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乾隆平定金川叛亂後,爲何會放棄繼續擴張呢?

乾隆平定金川叛亂後,爲何會放棄繼續擴張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乾隆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亂,導致清王朝先後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7000萬帑幣。清政府對大小金川之戰爲什麼難打?清朝在大小金川之戰後爲何停止了對外擴張的步伐,進而變成了一個內斂王朝?

大小金川之役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二 。與乾隆其他八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僅有彈丸之地、數萬人口的大小金川,卻致清王朝先後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7000萬帑幣,其代價遠遠超過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意欲併吞諸蕃",又攻明正土司。1747年,清軍3萬人分兩路進討,久而無功,川陝總督張廣泗被清廷處死,改派嶽鍾琪爲總兵,刻期進討。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以後,大小金川之間常有衝突。到18世紀60年代,金川局勢再度緊張,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關注。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9家土司會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聯合反清。

1771年清軍敗績,清廷又將阿爾泰革職,派溫福入川督師,向金川進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開始。1773年,溫福戰死,清廷又派阿桂爲將軍,增兵金川。經多次血戰,清軍死傷衆多,終於於1776年初取勝。歷時五年、死傷逾萬人、耗銀7000萬兩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結束。戰後,清朝在大小金川分置阿爾古、美諾兩直隸廳。

大小金川之戰爲什麼難打?

大小金川所在的位置位於四川境內,在清朝之前,雖然四川長期歸屬於歷代中原王朝,但是四川的邊緣地區依舊居住着不少的原始部落。這些少數民族部落和漢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他們佔有山區複雜的地勢,依山而居與世隔絕,相當於獨立體,而中原王朝也視之爲“雞肋”,所以對這種漢地和化外之地的過渡地帶控制力並不強,甚至可以說是無。

但到了清代,清帝國疆域延伸到了藏地,四川境內的大小金川已然不再是漢地與化外之地的過渡地帶,而且清政府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並設立了行政區劃,加強了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力度,在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統治模式之下,大小金川地區部落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可能,進而演變成爲了武裝反抗鬥爭,清政府也動用了幾十萬大軍平叛,戰爭整整持續了三十年。

歷史上當時清軍攻金川,面臨的攻擊難度也確實是非常的困難。叛軍在每一個隘口都會築一個碉堡,清軍必須要把這些碉堡一個一個全拔掉。這對於清軍來說,無疑是一場持久戰,不可能速戰速決。軍機大臣傅恆在寫給乾隆的奏疏中就提到過這個問題,繞又繞不過去,飛也飛不過去,只能慢慢打,急也沒有用。

所以大小金川難打的第一個原因:地勢對叛軍有利,對清軍很不利。清軍雖然數量巨大,但是地勢制約了清軍的展開。清軍兵力多,反而增加了後勤的負擔。

乾隆平定金川叛亂後,爲何會放棄繼續擴張呢?

第二:金川叛軍的反抗決心很強

金川之戰時,叛軍的表現非常頑強,據當時的記載描述,叛軍衆志成城,異常驍勇,碉堡都被清軍的炮彈砸碎了,卻依然不退。只要清軍的炮火停止,立馬起身迎戰,活脫脫的就是一羣悍匪。並且值得注意的是,金川士兵當時配備的火槍,比清軍先進。

人心堅固,至死不移,碉盡碎而不去,炮方過而人起。對於叛軍的這種表現,清軍也是很費解。按說朝廷對番民的政策一直都是安撫爲主,很少虧待這些人。那麼這些人幹嘛要這麼玩命呢?其實,玩命的背後,就是歷朝歷代一直堅持的羈縻政策導致的。

大小金川這片土地,自古就是化外之地,歷朝歷代基本都不會直接管轄的這兩個縣,而是設立土司,實行羈縻制度。所謂的羈縻制度,實際上跟獨立王國沒啥倆樣。土司是世襲的,朝廷基本不管土司的內政,也不管土司地區老百姓的教化,只要土司們不造反就行了。

清承明制,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在西南對藩政策。因此在乾隆時期,大小金川仍然還是半獨立狀態的土皇帝,老百姓對土司有一種精神崇拜。只要土司的一句話,土司管理的老百姓都會拼命死戰。

四川副總兵率兵平叛時,跟金川土司有仇的明正土司、革布什札土司等,也一同出兵隨清軍平叛。這些協同平叛的土司,雖然跟金川土司有仇,雖然服從清軍調令,但是他們跟金川土司其實是一類人。

戰事膠着時,這些土司首先是在懷疑清軍是不是在故意磨蹭,害怕平叛的漢人想賴在自己的地盤不走,導致請神容易送神難。因此在背後搗鬼,加深平叛的難度。

介於這個問題,清朝平定小金川之亂後,也就是徹底平定金川之亂後,取消了當地的土司制度,直接在大小金川分置阿爾古、美諾兩直隸廳,不再視爲番區,而是由四川巡撫管轄。後來又在其它土司轄區推行改土歸流,在番民中推行儒家思想,用教化馴服當地人。

