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高熾當太子時曾六次監國,都有哪些影響呢?

朱高熾當太子時曾六次監國,都有哪些影響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期間爲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爲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奪取建文帝皇位,由於各種交織複雜的原因,隨後着手準備遷都北平,又先後發動五次針對蒙古高原諸部的討伐戰爭,在其遠離京師期間,先後六次委任皇太子朱高熾監國,在監國期間,太子朱高熾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對明朝軍政都產生極大影響,皇太子朱高熾有哪六次監國呢?

太子朱高熾的六次監國

第一次監國,永樂六年八月,永樂八年二月至七月,明成祖第一次親征蒙古,命太子朱高熾監國,同時命吏部尚書蹇義、兵部尚書金忠、大學士黃淮、以及楊士奇輔助監國。這次監國時間爲一年零十個月,監國地點南京。

第二次監國,永樂十一年二月,朱棣再次巡幸北京,命皇太孫朱瞻基隨行,命兵部尚書金忠、學士黃淮、楊士奇、楊溥輔助太子朱高熾監國,時間長達一年零九個月,監國地點京師南京。

第三次監國,永樂十五年三月,明成祖第三次巡幸北平,再次命蹇義、楊士奇、樑潛輔助太子朱高熾監國,這次北巡時,北平宮殿基本修繕完畢,朱棣將北平改爲京師;永樂十八年十二月,朱高熾及羣臣遷至北京;監國時間爲三年零十個月,監國地點南京。

第四次監國,永樂二十年三月至九月,明成祖第三次親征蒙古阿魯臺,太子朱高熾在北京監國,蹇義、楊士奇輔佐其監國,時間爲七個月。

第五次監國,永樂二十一年七月至十一月,朱棣再次親征阿魯臺,楊士奇等人輔助朱高熾監國,時間爲四個月。

第六次監國,永樂二十二年四月至七月,明成祖朱棣再次親征阿魯臺,七月,朱棣在榆木川病逝,這次還是楊士奇等大臣輔助太子監國,時間爲四個月。

皇太子朱高熾六次監國中,五次與明成祖朱棣北征有關,其中三次是在京城南京,三次是在遷都北平之後。在監國期間,朱高熾以監國身份實際上成爲明王朝的統治者,監國時間短則四個月,長達近四年;不僅如此,永樂晚期,朱棣多病後,在京師的朝政也多由朱高熾處理。

在監國時,朱棣積極放權,在第一次授命朱高熾監國時,就十分明確地規定了監國的任務,除了對文武百官的罷免和任命外,對外交往、軍事調動這三項重要事務需要上報給朱棣親自裁決外,其他民政事務全部由朱高熾自行處理。因此,我們可以說,永樂時期民政建設的成就,基本都是由朱高熾決策所爲。

朱高熾監國期間所面臨困境

靖難之役後的永樂二年,朱高熾有驚無險地被立爲太子,正式成爲明朝儲君,然而,擁有軍方支持的漢王朱高煦及其黨羽不斷攻擊東宮,太子朱高熾東宮之位不穩,多次出現危機,爲了應對來自內外政敵的挑戰,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蟄伏數十年,在此期間,盡力地輔佐朱棣進行朝政管理,力挽大明即將出現的危機。

朱高熾監國期間,面臨着巨大困難,明成祖戎馬一生,極力崇尚武力,爲一勞永逸地解決蒙古侵犯問題,他不惜窮兵黷武,多次御駕親征,大規模的北征需要的是難以計數的後勤供應,這些都是朱高熾監國時所面臨的壓力。

朱棣或許爲了打通海上貿易通道,揚我大明國威,臣服四海解決東南部沿海國防問題,或許爲了尋找建文帝進一步鞏固皇權,他曾派鄭和六下西洋。大規模的航海艦隊遠行需要的是強大的物質基礎,這些巨大的物質財富壓力必然轉嫁到廣大貧苦民衆身上,同時對國家也是極重的經濟壓力,這都是朱高熾所要着手解決的問題,既要保證政權穩定,穩定民心,又要保證巨大的財力供應。

永樂時期,朱棣大興土木,進行了多處重大工程建設,例如興建北京城,大報恩寺,武當山宮觀,修建長陵,疏浚大運河這些工程均需要數十萬人之力才能完成,這麼浩大的工程在短短二十年內完成,其負擔歸根到底是要攤派到老百姓身上,這些都是監國者朱高熾所要解決的問題。

朱高熾當太子時曾六次監國,都有哪些影響呢?

