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以蕭銑爲首的蕭氏政權與與以李淵爲首的武裝力量,他們有什麼恩怨?

以蕭銑爲首的蕭氏政權與與以李淵爲首的武裝力量,他們有什麼恩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李淵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古往今來,能稱得上勵精圖治、國富民強的朝代,也只有隋朝了!爲何這麼說?

原因有二:一則,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國家南北對峙的分裂狀態,促進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真正大融合,社會漸趨穩定。二則,隋朝開始制定的三省六部制度,對於當時地方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從而引發商業蓬勃發展,經濟實力節節攀升,百姓安居樂業。因此,隋朝的國力在短短的二十年間,便超越其之前的全部歷史記錄,一躍成爲頂峯。

以蕭銑爲首的蕭氏政權與與以李淵爲首的武裝力量,他們有什麼恩怨?

但是到了隋末,風雲際會、社會動盪,羣雄四起紛紛割據勢力。其中,北方以李淵爲首的武裝力量盤踞黃河一帶,與竇建德、王世充在戰場上逐鹿;南方則以蕭銑爲首的蕭氏政權,盤踞在長江中游,成爲一家獨大的勢力巨頭。

那麼,當這南樑宗室後人蕭銑對上李唐新秀李淵,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面對勁敵,李淵又該如何自處?想揭曉謎底?

兩軍交戰,鹿死誰手?

四十萬兵馬不過是紙老虎?

蕭銑的軍隊力量雖然在鼎盛時期達到四十餘萬,成爲隋末各股武裝力量中相當強大的一支,遠超竇建德和王世充的部衆。但是,一個軍隊的戰鬥力,並不是全靠數量來決定的。就李淵爲首的北方武裝力量來說,他們常年在各種殘酷的軍閥混戰中廝殺,存活下來的都是一些精銳部隊,其戰鬥力、反應能力都是蕭銑招募來的一些農民兵所不能比擬的。

以蕭銑爲首的蕭氏政權與與以李淵爲首的武裝力量,他們有什麼恩怨? 第2張

因爲農民兵本身擁有兩個致命弱點。一則戰線冗長,難以統一協調指揮。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軍每打下一個地方,都會習慣於留駐當地。而留駐必然會分散軍隊力量,導致軍心不振。隨着攻下的地方越多,留駐的農民兵數量也就越大,人口勢力範圍也就越複雜。而如何管理這些零散的兵力,處理其伴隨的各種狀況,就成了將領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知識淺薄,缺乏規劃和謀略。在烽火四起的時代,農民兵缺乏的不是武器,而是智慧、謀略和膽識。因此,管理大批文盲狀態的農民需兵要將領們傾注大量的心血。且歷史上起義成功後的農民兵,在面臨勝利果實的分配時你爭我搶、爾虞我詐的現象並不少見;更有甚者,擁兵自重、功高蓋主,妄圖將其效忠的主子取而代之。面對此種情況,如何自處成了蕭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一邊是擁有精銳武裝力量的李淵,一邊是麾下掌管40萬兵馬的蕭銑,當這南朝皇室後代與北方巨頭紛紛投入到這場逐鹿中原的戰爭之中,兩軍交戰,究竟誰能佔據上風呢?

佔峽州、攻巴蜀不過是黃粱美夢

唐武德元年,蕭銑正式下令遷都江陵,也就是荊州。而荊州的上游,是橫貫整個三峽通道,東連巴蜀地區的戰略重地——峽州。因此,若能成功拿下此地,於蕭銑而言便是扼制住了命運的咽喉。故在穩固荊州當地部署後,欲打李淵一個措手不及的蕭銑,派遣的一衆得力干將,北上攻打峽州,兵鋒直指唐軍。而這一仗,也意味着:原本掩蓋在相安無事假面具之下的蕭氏政權,正式與唐朝新秀開戰了。

以蕭銑爲首的蕭氏政權與與以李淵爲首的武裝力量,他們有什麼恩怨? 第3張

但是揮師北上,攻下峽州,並不是蕭銑野心的全部,他想要的更多——一旦拿下峽州,便親自率兵隊大舉西進、逆流而上,直逼巴蜀。可以說此時的蕭銑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看他野心勃勃、勢在必行的樣子,彷彿峽州已經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一般。但中國有一句古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接着來看看,滿腹雄心壯志的蕭銑北上的結果怎麼樣了。

雞肋對鼠狼,滿盤皆輸

要說到峽州,有一個人物我們不得不提,那便是——許紹。那麼許紹爲何許人也?原來,這許紹原是隋末巴蜀地區的一個地方官。我們都知道,這巴蜀一帶,素來是中原最爲富饒之地。因此,隋末社會動亂爆發後,其他地區的流民紛紛逃往巴蜀。

而這許紹,也是難得一見的清官。面對因大災大難所迫逃命來的難民,許紹皆散發銀錢、糧食加以安置。同時還鼓勵他們在當地發展農業,實現自給自足。因此,到了後期,慕名來此地營生的難民越來越多,人數高達十餘萬,許紹便趁機在這些流民中發展起了自己的軍隊,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

