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雍正是清朝最勤奮的皇帝之一,爲何名氣卻一般呢?

雍正是清朝最勤奮的皇帝之一,爲何名氣卻一般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歷史記載,雍正是一個勤奮的皇帝,雍正他每天就只休息4個小時,一年就給自己放3天假期。雍正絕對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之一了。雍正明明很能幹,爲什麼聲望反而一般?

雍正是清朝最勤奮的皇帝之一,爲何名氣卻一般呢?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這一天,胤禛出生。胤禛是皇四子,與三位哥哥相比,他心事最爲沉重。皇長子胤禔頭腦簡單,皇二子胤礽是太子,過於一帆風順,皇三子胤祉是皇子裏學問最深的,他精於書法,連學界領袖王士禛都說他的字“方圓徑寸” “遒美妍妙”。他每天與許多文人墨客吟詩作對,不亦快哉,壓根對於儲位之爭沒有興趣。

胤禛雖然對皇位感興趣,卻無法與胤礽抗衡。因爲胤禛的母親烏雅氏的父親只是個護軍參領,級別很低,她爲康熙生了兒子,也只是被封爲德妃。康熙的貴妃佟佳氏因爲是一等公佟國維的女兒,所以由貴妃晉爲皇后,康熙把胤禛給她來撫養。在佟佳氏面前,胤禛逐漸培養出了同齡人所不具備的早熟,他工於心計,擅長察言觀色,一方面在康熙面前表現得很聽話,另一方面又給人以一種自己很正直的印象。

康熙二十八年,一直在撫養胤禛的佟佳氏去世,12歲的胤禛成了實質上沒孃的孩子,從此一切事情只能自己來扛。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第一次御駕親征噶爾丹,這次他得了重病,召胤礽前來,不承想胤礽毫無憂戚之色,康熙很是生氣和寒心,這是康熙第一次對胤礽不滿。胤禛對此看在眼裏,但是不動聲色,此後他一如既往地跟着康熙出巡,從不多說一句話,並且儘可能地與其他皇子保持和平關係。他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與世無爭的旁觀者,冷眼看待一切事情,貌似超脫世外,實則見微知著,洞若觀火。他絕非心如止水之人,但此時的他勢單力薄,只能等待。

康熙三十三年,按慣例,每年清明這天,皇帝帶領皇子們來奉先殿舉行祭祖儀式,與冬至日到天壇祭天一樣,這也是皇帝要恭行的一個大禮。這些典禮都是由禮部負責,每年按照固定的程式即可,但這一年,由於索額圖的參與,苗頭有些不對。按照索額圖的吩咐,禮部向康熙奏報時,提及把皇太子胤礽的拜褥也放在大殿的門檻之內。

皇家祭祖時,只有皇帝一人可以進入大殿內,其他任何人不得入內,現在此舉則是說太子可以和皇帝一起入內。這是對康熙的試探與暗示,意思是告訴康熙,太子已經成人,可以接班了。而康熙寧可與太子矛盾公開化,也絕不可能讓位,他令禮部尚書沙穆哈把太子的拜褥放在殿外。沙穆哈最頭疼,他夾在康熙與太子之間,按照康熙的指示辦,他就得罪了太子和索額圖,今後太子登基後,豈能饒了自己?

於是,他請求康熙允許把他在交代拜褥放在殿外一事時所說的話都記載在檔案裏,以便日後太子找後賬時推給康熙。沙穆哈真是腦子缺根弦,康熙對此事最想淡化處理,你卻要把它記載在檔案,康熙怒不可遏,他下令將沙穆哈革職。胤禛對於此事一直是隔岸觀火,他明白,自己沒法摻和,能做的只有繼續隱忍、等待。

康熙三十五年,19歲的胤禛跟隨康熙第二次御駕親征噶爾丹,康熙命他掌管正紅旗大營,可見在康熙心中,胤禛已不再是孩子了。比胤禛大的三位皇子裏,皇長子胤禔智商有問題,太子胤礽自己暫時爭不過,而皇三子胤祉則在康熙三十八年時犯了大錯。貴妃章佳氏去世,按照清朝禮節,帝王后妃之死,百日之內不得婚嫁,不得剃髮。胤祉已經22歲,對這個規矩應該瞭如指掌,然而他偏偏出人意料地在百日內剃髮。結果一天康熙看到他頭髮少了,一問得知他剃髮後,龍顏大怒,將胤祉的爵位由郡王降至貝勒,同時又把胤祉王府裏的人或鞭打,或責罰。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康熙廢太子胤礽,並明確表態胤禔不可能繼承大統,於是皇八子胤禩一時間成爲炙手可熱的人物。胤禩工於心計,功利心強,但是有時候表現太過,所以他的言行常帶有一種無法掩飾的矯情色彩。相比之下,胤禛卻一直在穩紮穩打,步步爲營,綿裏藏針。

