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辛棄疾早年有哪些經歷?他的詩風是如何形成的?

辛棄疾早年有哪些經歷?他的詩風是如何形成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因歸正人的身份,辛棄疾也始終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實現他北伐的夙願。追贈少師,諡忠敏。18 歲與愛妻劉敏康結爲連理。

辛棄疾是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和愛國詩人陸游雙峯並峙。辛棄疾詞風“激昂豪邁,風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詞的最高成就。

辛棄疾早年有哪些經歷?他的詩風是如何形成的?

早年生涯

1140年5月28日(金熙宗天眷三年,宋高宗紹興十年五月十一日),辛棄疾出生於金朝山東東路濟南府的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臨港街道四風閘村),其時距靖康之變已有十三年。因辛棄疾的父親辛文鬱因病早亡,而在祖父辛贊撫養下長大,其祖父辛贊,是金朝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的縣令,卻經常灌輸他抗金復宋的教育,“紆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 ,曾帶他兩次到燕京考察軍情。辛棄疾早年受業於毫州劉瞻,劉瞻在金國擔任史館編修,門生諸多,其中,辛棄疾和党懷英是佼佼者,二人並稱“辛黨”,後來,党懷英在金國擔任職務,但是辛棄疾卻走上了抗金道路。辛棄疾十四歲、十七歲時兩次參加金朝燕京的科舉考試,不中。但這兩次趕赴科舉考試也是辛棄疾受祖父“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之命所進行的兩次實地考察。

殺賊歸宋

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夏秋季節,金國君主完顏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隊烽煙四起,在山東有耿京、開趙等人聚衆起義。22歲的辛棄疾在濟南南部山區聚集人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義軍,辛棄疾擔任掌書記。辛棄疾極力勸說耿京“決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規軍配合,一同抗擊金兵,耿京於是派遣辛棄疾等11人奉表歸宋,宋高宗召見之後委任辛棄疾承郎務、天平節度使掌書記,耿京爲天平節度使。162年(紹興三十二年閏二月),辛棄疾在北歸途中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的消息,率領50騎兵直驅山東,奔入5萬人中,將正在飲酒作樂的張安國捉拿,並且號召耿京舊部反正。之後,辛棄疾長驅渡淮,押解張安國到建康城斬首。此時,辛棄疾年紀輕輕,名重一時,南宋君主大爲驚異 ,委任其江陰籤判,自此,辛棄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歸,南宋乾道六年被召爲司農寺主簿。

南歸綜述

南歸之後的辛棄疾在餘生40餘年間,沒有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或者浮現閒居,或者沉淪下僚,不得盡用其才。“一腔忠憤,無處發泄”,“自詭放浪林泉,從老農學稼”,並且用“詞”作爲發泄工具,成了一代詞宗。

在南宋期間,辛曾任建康通判,知滁州,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淳熙五年(1178年),擔任江西安撫使等職,是年二月,奏劾知興國軍黃茂材“過數收納苗米,致人戶陳訴故也”。召爲大理少卿。

歷任地方官期間,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爲北伐積極做好準備。他一生被彈劾七次。在被罷職後,閒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後近20年,中間雖短期出任福建安撫使等職,但很快就被罷免。1180年,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晚年一度被韓侂冑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南歸十年

辛棄疾歸南宋的前十年,對恢復舊山河飽含信心和希望,他雖然官職卑微,但是不斷上書獻策,其中,《十論》和《九議》是其政論文代表作,體現了其經濟救世的才華。但是,辛棄疾的策略沒有被朝廷採納,10年裏,他只是擔任江陰通判、建康府通判、司農主簿。165年(乾道元年),辛棄疾寫了《美芹十論》給宋孝宗,但是沒有迴應。01168年(乾道四年),主戰派虞允文當宰相,辛棄疾又寫了《九議》,仍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

晚年時辛棄疾曾感嘆說: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其中“萬字平戎策”當指此。

南歸二十年

乾道八年(1172年),辛棄疾擔任滁州(今安徽省滁縣)知府,開始了南歸的第二個十年仕途生涯。當時的滁州因常年兵亂而凋敝,辛棄疾到任後“寬徵薄賦,招流散,教民兵”,改善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

淳熙二年四月,以賴文政爲首的茶商武裝集團在常德府、嶽州一帶稱亂,並先後於湖南、江西大敗官軍。辛棄疾爲宰相葉衡所薦,前往江西任提刑以討捕茶寇。辛棄疾“親提死士與之角”,使茶寇“困屈請降”辛棄疾雖然於當年平定這場叛亂,但他對於鎮壓內亂心裏充滿矛盾,他既不認同南宋朝廷“偃武修文”的大政策,也不認同“攘外必先安內”的治國方略。他在淳熙六年寫成的奏章《論盜賊札子》中提到“癡者國之根本,而貪濁之吏迫使爲盜”指出農民在南宋官吏豪紳逼迫下成爲盜賊,以至“今年剿除,明年掃蕩”,希望朝廷下令各路州縣“洗心革面,皆以惠養元元爲意”。此間可以看出他對農民寄予了深切同情。