《舊唐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九》:許紹,元皇帝爲安州總管,故紹兒童時得與高祖同學,特相友愛。大業末,爲夷陵郡通守。是時盜賊競起,紹保全郡境,流戶自歸者數十萬口,開倉賑給,甚得人心。

隋煬帝死後,許紹向洛陽的越王侗歸降,承認其正統地位。但是這越王侗識人不清,重用奸臣王世充,反而被推翻政位。越王侗被迫禪讓,與王世充完成權力交接後,就被無情殺害了。許紹見王世充如此心狠手辣,深感命途多舛,便連忙向李淵稱臣。

許紹歸降李淵

其實,這許、李二人的交情,素來不淺。當時隋朝尚未土崩瓦解之時,兩人還同朝爲官。戰亂爆發後,見識過了王世充的翻臉無情,許紹開始向自己的幼年同堂上學的發小李淵求助。素來十分賞識許紹才幹的李淵聽聞歸降消息後,非常地高興,當即寫了一封親筆信,對他善加撫慰並承諾加以重用。因此,許紹對李淵更是死心塌地。

以蕭銑爲首的蕭氏政權與與以李淵爲首的武裝力量,他們有什麼恩怨? 第4張

《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楊侗,漢族,隋煬帝孫,即位前爲越王,隋煬帝被賊宇文化及弒後,隋東都留守段達、王世充等人奉他爲帝,史稱皇泰帝。在位不足一年,爲王世充所弒,政權落入王世充之手。

而早在蕭銑進攻峽州之時,許紹就對他的來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可以說,在軍事謀略上,許紹是極富戰略前瞻性的,這一點在提前做好應對蕭銑的部署上就體現地淋漓盡致。因爲巴蜀一帶戰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極有可能成爲敵人的首攻之地。加之,當兩股敵對力量正面交鋒,勢必會打的如火如荼。故,提前防備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當蕭銑一來攻,許紹就立即做出應對反攻策略,一擊即中,將蕭銑的軍隊打得大敗虧輸。除此之外,許紹還對蕭銑的殘餘勢力進行乘勝追擊,直搗蕭氏水師,逼得蕭銑只能調集重兵,在江陵以西屯紮起來進行防備。

這一仗,是蕭氏政局與李唐軍隊的第一場戰役。雖然打贏了,但唐高祖不放心,暗暗發誓必須將蕭銑這個隱患連根拔起。所以,唐高祖又派出一位大將——李靖,來到此處進行佈局謀劃。說到李靖這個人,可就十分有意思了。

《新唐書》:“蕭銑,故樑子孫,起文吏,奄東南而有之,荊楚好亂,氣俗然也。觀銑武雖不足,文有餘矣,大抵盜仁義,詭世亂俗者,聖人所必誅。若銑力困計殫,以好言自釋於下,系虜在廷,抗辭不屈,僞辯易窮,卒以殊死,高祖聖矣哉!”

李靖出軍,是重視還是考驗?

當年,隋末動亂之際,李淵還只是一個太原留守。眼見這隋朝就要分崩離析了,李淵不得不爲自己的前程做考慮。出於自保和在亂世中立足的目的,他私下召集武裝力量,卻被李靖密謀告發,險些丟了性命。

儘管李淵崛起後,出於對人才的挽留,饒了李靖一命。但是在高祖李淵的眼裏,李靖差點害死自己這件事始終沒有過去。所以,峽州一役後,李淵便派遣李靖南下,剷除叛亂。那麼,爲何朝中能臣武將那麼多,唐高祖偏要派一個陷害過自己的人呢?小Z以爲有以下兩點理由:

《舊唐書》:李靖高聲疾呼:“公起義兵,本爲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一則,李淵對李靖陷害自己一事始終心懷芥蒂,對於他的臣子忠心還保留着審查態度。若此次李靖能夠圓滿完成任務,那說明這個人還是可取的,高祖也可以放下戒心。二來,雖然李淵當年是出於惜才目的留了李靖一條性命,但他心中的鬱結始終沒有得到排遣。若李靖對李淵尚且心存異心,那他便可以以辦事不力之名除之後快,一舉兩得。

以蕭銑爲首的蕭氏政權與與以李淵爲首的武裝力量,他們有什麼恩怨? 第5張

所以這一次出征長江對李靖來說,可以說是重任在肩。儘管李靖很想打個勝仗以示衷心,但他畢竟是初來乍到,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地理位置分佈、山川河流走向不是十分了解,故在初期吃了敗仗。唐高祖本就對李靖心存不滿,加之他還如此辦事不力,便又對他起了殺心,密令許紹在陣前將李靖斬首示衆,以示嚴威。

《舊唐書》:“卿竭誠盡力,功效特彰。遠覽至誠,極以嘉賞,勿憂富貴也。”

但許紹通過與李靖打交道,他深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殺之可惜。故許紹親自上疏皇帝,爲許紹求情。最後,李淵聽從了許紹的建議,決定放下過往糾葛,重新審視李靖。後來,李靖果然不負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並在後來的歷次徵殺中屢立大功,成了捍衛大唐江山的一名能將。