選賢任東宮官職,朱高熾最大功績之一,莫過於給明朝和後繼者朱瞻基留下了大量的治國能才,雖然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是朱棣委派的,但有相當一部分是是朱高熾慧眼識才提拔的,在監國期間,朱高熾挑選了大批博學鴻儒、經世文士擔任東官官職,爲明朝廷所用。

朱高熾親賢遠小、拾遺規過,先後提拔鄭佐、周幹、李達、孔鄂、陳瀛、潘文奎、趙燧、張昌齡、王愷、張瑛、姚友直等人任用東宮相關官職。

大力選拔科道官,朱高熾在監國期間爲了整飭吏治,便於用官,瞭解民意,特別注重監察權的行使,而六科、十三道監察御史都爲監督糾核類官員,朱高熾通過多種途徑,大力選拔任用科道官員,或擢升,或調用,或考滿遞升者,或破格擢用。

在監國期間,朱高熾工擢升240多人次,其中科道升擢者達到136人次,可見科道官選拔的任用之力度。在任用的科道官中有一部分是進士或監生出身,這些監生、進士是學校培養出的精英,學術超羣,他們通學術、識治體,暫未受到官場不良之風影響,更爲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寒窗苦讀而獲得的功名利祿,多懷有理想主義和清議精神,能提高整體監察人員的素質,從而加強監察權的實際功能。

地方官之選拔,朱高熾除了注重東宮官和科道官的選拔外,還注重地方官的選拔任用,根據禮部奏定儀制規定,監國太子可以任命縣長官,布政司參政、參議、按察使副使等官職。朱高熾承明太祖之風,關注地方吏治,更關注黎庶之生計。

在其監國期間,選拔出一大批爲民造福,辦實事的官員。例如,升白思謙、龐勉、王徵、張汝霖、魏修爲布政司左、右參議;升黃禎、張泰、馮瑛爲按察司僉事或副使;升敖如淵、白威、夏升、卿薛均升爲知縣或府尹。

監國期間,朱高熾除大力任用賢才外,還屢行善政,視軍民疾苦,體恤愛民,多次遣官往撫災疫。凡發生山水壞田舍,霖雨沒莊稼,發生災疫,或者軍民缺糧時,朱高熾都派遣官員進行撫視,或命人修葺,或減免錢糧,或發倉賑濟。史書記載的朱高熾賑災之舉,事例之多,令人歎爲觀止,這些都體現了朱高熾憂民愛民之心。

在監國期間,朱高熾還注重與民爲便,當他聽聞輸賦之人聚於京師,久不的歸時,爲了防患於未然,一榜諭書,足以顯其便民之意,愛民之心。他不僅榜諭禁止官阻民,要申令禁止軍擾民,這些都體現了朱高熾的利民思想。

朱高熾在監國期間,大行利民之策,他根據當地具體實際情況開設鐵冶,開煎井鹽,鹽不僅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當地政府的主要賦稅收入之一;爲了保證民衆的利益,朱高熾嚴懲擾民害民的官員,對於民不利之人,朱高熾必從嚴懲戒。

朱高熾監國對明朝的影響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太子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皇位的繼承人,要問安視膳,要撫軍監國,要練察治忽;朱高熾在尚未立太子時就仁厚慈愛,天資睿智,但朱棣並不待見他,直到解縉、黃淮等大臣以“好聖孫”及立嫡以長進諫成祖,才冊封爲東宮。

朱高熾在當太子期間,明成祖朱棣多次巡幸,數次北征,均以太子監國,雖然軍國大事必須啓奏皇帝,但日常事務皆有太子裁決,特別是朱棣北巡親征期間,太子朱高熾監國之事受到史書讚譽至極,朱高熾在位期間僅僅九個多月,正是他在監國期間的所作所爲,才創“仁宣之治”,那麼朱高熾的六次監國對明代社會和政治發展有哪些貢獻呢?