淳熙七年,辛棄疾任湖南安撫使。他以湖南“風俗頑悍”、“武備空虛”爲由,上疏朝廷請求在湖南建立一支地方軍隊,命名爲“湖南飛虎軍”。經朝廷准許後,他於當年夏開始籌建軍隊,共招募二千步軍、五百馬軍,並在馬殷營壘的遺址上建造軍營。《宋史》載飛虎軍建成後“雄鎮一方,爲江上諸軍之冠”。此後的八十餘年時間裏,雖然飛虎軍的性質、駐地有所變化,但它始終是朝廷鎮壓當地叛亂、抗擊金兵的重要力量。辛棄疾希望南宋朝廷能夠國富民強,再恢復舊山河,但他也漸漸意識到自己在官場中“不爲衆人所容”。

淳熙八年,辛棄疾任江西安撫使。是年江西一帶發生嚴重的饑荒,朝廷命其處理賑災事務。他到任後在要道旁張貼“閉糴者配,強糴者斬”,以控制糧食買賣;又拿出官府的錢,派能人從外地運糧。這些舉措使得糧價穩定下來,民衆得以購買糧食。他也因此受到了宋孝宗的嘉獎。同年冬,御史王藺彈劾他貪污而殘暴,辛棄疾被革職處分,退隱田園。

隱居生涯

淳熙九年之後,辛棄疾開始隱居,取意“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爲先”,自號“稼軒”,,除了1192年(紹熙三年)到1194年(紹熙五年),短暫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這前後18年裏,他一直隱居在江西上饒城外的帶湖和鉛山的瓢泉。因其所居的代湖失火,辛棄疾便遷往了他曾買下並整飭後的瓢泉。1195或1196或1198年,在瓢泉的停雲堂內,快要接近六十歲的辛棄疾寫下了思親懷人、抒壯志難酬而人卻老去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1188年(淳熙十五年),辛棄疾和愛國詞人陳亮在瓢泉附近的鵝湖寺相會,兩人在鵝湖寺居住10天,“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共商恢復大計,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繼朱熹和陸九淵之後的第二次“鵝湖寺之會”,兩人唱和,辛棄疾寫了《賀新郎》詞數闕,表達了: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辛棄疾曾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遊武夷山。1200年(慶元六年),朱熹去世。當時由於慶元黨禁,其舊友、門生無一送葬。辛棄疾親自前往,並寫祭文哀悼。文中讚歎朱熹: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再度起用

1203年(嘉泰三年),64歲的辛棄疾起任紹興府知府和浙東安撫使,辛棄疾欣然上任,“不以久閒爲念,不以家事爲懷,單車就道,風采凜然”,這個時期,蒙古族壯大,金國被擠壓,勢力範圍往南擴張,河北、河南、山東人民奮起反抗。00南宋朝廷宰相韓侂冑利用辛棄疾的名望,派遣他擔任鎮江知府,辛棄疾打造了1萬套軍服,招募1萬名士兵,訓練一支精銳軍隊準備抗金,但是被南宋官員彈劾而去職。001205年(開禧元年)秋季,辛棄疾從鎮江調回紹興府任知府,他上章辭免,回到鉛山。06年,南宋王朝北伐失敗,南宋朝廷委任其兵部侍郎,他仍上章辭免。十二月,南宋向金國求和。07年,金國要求南宋把韓侂冑的人頭送到金國才答應議和,韓侂冑大怒再次用兵,召集辛棄疾出山,但是詔命到達鉛山的日子,辛棄疾已經病重,九月十日,一代詞宗和愛國者辛棄疾“抱恨入地,齎志以歿”,終年67歲。00

身後

1208年,攝給事中倪思彈劾辛棄疾“迎合開邊”,奏請朝廷“追削爵秩,奪從官卹典”。年,朝廷追贈辛棄疾光祿大夫。鹹淳年間,謝枋得路過辛墓,寫下《祭辛稼軒先生墓記》,決心“披肝瀝膽”以雪其冤。。德佑初,謝枋得向朝廷上疏,要爲辛棄疾洗冤,朝廷後加贈辛棄疾少師,諡號“忠敏”。

祖上

辛家自始祖起皆爲單傳。辛家始祖爲辛唯葉,曾任大理評事,在北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8年)遷濟南。祖父辛贊,死後受贈隴西郡主。父辛文鬱則早亡。

