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始皇真的是個暴虐的皇帝嗎?真相是什麼?

秦始皇真的是個暴虐的皇帝嗎?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歷來很多文學作品都把秦始皇描繪成一個暴虐皇帝,然而在歷史記載中,秦始皇並非如此,相較於後世諸多仁義之君,這位千古一帝的行事做派有時反而更明理、更仁慈、更英明!

秦始皇真的是個暴虐的皇帝嗎?真相是什麼?

西周末年,幽王烽火戲諸侯,其岳父聯合犬戎族攻下鎬京,幽王死,西周亡。幽王之子繼位,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此後數百年,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各諸侯國勢力互相兼併,迅速膨脹,爭戰連年,諸侯爭霸,大國稱雄。戰國時期,七雄爭霸。一時間,泱泱中華大地,風雲變幻,狼煙四起,血火飛濺,刀光劍影。處處有兇險,遍地是英雄,既有俠骨柔腸的仁義之士,也有陰謀算計的狡詐奸雄。帝王將相,縱橫捭闔;智者謀士,約從離衡;平民走卒,揭竿而起。

自古亂世出英雄,有一人,挺身而出,吞併六國,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就是這個人,掃六合,建秦朝;修靈渠,築長城;書同文,度同制;車同軌,行同倫;廢分封,立郡縣,爲了國家的同意,爲自己的理想不懈奮鬥。也就是這個人,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爲天下始。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他統一了全中國,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爲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倍受爭議的人物。有的人認爲,長城的修築加大了人民的負擔,每年都要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去修築。在當時生產力極度低下,男人辛苦勞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紡織的布都無法蔽體的情況下,徵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去從事非生產性勞動,千里之地盡是屍首,血流成河的慘劇。再加上南方要開鑿靈渠,人民生活的苦難更是不言而喻。

但是,可是大規模的徭役多數是出於當時的形勢所迫。中原的統一併不代表整個民族的穩定。事實上修建長城,是爲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它的目的也是爲了減少人民的負擔。北方的匈奴是遊牧民族,他們的騎兵可以活動在蒙古草原上,不用築城就可以生活。沒有長城的話,若是要對抗匈奴的南下進攻,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更會給人民增歷史人物秦始皇的功

不同階級評價歷史任務有不同的標準,秦始皇是秦朝開國皇帝,對秦始皇一生的功過評說不一,有的認爲“好大喜功”、“暴虐無道”,也有的人認爲“今陛下興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爲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以唯物主義觀爲指導,樹立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標準,簡單地說,就是以對於社會歷史發展起的作用去評價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

首先,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亦嚴重阻礙着新興的封建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造就這一局面的根源正如秦始皇所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所以消滅封建割據政權,實行統一,就成爲人民羣衆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迫切要求,實現統一的任務就在秦始皇的身上。

其次,秦始皇代表新興地主階級,順應歷史發展要求。由公元前230 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 年滅齊,秦王政經過十年的吞併戰爭終於蕩平了六國,統一了天下。長期戰爭雖然使百姓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畢竟順應了社會的發展,推動了歷史的前進。秦王政消滅割據稱雄的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曾爲歷史的進步立過功勞,但是也曾經不可避免地犯過錯誤:第一,廣築宮室。《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他在咸陽仿建六國宮殿,又“關中計官三百,關外四百餘”,建阿房宮。阿房宮的規模,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寫了它的宏麗。宋代邵博曾看過其舊址。他覺得看了阿房宮,則漢的“未漢、建章又不足道”。

第二,求仙藥,信巫士。秦始皇是貪權的。他一面要二世三世地傳位,但又捨不得丟位,想長生不死。他多次派人去東海求不死之藥,以致上當。只要能使自己常生,哪怕二世三世不能繼位,也在所不惜。

第三,焚書坑儒。這是被歷代集中譴責的一個劣跡。其手段也確實太毒辣,造成一代文人的厄運。焚書是李斯的建議。李斯是個“阿意順昌,爲利祿計”的沒氣節的人。他看定了始皇帝獨斷的性格,投其所好。始皇“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這是專斷和多疑性格的必然結果。

第四,用人失當。這是他事業上失敗的一個重要環節。章太炎先生在《秦政論》中認爲“秦皇微點,獨在起阿房,反以童男女三千人資福諸巫食言,盡坑術士,以說百姓,其他無過”。這漏掉了一個重要環節,王夫之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說:“秦始皇之宜短祚之手,而莫甚於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諛也。論國予趙高之手,雖中主不足以存,況胡亥哉。”