對太子自身的影響,朱高熾在監國時,無論在北平還是南京,每次監國時,朱棣都會委派許多賢臣名士輔佐他,在和臣下商議政事的過程中,朱高熾不僅提高了自己個人能力和素質,也提高了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

朱高熾從小就喜歡舞文弄墨,當朱棣委派幾位博學鴻儒贊襄輔導,例如蹇義、楊士奇、黃淮、楊溥等人輔導其監國時,這些飽學之士,讓朱高熾受益匪淺,這也爲他學習古聖賢人君,實施恤民仁政打下良好基礎。此外,朱高熾通過文臣商議時政,籠絡了一大批文臣儒士,不僅爲明朝留下了治國能臣,也爲鞏固東宮地位和順利繼承大統起到積極作用。

對明代社會影響,朱高熾在監國期間,多次撫視災民,減免錢糧,對於國家穩定和天下歸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永樂初年,國家方定,邊境多發衝突,逢靖難之役後,明朝廷在局面上更是雪上加霜;而朱棣又好武喜功,件件都是掏空國庫的大事,北征蒙古,南征交趾,遷都北平,鄭和下西洋,使得國庫空虛,國力大耗。

這一切都表面,國民急需休養生息,需要一位施以仁政的君主,太子朱高熾不僅朝無廢事,還能裁決庶政,他在監國期間,整飭吏治,體察民情,行恤民之政,他始終關心民生,多次派人視察水旱之地,撫視饑饉之民,減免錢糧租稅,不僅深得百姓之心,得到大臣擁護,也得到成祖朱棣的認可和讚許。

對明代朝政的影響,明代是君主制中央集權制,朱元璋在廢除宰相制後,並在《皇明祖訓》中,將“外戚不政”、“母后不垂簾”作爲祖訓,在實施一系列維護君主制度措施的同時,將太子監國的職責倫理上承認是對君權的分割,在君主不能正常處理國家政務的特殊時期,這時太子監國對國家政務的正常運轉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朱高熾在監國期間,施以仁政,最大限度地與民休息,爲朱棣南征北戰積累物資錢糧,培養自己的黨羽和勢力,爲登基之後施政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也爲特殊時期國家政策的延續性和皇位合法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朱高熾當太子時曾六次監國,都有哪些影響呢? 第2張

我們從後來的歷史中可以得知,明仁宗在位期間,對明成祖開創政策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和改革,這與其在監國期間打下的基礎是分不開的,這也鞏固和穩定當時的社會時局,緩解當時困境,進而開啓“仁宣之治”,這與其監國期間的歷練是分不開的。

在張廷玉修撰的明史中,對明仁宗朱高熾如此推崇,稱“仁宣之治”爲明代的治隆唐宋,遠邁漢唐,仁宣二帝堪比西漢時期的漢文帝和漢景帝,從這評價中足以看出朱高熾對明代政治影響深遠。

朱高熾也是歷史朝代中,重要的守成之君,一個承前啓後的皇帝,他對明朝政治局勢成功扭轉,使得“監國”之後,在皇位繼承,甚至明宣宗朱瞻基順利即位,以及國家命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總之,皇太子朱高熾在監國時期,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施以仁政,對朝廷對百姓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對自己本身來說,通過監國理政,提高自己治國理政能力,在與一批文臣儒士建立良好關係的同時,這些文臣在對東宮太子位置的鞏固和順利繼承大統中起到不可忽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