因此現在生活在大小金川地區的少數民族,相對來說更認同自己是四川人的身份,不是藏人。這種加深川西藏區對內地認同感的措施,毫無疑問是乾隆平定金川之亂的一大功績。

第三:清軍的表現太差

地勢險峻、叛軍頑強,這都是客觀原因。實際上清軍平叛不利的根本原因,還是清軍自己的問題。清軍的戰鬥力,從康熙時期就已經有明顯的退步了。到了乾隆時期,尤其是在承平日久,少有戰爭的地區,比如四川,當地的綠營兵基本上打不了什麼硬仗,而且軍紀很一般。

清軍在攻打拉底山的時候,十幾個叛軍搖旗吶喊,居然就嚇怕了三千清軍。後來盲目突進,還真的中了埋伏。並且,川陝的綠營兵還有一絕,就是喜歡吹噓戰果,故意糊弄上司。據當時的奏報統計,川陝各部上報的戰果,早就可以滅掉大金川好幾次了,但實際結果是,大金川土司仍然活得好好的。

另一方面,清軍的主帥水平也很一般。早期負責平叛的四川總兵、提督,後來前往金川督師的總督張廣泗和軍機大臣訥親,都不是打仗的材料。尤其是川陝總督張廣泗,他之前平定過苗人叛亂,所以乾隆讓他平定金川叛亂。

但是張廣泗有個毛病,喜歡任人唯親,他在用兵過程中,身邊親信裏面有幾個叛軍的臥底。這就宛如三年內戰時期的胡長官,最信任的人居然是對面的的高級臥底,啥祕密都沒有,這仗還怎麼打?

而張廣泗的上司訥親,更不是帶兵的人。按出身,他也是八旗子弟,卻完全不知兵,平時既不接見士兵,也不體恤士兵。打了敗仗就窩在帳內不出去,搞的軍無鬥志,人心惶惶。

更讓乾隆震怒的是,訥親見戰局始終打不開,就把希望寄託在了神仙身上,他竟然打算請來西藏喇嘛和終南道士爲自己唸咒助戰!據說,乾隆知道後,肺都要氣炸了。後來乾隆無可奈何,又把嶽鍾琪和傅爾丹兩員老將派到了前線。

派嶽鍾琪到前線,不是因爲別的,而是他當年在四川當過提督,很擅長搞拉一派打一派,利用土司打土司的套路。當年他跟年羹堯在四川當提督時,這一招乾的很溜。並且造反的大金川土司,當年還是嶽鍾琪麾下的部下,跟着嶽鍾琪一起打過仗。

他到達前線後,才初步的扭轉了清軍的不利局面。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個正確的統帥到底有重要!乾隆之前派到金川的統帥,全部都是酒囊飯袋,不堪重任。不過嶽鍾琪前期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因爲他是以四川提督的身份來的,按職務,要排在訥親和張廣泗之下,只是三把手。

而且訥親太迂腐,張廣泗太橫,他們三個人相互不配合,還相互寫密摺告狀,因此金川前線的戰況仍然很膠着。後來乾隆實在是沒有耐心了,就讓軍機大臣傅恆到前線督戰,換掉張廣泗和訥親,並將兩人捉拿回京。

傅恆到前線後,首先解決了人事問題,把能拉攏的勢力全部拉攏過來,將叛軍完全孤立;其次傅恆支持嶽鍾琪的打法,派一路精兵,不戀戰,直插叛軍的老巢。只不過因爲後勤補給問題,這一招的效果其實也不好。

那麼大金川之戰是怎麼打贏的呢?其實說來也是很搞笑的。清軍耗費了大量的財力,打的國庫耗銀巨大。叛軍因爲被圍困,也是彈盡糧絕無以爲繼。最後是大金川土司打不下去了,主動找清軍投降。傅恆知道後,表示可以接受投降,但是土司本人必須要到清軍大營服罪,就是走走形式,不會有人身傷害。

嶽鍾琪爲了消除金川土司的顧慮,就只帶了幾個隨從,親自到金川叛軍的大本營與土司面談。有嶽鍾琪作保,叛軍與清朝達成了諒解。第一次金川之戰由此平息。但是,清軍沒有清算金川土司莎羅奔,導致金川仍然是獨立王國,這也就爲後來的小金川之亂埋下了禍根。

金川之亂暫時平息後,乾隆皇帝被金川當地土著的戰鬥力給折服了。叛軍人數雖然不多,但是所表現出來的組織性和集體戰鬥力卻是驚人的,並非是想象中的是一羣毫無章法的烏合之衆,無論指揮還是戰術都可圈可點。

按照史料中的記載,金川士兵非常擅長山地作戰,對風霜雨雪有着極強的忍耐力。他們每年春夏兩季都會進行常規訓練,而秋冬兩季則要去山裏狩獵,也就是一年四季都在鍛鍊軍事技能,練就了一身的過硬本領。這種艱苦的實戰練習,清軍的祖宗也是如此,但是到了乾隆時期,旗營兵平日裏養尊處優,已經完全墮落了。