作品

辛棄疾是中國南宋的着名詞人,現存詞六百二十六首,是兩宋現存詞最多的作家。詞中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和由南宋收復中原的愛國熱忱。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爲主,善於用典,也善於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爲南宋詞壇最傑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人稱他的詞作“色笑如花,肝腸如火”。元大德年間編有《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存世,是辛詞中較完備版本。詞與北宋的蘇軾有“蘇辛”之稱,被認爲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爲詞中之龍。着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青玉案·元夕》、《破陣子》、《醜奴兒》、《永遇樂》、《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詞的不足之處是有的詞議論化、散文化,但是缺乏具體形象,有的堆砌典故,有掉書袋的毛病。02

詞風

辛棄疾今存詞629首,抗金和恢復舊河山是主要內容。00辛詞多愛國傷時及復國之作,充滿濟世愛國的熱情,洋溢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之思想。辛詞內容廣泛,也有寫田園山水,農村生活及其他內容的詞作,流露出對田園山水和農村生活的熱愛。如埋怨閒置,“長安故人問我,道惆悵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醒來時響空弦”,如譴責主和派,“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如夢想奔赴沙場,收拾舊河山,“追往事,今不見,但見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位斷,西風塞馬空肥。”

辛派詞人有: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

豪放詞之抗戰詞

辛棄疾的抗戰詞,主要抒發了“整頓乾坤,恢復山河”的壯志,常常以英雄自許,也以英雄許人,在飲宴酬答,祝壽感懷裏,藉助追思往日在金國的戰鬥歲月抒發豪情,如:“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如描寫自己早年和金兵鏖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這些詞表達了理想空落的悲嘆,但是並不消沉,而是悲壯,在給韓元吉祝壽時抒發了愛國之情,“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爲先生壽。” ;晚年在鎮江任職的時候借景抒情,以劉備、孫權、曹操等英雄豪傑表達自己至老不衰的抗金斗志:“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袞袞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豪放詞之悲憤詞

辛棄疾的豪放詞裏,有諸多抒發壯志未酬的悲憤詞,表達滿腔報國熱情被冷落和閒置的悲憤,如:“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 ;想要馳騁疆場,但是“短檠燈,長劍鋏,欲生苔。雕弓掛壁無用,照影落清杯。” ;28歲時的作品《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抒發了壯志難酬、有家難歸、歲月空度的悲憤 ;《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則表達了恢復舊山河的強烈願望 。

農村詞

除了抗戰詞、閒適詞,辛棄疾還有大部分的農村詞(也稱作田園詞),辛棄疾在第二次致仕時歸隱上饒,有二十多年的時間。農場田園的生活也便成爲了辛棄疾農村詞(田園詞)的源泉,雖然也受到了蘇軾的田園詩影響但辛棄疾又在這一領域實現了超越與突破,雖然辛棄疾的田園詩數量由二十五首左右,但也被認爲是田園詩歌的一個高峯,也有評論者指出辛棄疾與蘇軾的田園詞未能像陶淵明那樣切近農村生活,與農民之間由隔膜。辛棄疾在農村詞表現手法上多用白描,來描繪人物情態動作和農村生活圖景。辛棄疾在繼承蘇軾白描手法上,形成了與蘇軾詞般的語言樸素自然,通俗、清新,同時又熟練地將農民生活用語融入詞中,使得詞有淳樸特點。

辛棄疾的農場詞講述農村的美好生活,樸實、安定、充滿活力,如“雞鴨成羣晚不收”、“明月別枝驚鵲”;描寫蠶、小牛的“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描寫農人勤勞,農家生活和睦融洽、快樂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閒看。”

辛棄疾的農村詞,也有講述了自己孤苦寂寞和對國事憂慮的感情,如:“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有解酒消愁,抒發牢騷的詞,如“昨夜鬆邊醉倒,問鬆‘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鬆曰‘去’”也有講述自己年老體衰、功業未成的痛苦,如“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

婉約詞

辛棄疾描寫愛情、男女離別的婉約詞約有70多首,“其穠纖綿密,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絕不做妮子態” ,辛棄疾的婉約詞通常是借兒女情長之情和風月花草的景來抒發自身身世之感,並從中折射政治現實。據《鶴林玉露》載當時宋孝宗在讀罷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後頗爲不高興。

辛棄疾代表作有《祝英臺令·晚春》“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辛棄疾寫婉約的愛情詞,如“卻把淚來做水,流也流到伊邊”,如“如今只恨因緣淺,也不曾抵死恨伊。”“我自是,笑別人底,卻無來,當局者迷”。