其實,這不光是好諛,主要是多疑而託病,尉繚走了,蒙恬長期在北邊,太子扶蘇被他趕走,趙高這個醜類因犯罪當誅,而他卻救了下來,並委以重任,留在身邊。李斯是個不堅定分子,以保官保位爲目的,對國家沒有責任心。結果,沙丘之謀成功,胡亥襲位,秦的宗室及有功大臣一個一個被殺,終於導致了秦王朝大滅亡。

第五,修築陵墓。秦始皇究竟還是一個比較清醒的人。他雖然千方百計地尋找長生不老藥,但還是承認自己最後是要死去的。他不但“養生泰奢”,而且“奉終泰厚”。《議書·谷永傳》、《史記》記他初繼位即修建陵墓,七十萬人修了四十年。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個暴君?

第一、“焚書坑儒”的說法有誤。

說秦始皇暴虐,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爲他“焚書坑儒”,燒燬儒學經典,殺死衆多讀書人。然而這一故事並非是事實!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了完善國家政治體制,採用李斯爲首的法家作爲治國理念,改分封制爲郡縣制。這一改革遭到了當時儒生和遊士的反對,特別是以淳于越爲首的儒家學派,更傾向於之前周王朝一直沿用的分封制,並上疏秦始皇效行前朝之法。

然而秦始皇未採納,他更爲支持李斯廢分封設郡縣的主張,一些儒生看不過去,就引用古代聖賢的言論批評時政,反對改革,搞得秦始皇大怒,於是下令焚燒儒家典籍,包括《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爲師。當時公子扶蘇與丞相王琯也極其反對嬴政的做法,並建議以孔子的儒家學派來治理國家,秦始皇不聽,爲了打壓儒生,甚至還下令坑殺了許多讀書人。

應該說,上面這一故事與史實只有一半相符,下令焚燒儒家典籍確有其事,但嬴政並沒有“坑儒”,而是“坑術士”。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並未記錄“坑儒”這一說法。術士,就是專門從事算命的人。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晚年癡迷於長生不老之術,於是任用盧生和侯生,讓他們幫助始皇求取仙藥,二人自知求取仙藥不可能,於是帶着巨資離開了京城,跑了,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把京城所有的術士都抓來,一併活埋。

另外,故事中把“讀書人”等同於“儒學學子”的概念也是錯誤的。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華大地仍然是百家爭鳴,當時的讀書人有很多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縱橫家,這些流派的支持者都是學富五車的讀書人,儒學者,只是其中一個流派的讀書人,不能代表所有讀書人。

第二、善待功臣,並未濫殺無辜!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對待功臣還是不錯的。比如丞相王琯,此人從呂不韋后開始繼任,擔任丞相20年。王琯曾是主張分封制的領頭人,和秦始皇推行的郡縣制思想截然相反,君臣之間在政治主張上多次不合,然而,嬴政並沒有因此對他進行任何處罰,只不過燒了一些書,以此警戒那些意見不統一的人。

對比西漢時期的漢武帝、三國時的曹操,嬴政可以算得上是個溫柔的皇帝了。西漢宰相竇嬰早年曾幫助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戰功赫赫,後來卻因得罪皇帝的舅舅田蚡入獄,漢武帝下令將其處死;另外一個功臣主父偃,曾幫助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有效地削弱了地方諸侯的政治勢力,可後來卻因一件小事被懷疑私通諸侯,被漢武帝下令滅了全族。

三國時的曹操也是一個以殺大臣出名的霸主。曹操帳下能人聚集,在謀士中最突出的,莫過於被稱爲“王佐之才”的荀彧,他跟隨曹操幾十年,幫助曹操打得北方天下,是曹操的首席功臣,然而後來卻因反對曹操稱王,被曹操逼迫至死。如此一對比,秦始皇還真可以稱作是“胸襟廣闊”,最起碼,秦始皇做到了廣納諫言,敢於接受不同意見,對待大臣也足夠寬容。

李信,秦始皇身邊的一位將軍,曾誇下海口,揚言兩三個月就能拿下楚國,結果被楚國名將項燕打得大敗而歸。後來秦始皇重新起用老將王翦,再次攻打楚國,不過,他仍然將李信放在副帥的位職上,這種做法是對臣下多麼大的一種信任,非暴君所能具備的素質。