因此後來平定小金川之亂後,乾隆皇帝專門下令在當地招募五百名土著士兵,以一千名士兵的錢糧供養,也就是說每人開雙份軍餉。這支五百人的金川民兵武裝,從此便成爲了乾隆皇帝非常重視的特種部隊。乾隆每每把他們用在關鍵的刀鋒時刻,比如在後來翻越喜馬拉雅山進行的廓爾喀戰爭中,金川土兵就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從當時的消耗來看,乾隆發動金川之戰非常愚蠢,勞民傷財。但是從現代的角度來說,乾隆滅了大小金川,將這個西通西藏、東鄰汶茂、北枕青海、南接康藏的戰略要地打通,是功德無量的。

現在的內地人出都江堰,沿着350國道一直向西走,所到之處雖然都是藏區,但當地人卻都是操着四川話口音的嘉絨藏民,如果不刻意的去強調,根本就不會認爲他們是藏民。這就是大小金川之役的意義所在。

從後來的清朝的一些政策來看,就算乾隆不打金川,後面也一定會爆發同樣的戰爭。這是中原的大一統王朝向偏遠地區的擴張,必然帶來的結果。很慶幸,當年乾隆皇帝把這些棘手的事情給辦了。否則,你們懂的。

乾隆平定金川叛亂後,爲何會放棄繼續擴張呢? 第2張

滿清入關後,雖然承繼了明朝的疆域,坐擁漢地十八省,但是外部卻是勁敵林立危機四伏,蒙古、新疆、西藏等勢力的崛起,威脅着新生的清政權,爲鞏固統治計,大清帝國被迫開始了漫漫擴張之路。

清朝歷經數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摧枯拉朽將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納入了中國的版圖,隨着對外擴張戰爭的加劇,大小金川之戰後,清王朝的的擴張接近尾聲,逐漸變得安逸內斂,這是爲什麼呢?

中國傳統地理形態的束縛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中國曆朝歷代的疆域面積始終固定在傳統地理的屏障範圍之內,並且很少有王朝觸及到中國地理範圍的最大廣度。通過中國地形圖,我們可以一目瞭然的發現中國疆域天然的地理限制:西北是高寒的帕米爾高原,西南是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北面是無垠的草原荒漠,東面和南方是浩瀚的海洋。

可見中國自成一個完整的地理系統,擁有上天賦予的天然屏障,而如果超過這個地理限制想繼續向外擴展,作爲一個生產力水平落後的封建王朝,基本上是很難實現的。

清朝從東北起家,然後入主關中接手了明朝和農民軍的漢地十八省疆域,接着降伏蒙疆藏,疆域面積多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擴張已經到了瓶頸期,也達到了歷朝疆域面積的最大值,所以即便是想擴張也很難實現了。

大小金川之戰的鉅額損耗

大小金川之戰清軍雖然面對的部落亂軍人數不多,但是由於清軍缺乏對金川地區地理情況的瞭解,再加上亂軍憑藉着易守難攻的地勢建起了難以攻克的碉樓,所以清軍久攻不下,雙方一直戰鬥持續了三十年之久,清軍也動用了多達五六十萬的兵力,這場戰爭花費了七千萬兩白銀,代價十分慘重。

大小金川之戰大大超出了乾隆的財政預期,把大清朝一年多的全國財政收入就這樣消耗掉在了這樣一個幾萬人口彈丸之地,確實是令乾隆沒有料到,從而也間接影響了清朝經濟的健康狀況,導致很多預定的公共工程無法按計劃進行,清朝面臨着新一輪財政危機,從而將擴張計劃轉向經濟恢復工作。

偌大帝國的內部消化問題

打天下靠武力容易取得,但是守天下並不是用武力鎮壓的邏輯就能簡單實現的,尤其是在一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且民族多樣的大國。在大小金川之戰的經驗教訓中,清王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儘管擁有了偌大的疆域,但疆域內部像金川地區這種沒有消化的地方卻不止一處,貪多嚼不爛的後果逐漸顯現。

清朝到了乾隆時期,宏偉的開疆擴土事業也已經持續了近百年,矛盾也由外部轉向內部,如何讓滿族之外的漢、蒙、回等族對帝國有認同感呢?又如何讓征服的土地不再產生反抗,從而達到國家長治久安的目的呢?這些問題就成爲了清朝統治者深思的問題。之後的一系列大政方針的制定,也都是圍繞着這些問題所展開的。

總的來講,遊牧文明相比農耕文明更具有善於作戰的先天優勢和進取精神,尤其是在周邊不太穩定的情況下,消滅威脅鞏固統治纔是清王朝向外擴張的主要動因,而擴張並非是無限度的,必然會受到經濟和技術等方面的侷限,進而將一個幼稚的擴張者成長爲成熟的守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