《舊唐書》:朕聞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

窩裏鬥,是蕭氏政權敗落的致命傷

唐軍大挫蕭氏,雙方暫時休戰自峽州戰役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裏,唐王朝暫時停止了對蕭銑勢力的進攻。這並不是唐軍居功自滿、放虎歸山,而是此時黃河中游一帶的竇建德、王世充勢力已呈現疲軟之態;加之,經過與蕭氏的幾次交鋒,唐軍對於它的基本戰鬥力摸了個底。權衡較量之下,唐軍決定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處理黃河一帶的勢力盤根錯節中。

而此時蕭銑的勢力雖經過幾次交鋒,士氣受損,死傷過半。但畢竟是40萬兵馬的底子,蕭銑實力尚在。若能在此短暫的休戰空檔,重新整頓軍隊,振軍心、肅軍紀,捲土重來仍是一條好漢。但是,這個在大敵逼近前,內部尚能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共御外敵的蕭軍,卻在這休戰的空檔爆發了嚴重的內部問題,導致蕭氏軍隊在後來的戰爭中直接潰敗。爲什麼這麼說呢?

內部損耗,虧空蕭氏

在唐軍撤兵後,蕭銑的一些帶兵已久的部下日漸鬆懈,變得飛揚跋扈。他們不僅作下犯上,還不服從軍令,甚至對無辜百姓施加暴行,爲禍綱紀。在這種情況下,蕭銑想通過奪權一舉來削減作亂部下的勢力。

但是,我們前面說過,蕭銑這個人並沒有一個領袖應有的殺伐果決的能力,做事拖泥帶水、猶豫不決,這一點在處理沈柳生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來了。那怎麼辦呢?蕭銑最後想到了一招——罷兵務農,即削兵。想法是好的,但是蕭銑卻不懂權衡其中利害關係,反而將蕭氏政權推上了絕路。這是怎麼回事呢?

管理不當,盡失人心

原來,蕭銑的這一削兵舉措直接剝奪了許多軍將的權力,導致將領地位一落千丈,利益遭到損害,引發了以董景珍弟弟爲首的一衆干將的強烈不滿。因爲在他們看來,蕭銑此舉無異於過河拆橋。因此,以董景珍弟弟爲首的武將便在私下密謀,決定叛變奪權。但是不慎走漏風聲,蕭銑出於自保先下手爲強,直接殺了董景珍的弟弟。

《舊唐書》:“蕭銑聚烏合之衆,當鹿走之時,放兵以奪將權,殺舊以求位定,洎大軍奄至,束手出降,宜哉!

以蕭銑爲首的蕭氏政權與與以李淵爲首的武裝力量,他們有什麼恩怨? 第6張

而此時的董景珍正在鎮守長沙,對於此次密謀一事並不知情。但是蕭銑生性多疑,他害怕董景珍會因爲自己殺了他的弟弟而心存不滿,從而擁兵作亂。因此蕭銑欲下令將董景珍召回,除之而後快。但爲官多年的董景珍覺察出了蕭銑的意圖,於是他一方面抓緊做好戰備部署,另一方面派人悄悄聯繫李唐,決定歸降。

蕭銑見董景珍果然背叛自己,便不再顧及舊情,直接派遣齊王張繡去攻打長沙。董景珍見張繡來攻,便用當年漢高祖殺害彭越、韓信的典故,勸其與他聯手對付蕭銑。但張繡並不聽勸,反而進攻勢頭日趨猛烈。迫於無奈,董景珍只能棄城而逃,但逃到半路,他就被手下人設計殺害了。而後董家幾乎滿門抄斬,蕭銑徹底失去了董家的輔佐。

但是,董景珍這一事未平,另一事又起。張繡因奪長沙城有功,被蕭銑立爲尚書,位高權重,日漸驕橫,引起了蕭銑的不滿和忌憚。最後,蕭銑將張繡殺死了。這三番五次的折騰,整個蕭銑政權可以說是元氣大傷,在後來的戰爭中因勢力懸殊,潰不成軍,蕭銑也戰死。

小結:

有時候,面對一個軍隊的內部矛盾,我們需要在部隊內部領導和成員之間取得一個平衡,而後考慮軍隊的終極作戰目標何在,即不忘初衷。所以,面對矛盾,蕭氏軍隊應該想想最初的起義建軍的目的,擰緊內部力量,集中火力朝着戰略大方向去努力;而不是遇到問題就互相猜忌,被眼前的問題一時矇蔽,弄得整個軍隊像一盤散沙,嚴重干擾大的戰略部署。

而蕭銑的不善用人、治理欠佳,導致樑國內部人人自危,喪失了凝聚力的樑國縱然擁有幾十萬的兵馬,也不過是一盤散沙。此後不久,唐軍在北方戰場取得較大的優勢後,再次征討南方的樑國。最終,那個以浩浩蕩蕩之勢盤踞南方的蕭銑政權被連根拔起,李唐統一南北,新的紀元正式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