胤禛這年已經30歲,從失去佟佳氏的庇護算起也快20年了,胤禛經受了長期的隱忍與等待,在此期間他習慣了旁觀和冷靜思考,並因此獲得一種成熟的行事方式和思維方式,這種做人風格對於做普通人而言,或許顯得太假,但是對於從政而言,則是再有用不過了。此時的他有一種敏感又準確的政治嗅覺,正是這種刻意形成的對自己有利的性格爲他的成功鋪平道路,因爲,性格決定命運。自從胤礽被廢,胤禛的實際人生態度由下意識的被動承受轉化成有意識的主動進取與適度放開。

胤禛表面上依舊明智地採取了低調的態度,他很明白,自己並不具備特別的優勢:論嫡庶,他不如老二胤礽;論長幼,他不如老大胤禔;論學識,他不如老三胤祉;論人望,他不如老八胤禩。既然如此,胤禛決定不爭,靜觀其變,把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閒人”,儼然一副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樣子

胤禛作秀功夫的確過人,天天寫的詩詞都是與世無爭的內容。他在《山居偶成》中說:“山居且喜遠紛華,俯仰乾坤野興賒。千載勳名身外影,百歲榮辱鏡中花。金樽潦倒春將暮,蕙徑葳蕤日又斜。聞道五湖煙景好,何緣蓑笠釣汀沙。”表明他將虛名都看作身外事,自己就喜歡垂釣江畔,毫無爭權奪利之心。

胤禛假裝縱情於圓明園山水之間,他作《小園三字經》:“圓明園,真妙好。如佛地,同仙島。青山環,綠水抱。鶴銜芝,魚吞藻。有交梨,多火棗。種桑麻,植粳稻。閱六經,禮三寶。任春秋,隨晚早。不拘束,無煩惱。奉天時,養吾老。”一派與世無爭的閒情雅緻。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九,康熙再次立胤礽爲皇太子。當天,康熙冊封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爲親王,皇七子胤祐、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禎爲貝子,以此來緩和衆皇子與太子的矛盾。除了已經被康熙徹底否決的胤禔和胤禩與仍在圈禁中的胤祥外,其他人都被封賞。

胤礽復立爲太子,經過此番廢立,胤禔和胤禩已經徹底被康熙否決,而胤禛依舊不動聲色。已經成爲雍親王的胤禛把自己隱藏成一個弱者,弱者最容易博得別人的信任與同情,兒子示弱來得到父親的認可。在康熙的眼裏,胤禛比胤禔善良,比胤礽忠孝,比胤祉聽話,比胤禩老實,比胤禟聰明,比胤禵穩重。胤禛可以在盤根錯節、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處理得既不矯情自飾又能遊刃有餘,他逐漸得到了康熙的信任與注意。

此時胤禛依舊小心翼翼,因爲他不想把別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讓別人揣摩他,關注他,對他品頭論足,因爲他還要不動聲色地爲自己爭取更大空間。言多語失,胤禛永遠小心翼翼地說着每一句話。兄弟之間,他絕不與任何一個過熱,以免今後受牽連,也絕不與任何一個過冷,以避免樹敵。他的鋼絲走得很好。各位皇子裏最讓康熙省心的就是胤禛,康熙一高興,就把圓明園賜給胤禛作爲花園。