藝術成就

辛詞多豪放之作,意境雄奇闊大,形象生動,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王國維曰“稼軒之詞豪”),感情悲沾慷慨,豪壯熾烈。辛詞風格多樣化,也有纏綿細緻,自然閒淡,及其他風格的作品。辛棄疾的詞,打破了詞和詩,詞和散文的界限,融合詩、詞、散文、辭賦,豐富了詞的內涵,擴大了詞的表現力和境界。手法上,辛詞形式解放,詩詞散文合流,將詞散文化,善於鎔鑄經史百家,驅遣散文詩歌入詞。辛詞中並多議論,楊慎曰:“稼軒爲詞論。”辛棄疾喜運用口語,善於提煉民間口語入詞,帶來新鮮活潑氣息。辛詞又善於用典,善用比興寄託、比喻、擬人等手法。語言上,辛棄疾的詞“趨勢莊、騷、經、史,無一點斧鑿痕,筆力甚峭”,並且“用事最多,然圓轉流麗,不爲事所使,稱是妙手”。辛棄疾的詞慷慨豪放,熔鑄百家,有豪放有婉約,汪洋恣肆,盡情揮灑,氣勢磅礴,風格豪邁,沉鬱雄渾,筆酣墨飽,“稼軒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 。

意境

辛棄疾的詞的意境雄奇闊大,“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他以“英雄之才、忠義之心、剛大之氣”寫詞,特定的時代環境、曲折的生活經歷、強烈的個性氣質、遠大的政治抱負,決定了他的詞富有“廣闊的場景、戰鬥的英姿、堅強的性格”的形象,有雄奇的畫面、悲壯的聲響、飛動的景物、光怪陸離的神話傳奇等,如《水龍吟》 :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手法

辛棄疾的詞,“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如寄深於淺,寄厚於輕,寄勁於婉,寄直於曲,寄實於虛,寄正於餘皆是” ,常常使用“比興”手法,藉助黃葉、草、鳥、山、風、水、月等景物寄託自己的情懷,如《摸魚兒》用寫男女愛情來寫君臣之事,用惜春怨春寫自己對南宋王朝的愛恨,用蛾眉遭妒寫自己被朝廷拋棄,用玉環飛燕寫南宋投降派,用斜陽煙柳寫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如《蝶戀花》用“風雨無憑準”寫朝廷反覆無常。

想象

辛棄疾的詞藉助浪漫的想象來塑造,他把大自然的山水、風雨、草木、山石賦予人的感情和性格,如《太常引》: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棄疾向嫦娥傾訴衷腸,要乘風遨遊太空,砍斷月桂樹來澄清宇宙,表達自己的報國之志;如《沁園春》“杯,汝來前”,跟酒杯對話,顯得幽默詼諧;如《西江月》“以手推鬆曰‘去’”,表達自己獨立傲世、無求於人。

辛棄疾早年有哪些經歷?他的詩風是如何形成的? 第2張

語言

辛棄疾的詞打破了詞以往的狹小天地,運用了詩句、古文、辭賦,豐富了詞的語言範圍,點化和化用前人的句子、詩歌,可以說是在詞的歷史上語彙最爲豐富。“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稼軒詞龍騰虎擲,任古書中俚語瘦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 ,代表作如《踏莎行》,全部化用了《易經》、《論語》、《詩經》與《禮記》,但是從容不迫、揮灑自如、毫無捏合之感:

“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爲是棲棲者。”

辛棄疾的詞運用了大量人民羣衆的口語,有着濃烈的生活氣息,如“千峯雲起,驟雨一霎兒價” ;“轎兒挑了,擔兒裝了,杜鵑一聲鵲起”;如“些底事,誤認哪,不成真個不思家” ;“卻怪白鷗,覷着人慾下未下”。

辛棄疾也寫詩,題材多樣,整理編輯的《全宋詩》中留有辛棄疾的140首詩,他的詩如《送別湖南部曲》,寫自己的政治遭遇,詩風俊逸,和當時的詩壇“江西派”、“江湖派”不同,部分抗戰詩,悲壯雄邁,不在其豪放詞之下。02辛棄疾的詩歌沒有得到太大的關注,同時代的劉克莊認爲是因爲辛棄疾的詞太富盛名,而掩蓋了他的詩光輝,他也認爲辛棄疾的詩(《送別湖南部曲》)“悲壯激烈”,清代的鄒祗謨則分析認爲辛棄疾工於詞,使得詩“不強人意”。

文章

辛棄疾的文章,虎虎有生氣,如“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論衡之風”。

書法

辛棄疾留存於世的墨跡甚少,《去國帖》是其爲數不多的行楷書作品之一。此帖書法中鋒用筆,點畫盡合法度,書寫流暢自如,渾厚沉婉,雖無甚特色,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氣。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