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劉備經歷了很多失敗,爲何最後卻能東山再起呢?

劉備經歷了很多失敗,爲何最後卻能東山再起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昭烈帝劉備是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爲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爲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劉備失敗後,爲啥每次都能東山再起?

劉備的前半生顛沛流離,經歷過多次失敗,可以說是十分狼狽。怎麼說呢?總結一下劉備的一生,你會發現他不僅投靠誰誰就倒黴,自己單幹也是起起落落。

1.討黃巾有功被封安喜縣尉,在督郵相逼之下棄官逃亡。2.跟隨何進討下邳盜賊又任高唐尉,不久後高唐縣被盜賊所破,劉備去投靠公孫瓚。3.公孫瓚死後,劉備投靠陶謙得了徐州,但是袁術來攻,呂布也乘機偷襲下邳並俘虜了劉備的妻子,劉備回軍救援被袁術追兵打敗。4.剩下小沛的地盤時,劉備又被呂布打敗,此時投靠了曹操。

5.曹操讓劉備做豫州牧,呂布又來攻打,劉備又丟了妻子。6.呂布和袁術死後,劉備又佔據了徐州,但衣帶詔事發,遭曹操親征,只得投靠袁紹。這次不僅丟了妻子,部下也失散了許多。7.劉備先後聯合黃巾餘黨劉闢、龔都盤踞汝南,又被曹操親征打敗,投靠劉表。8.過幾年劉表病死,荊州一下子就沒了,劉備進行著名的長阪坡大逃亡。

這就是劉備的前半生,他一路失敗,逃亡,投靠,在大半個中國轉了一圈,一直熬到赤壁之戰,才藉着孫吳的東風成就了三足鼎立。劉備他雖然經常失敗,經常丟地盤,每次都能捲土重來。這種本事,別人就沒有。在這背後,究竟藏了什麼祕密呢?

劉備經歷了很多失敗,爲何最後卻能東山再起呢?

《三國志》的註解裏,引用了《九州春秋》,裏面記了劉備這麼一句話:“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耳。”這句話是劉備對龐統說的,很有意思。他先告訴龐統,曹操是我的“靶子”敵人。

曹操這個人性子急躁,對人很嚴苛;我呢,要和他相反,對部下要寬容。曹操很殘暴;我也要和他相反,對人要仁義。曹操喜歡玩陰謀;我還是要和他相反,待人要忠厚誠懇。後面這句話纔是關鍵。劉備告訴龐統:總而言之,凡是曹操贊成的,我們都要反對;凡是曹操堅持的,我們都要拋棄。做什麼事,都要和曹操的風格相反,這纔是我的成功之道。這似乎有點走極端。問題來了:劉備爲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劉備說的這句話,是種典型的“反對者思維”。這種思維模式,建立在一個基礎上:人在思考問題時,對佔主流的想法或答案,總會有一種本能的懷疑。這種思維模式,直到現代,還有運用。比如說,大家都覺得民營經濟模式比較好時,郎鹹平出來講國有資產流失;網上都在傳轉基因危害時,方舟子出來講轉基因並沒有不好。這種種反對,都會爲他們帶來不少支持者。

這種套路,現在在網絡上,也有很多人在使用,他們很喜歡瞄準那種行業意見領袖,他說yes,這人就說no;他說向左,這人就說向右。前面開頭,再加結尾,都少不了一句:這逼絕對壞,說的話相當沒品,大家千萬別信他。就算這些反對者說的話,十分地沒營養,照樣有一大堆想要看意見領袖出洋相的人,會爭着加他粉。瞄準的對象越強大,這個“反對者”獲得贊同的機會也越大。所以,這種思維模式,是弱者針對強者的必殺招之一。劉備採用了這種思維模式後,在現實中得到了什麼好處呢?

這在史書上,有相當多的記載。第一個好處是:只要他到了和曹操對立的陣營,人家都會待他如上賓,拼命輸送給他各種資源。袁紹是這樣,劉表是這樣,甚至孫權,也這樣:明明荊州南郡已經到手,劉備開口來借,孫權就送給他了,還順帶着把妹妹也送了出去。

第二個好處是:從來不缺手下,就算丟了根據地,不管走到哪兒,總會有人來追隨。比如說,劉備第二次丟了徐州,跑到袁紹那裏,關羽外加老婆孩子全被俘了,張飛被打散了,一個人,赤手空拳,夠慘了吧。但趙雲一聽到消息,就來找他了。再出去一宣揚,立即有七八百個人,跑過來投奔劉備。

第三個好處是:不用擔心高級人才不來投奔。他自己讀書有限,但沒關係,看曹操不爽的讀書人太多了。諸葛亮、龐統、法正……全是當時的高級人才,一個個竭盡全力,出謀劃策,搞軍事參謀的搞軍事參謀,搞行政管理的搞行政管理,全是被他反曹這杆大旗吸引來的。正因爲劉備高高樹起了反曹大旗,就算他一次次吃敗仗,一次次丟地盤,只要能緩過勁來,立即就有人來投奔,他的實力還能恢復,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又一個問題產生了:既然“反對者思維”這麼好,爲什麼其他人不採用呢?

這裏就不得不說起很重要的一件事了:運用“反對者思維”的人,必須要具備兩個相當高的素質。第一個素質就是:要找出誰是“靶子”。這事後看上去容易,當時其實很難判斷。劉備把曹操看成“靶子”,時間差不多在“青梅煮酒”前後。當時袁紹實力最強,被很多人看成最危險的敵人,害怕被他吃掉。甚至到了官渡之戰時,許昌空虛,劉備建議劉表乘機突襲,劉表還拒絕了。劉表的拒絕,並不是沒有根據:偷襲曹操,確實容易得手,但袁紹比曹操還猛,他滅了曹操後,殺過來,該怎麼辦呢?

所以,等官渡之戰曹操獲勝後,劉表後悔得要死,連聲對劉備說:真後悔當時沒聽你的話。劉表孤身一人,進入山頭林立的荊州,能牢固統治18年,也是當時了不得的厲害人物,連他都看走眼了。可見判斷誰是“靶子”,確實對素質要求不低。

第二個素質要求是:運用者自己其它方面的水平,要和“靶子”差不多。當時在許昌,也不是沒有公開反對曹操的,孔融就是其中一個。但孔融怎麼做呢?他光會耍嘴皮子,要麼慫恿禰衡當衆赤身裸體,嘲笑一下曹操,要麼寫幾句歪詩,諷刺一下。結果曹操火了,“咔嚓”一聲,什麼都沒了。劉備就不一樣,對他的能力,曹操是這麼評價的:兩人差不多,劉備唯一不如的地方,就是反應速度沒他快。在運用“反對者思維”時,如果不具備這兩種素質,只會引火燒身,自取其辱。

劉備經歷了很多失敗,爲何最後卻能東山再起呢? 第2張

劉備這段對自己成功之道的描述,說明:在人的一生中,一定要確立自己的戰略方向。只要戰略方向正確,做什麼事都圍着它轉,很多自己原本不敢想,甚至意想不到的資源,就會不斷地涌過來。哪怕你確定的對手,像曹操那樣,已經佔據了整個北方,一千多個縣的地盤;而劉備只有新野一個縣,只要確信自己具有足夠的素質,同樣可以運用“反對者思維”,彌平實力間的巨大差距,最後實現三足鼎立。

還是那句話:視野決定一個人世界的寬度,格局決定一個人思考的深度。人生最重要的,是錘鍊自己的思維模式,當它改變了,足以扭轉人生。這世界,始終充滿了機會。世界一直很寬闊,決定人生的關鍵,還是自己的思維夠不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