此後,胤禛憑藉自己的審美水準,把圓明園打造成18世紀美麗的園林建築羣,也正是在花團錦簇的圓明園內,胤禛不斷織造着一張大網,直到把皇帝寶座收入網中。

雍正是清朝最勤奮的皇帝之一,爲何名氣卻一般呢? 第2張

在中國歷史上,雍正的名聲,一直比兒子乾隆,父親康熙要差很多。就連史書提到的時候,也都是說“康乾盛世”,有意無意的把雍正給忽略了。而且提到雍正形象的時候,都會用“兇殘”這樣的字眼。真的雍正沒本事嗎?恰恰相反,在清朝時候,雍正絕對是一個非常有作爲的皇帝。他在位期間,主要乾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除貪。雍正是接過康熙的手上的班,當上皇帝的。康熙大家都知道,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皇帝。年少除鰲拜、平三藩、跟俄國交戰等等。康熙在位的時候,他也幹了很多事情。但有件事,在康熙後期的時候,特別嚴重。那就是貪污。當時清朝官員的腐敗,特別厲害。屬於不給錢不辦事。官員想盡辦法勒索。哪怕是撥到災民手中的錢糧,官員都敢大拿特拿。而且不是拿一點半點。假設說,從北京撥了一百公斤大米到揚州。中間經過的州、府、衙、到鄉間的小吏,都得貪一筆。一百公斤的大米,運到災民手中的時候,可能不到一斤。甚至連一斤都沒有,只推脫上面的賑災糧根本沒到。官員層層盤剝,層層腐敗。受苦的,只是老百姓。

雍正在當藩王的時候,就聽說過這些事情。等到當皇帝后,對這些貪腐官員,下了大力氣爭奪。雍正曾經下令,不管管制有多大,哪怕是皇親國戚,遇到貪腐,也是照抓,照拿。爲了能堵住貪腐的口子,雍正還推行了很多項制度。比如審查財務,嚴禁地方豪強跟官員勾結,等等。

第二條:祕密立儲。康熙當年的皇子,爲了爭奪皇位,打得不可開交。到了後來,基本整個國家都因爲立太子的問題,爭論不休,根本沒有辦法正常運轉。雍正繼位後,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推行了"祕密立儲”。這種做法,在皇帝去世前,或者正式公開表態前,沒有人知道誰纔是皇位繼承人。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因爲立儲帶來的問題。

第三條:推行改革。除了除貪跟建立祕密立儲這兩大措施,用來穩固帝國的統治。雍正還做了另一些對老百姓有利的事情。比如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和攤丁入畝這兩個措施。雍正能推行這兩條改革成功,是很難得的。明朝萬里年內,首輔張居正就曾推行過這兩條制度的改革。只不過沒能真正成功。

以官紳一體當差納糧來說,就是過去地主跟官員,是可以免除稅收的。這是從很早就開始有的特權。有了這條特權,就會帶來一個極爲惡劣的影響。因爲朝廷要收稅,而作爲做富有的地主跟官員階層卻不用納稅。繳納稅收的重擔,就得由底層平民來交。遇到年景好的時候,老百姓咬咬牙,可能也就過去了。遇到年景差的時候,老百姓得捱餓,國庫也收不上錢。可那些官員跟地主卻依然富得流油。現在雍正的做法就是,讓那些人把該繳納的稅都收上來。這樣一來,既可以減輕平民百姓的重擔。也可以給國庫增加收入。不過,這是很難的一件事。

攤丁入畝也是一條對老百姓對利的舉措。攤丁入畝,其實就是廢除了過去的人頭稅。按人頭收稅,中國從秦朝時候,就已經盛行。不止中國,歐洲國家也有。這種收稅方法,有很大弊端。第一點,老百姓不能自由移動。因爲你一走,朝廷那邊就收不上稅了。第二點,就是按人頭收稅,富有的人,不在乎這點錢。貧窮的人,收上這些稅後,日子就更加過不下去了。貧富差距拉大。而攤丁入畝,實際上就是按照有多少地來收。地多的,財產多,收的稅多。地少的,收的也少。這樣一來,就可以緩和貧富差距。

但推行這些制度,並沒有給雍正帶來好名聲,反而讓他得罪了不少人。而且比較可惜的是,雍正去世後,乾隆上位,爲了拉攏人心,把很多被關進監獄的貪官,又都放了出來。一些人還都官復原職。所以,乾隆博得了一個“仁厚“的好名聲。但這樣的好名聲是有害的。乾隆繼位後,接手了自己父親改革後遺產。不但沒能繼續推行,反而把很多措施都廢置了。甚至到了後來,又出現了和珅這樣的大貪官。所謂的康乾盛世,也以乾隆爲結束,正式走向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