代擺脫不了自己的命運,就像每逢亂世,人無法預知自己的明天一樣。

而實際上,戰國時代訓練有素的常備軍的數量是十分有限的。從春秋過渡到戰國時代,生產力的明顯提高讓人們開始專注農業。在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開始之前,基本上沒有規模龐大的戰役,當時楚國臨海,魚米之鄉。靠着上面的齊國和長江航線擁有着大量的物質基礎,生產糧食亦非常可觀。即使後來秦楚之戰,秦國也沒佔到多大的便宜。

只是後來的秦國發動了統一天下的戰爭時,而在此時,也不過是隻有秦國擴軍備戰。東方六國的正規軍基本沒有大的差異變化。

所以,從這個方面說,戰國時代常備軍隊的數量是完全不到記載的那麼多的,而在人口總數上卻是一次大大的增長。這一點無可置疑。

從三個不同方面分析戰國時代是否真的有百萬軍隊投入戰爭? 第3張

三:從文化觀念上看戰國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但這時的文化爭鳴程度已經略遜於春秋時期了。爲什麼這麼說呢?法家的治國觀念在秦國落地生根,統一天下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這一段時期是縱橫家發揮作用的時期。

這裏要介紹一個人,蘇秦,那個佩戴六國相印的男人,鬼谷門下,是有名縱橫家。蘇秦學藝歸來之後先是拜會了周朝國君,可謂是碰了一鼻子灰,但是他變賣家產,從此踏上了周遊列國的旅途。風餐露宿不必說,遭人羞辱亦不必說,但是總有時來運轉的那一天。

燕文公對他的合縱術很感興趣,由此掛燕國相印。由此在結盟的道路上掛六國相印。功成名就。

從文化心理上來說,謀士的奇謀智術似乎讓戰國時代更加精彩紛呈。

這裏引入一個概念,“以三言多”。

在“以三言多”的文化心理作用下,爲了在心理上給對手一個下馬威,往往誇大自身的軍隊數量,如號稱是“百萬大軍”的,往往實際兵力爲二十萬到三十萬的樣子。當然,這種威懾並未對戰爭產生什麼實質性的影響。該殺的還是要殺,該佔領的還是要佔領。而且在某些非野戰領域戰鬥中(例如叢林戰)不可能將幾十萬軍隊埋伏於深山老林處,不僅不利於軍隊的機動性還容易被敵人圍之殲之。

所以,這種數字型的誇大更像是一種恐嚇,這種恐嚇不僅能夠對敵軍形成一定的威懾還可以壯大我軍之軍威。通過縱橫家們的戰略智慧,戰國時代的戰爭更傾向於一種藝術化的行爲。

從這個層面說,在戰國時代,軍隊的數量遠遠不及記載的那麼多,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傷亡是慘重的。

也是在戰爭中,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着殺人與被殺。那些無辜慘死的老百姓,似乎就成了這一切的犧牲品,儘管他們都沒有錯。

通過以上三個層面(生產力角度,時代背景和文化心理)的闡述,我們由此可見戰國時代的軍隊數量是遠遠低於同時期人口總數量的。當然,百萬大軍的數量不僅僅是文化心理的作用,還有那些無辜百姓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