再來說一說王翦,此人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始皇的左右手,在秦滅六國的統一大業中,除了韓國之外,其餘五國均爲王翦父子所滅,可以說,王翦父子爲中華的統一做出了極爲突出的貢獻,功勞之大簡直可以與漢初的韓信相提並論。秦王朝建立以後,秦始皇一直對他們父子關愛有加,王翦也得已安享晚年。

反觀另一位皇帝劉邦,他對臣下的做法正好相反。江山一得,功臣即落,韓信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想當初,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幫助劉邦拿下三秦,入關中,水淹大梁,一併收復趙、代、齊三國,功勞之大,千古未有。然而,在他幫助劉邦除掉項羽之後,劉邦立馬翻臉,設計將韓信抓捕,押往京城,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真是應了那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除了劉邦,還有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在滅了吳國之後,第一件事情便是殺掉與自己的患難與共的大臣文種。另一位大臣范蠡,因爲提前預知到勾踐是一位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的君主,於是早先遠離了勾踐,逃過一劫。然而,當下人在評論劉邦和勾踐之時,更多是看他們卓越的政治才能、堅韌的毅力以及契而不捨的精神,卻不想,在心懷和胸襟上,他們遠不如秦始皇那般開明。

第三、統一六國,從未有過大屠殺!

秦始皇的在實行統一六國的戰爭中,死傷的人數其實並不多。更多的是實行懷柔政策,能以和平方式解決的地方几乎沒有動兵,齊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秦始皇還具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寬容之心,虛懷若谷,這方面最有代表的例子就是燕國之戰。

在收復燕國之前,燕國太子丹曾派荊軻前往秦國刺殺秦始皇,而後以失敗告終。後來秦始皇打下燕國,並沒有因仇怨拿燕國人開罪,在消滅了燕國政治集團之後,秦始皇對燕國老百姓施予懷柔政策,以安撫百姓。試想,若嬴政是位暴君,受到刺客行刺這般奇恥大辱,恐怕屠城一舉再所難免了吧。

被後世稱爲西楚霸王的項羽,也是個心胸狹窄之人,在秦末漢初,項羽帶領40萬大軍攻入秦王朝首都咸陽,對整個咸陽實行屠城,一把火燒掉了阿房宮,熊熊大火整整燒了三個月。不過,項羽在後世的名聲還不錯,時人對項羽還多有讚賞,並根據他的歷史編撰了經典京劇曲目《霸王別姬》,以及崑曲《千金記》等等,把項羽塑造成了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英雄,而對其火燒阿房宮一事卻視而不見。

論起屠城,唐代末期的黃巢起義可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屠城之最”了。公元879年3月,黃巢攻佔福州,同年9月,領軍進攻南方重鎮廣州。攻陷廣州後,黃巢在城內屠殺各國商人12萬人,把曾經是海外貿易中心的廣州幾乎一舉蕩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滅掉西夏之後,便一路南下,進入南宋版圖,沿途城池被掠奪一空。在蒙古民族統一中國之後,並沒有平等對待,而是把公民分成四等,蒙古人是一等公民、色目人是二等公民、北方漢人是三等公民,南方人是四等公民。

而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後,並沒有按等級來劃分公民,根據秦朝法律,天下之人一視同仁,一律平等。而且,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並未殺掉六國君王,而是將他們帶到首都咸陽軟禁起來,留他們一條活路。這一舉動,是後世很多賢明的皇帝都不曾做到的。

秦始皇真的是個暴虐的皇帝嗎?真相是什麼? 第2張

秦始皇爲何被貼上 “暴君”標籤?

可憐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經歷了兩千多年,還是擺脫不掉“暴君”的烙印,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和民間形象中,秦始皇多爲反面人物,實在有些不公道。究其原因,我覺得,是因爲當時的歷史條件造成的。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分裂狀態在當時的人看來已經成爲一種習慣,老百姓生下來就有一種固定思維,這天下本就該是四分五裂的,分裂纔是常態,統一恰恰是不正常的。

每個人對自己的一方土地都存有感情,而對於天下大統是沒有迫切願望的,相反,“統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可是成爲“侵略”的代名詞。於是,天下老百姓無不憎恨秦始皇,是他讓一方百姓失去家園,成了亡國奴。基於這種心境,秦始皇不免要被妖魔化,在成爲千古一帝的歷史背景下,也成就了他的“千古暴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