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那都出現了哪些發明創造呢?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那都出現了哪些發明創造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三國時期,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勇猛的武將,決勝千里的謀士,但是三國時期的發明創造也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們就聊一下那些發明在三國時期的,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東西吧。

劉徽——割圓術

說到圓周率,諸公想起的肯定是祖沖之,但其實劉徽這個曹魏時的數學家的貢獻是更大的。祖沖之算圓周率,只是用了包括劉徽在內的先賢的方法,更有耐性地算多了幾位。而劉徽則是有創造性地針對圓面積與圓內接多邊形面積的關係提出:"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這是在數學史上劃時代的極限思想的體現。中國數學的發展,劉徽可以說是一個極具標誌性的人物,包括正負數的定義等都是從他開始作出的。但是這樣一位大師,卻一直埋沒在三國羣雄之中。

諸葛亮——饅頭

諸葛亮用饅頭代替"蠻頭",爲推動雲南地區的文明進程作出了很大貢獻,諸葛亮的南征,在使他自己反思對待生命的態度的同時,也使得野蠻的南中人開始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不過這個不是這裏的重點。重點是饅頭這種食品,自從那時起,就一直成爲中國人最常見的食物之一,影響到了千家萬戶,即使這種饅頭現在可能更名成包子了。

與諸葛亮相關的發明,一般都會有一定的傳說成分……這個不管了,民間既然都這麼說的那就承認吧,而且根據農業發展史推斷,這種食物的出現也確實應該大致在漢末三國西晉時期。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那都出現了哪些發明創造呢?

曹丕——七言詩

中國古典文學中,詩歌是影響力最大、名作最多的領域,而中國古典詩歌之中,佳作最集中的,便是在七言詩。但是七言詩的成熟是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的,漢代有一些詩歌已經有七言詩的雛形,但都不能算正式的七言詩。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具標誌性的,便是曹丕的《燕歌行》,這首詩被認爲是"七言詩之祖",後世李白杜甫等人,都只是曹丕的繼承者而已。

三曹之中,說到文學創作,諸公往往想起曹操和曹植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卻忽視了曹丕。事實上,曹丕雖然不如曹操、曹植這般文采斐然,他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開創性貢獻,卻是操、植沒法比的。曹操、曹植可以說是把以前已經成熟的體裁發展到很高的高度,但他們對於後世而言,更多是文壇的偶像,而曹丕則爲後代無數的文人鋪設了一個平臺,哪個的影響更深遠,一目瞭然。

鍾繇——楷書

漢字是華夏文明的載體,它比起世上大多數文字都要複雜,因此,書法,對於漢字來說極其重要--書法不僅是一種書寫藝術,還是一種確立文字規範的系統。而漢字書法在漢末三國時期,經歷了一次絕對劃時代的進步,這就是楷書的出現。楷書這一字體被確立後,千百年來一直是手寫體漢字的標準。每一箇中國人剛開始學認字、寫字時,學的都是楷書。

而這種字體的創始人,一般都認爲就是鍾會的父親--鍾繇,鍾繇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書法家。他所寫的楷體字,還有着少許隸書的遺存,可見他作爲隸書演變到楷書的過渡階段的標誌性人物的地位是可以被證實的。後世的很多大書法家,如王羲之,便是他的繼承者。因此,中國人歷來給鍾繇的歷史地位是:楷書鼻祖。

裴秀——製圖六體

地圖的繪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三國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一份精確的地圖對作戰是十分有幫助的。可是亂世很難讓人靜靜坐下做這個費心思的細緻研究。不過在三國後期,卻有一個人做到了,而且他的貢獻,直接讓中國的地圖製作走上了理性、科學的道路。他就是魏-晉時期的地圖學家裴秀,人稱"中國地圖學之父".

裴秀在晉代初年製作的《禹貢地域圖》是中國有記載的第一部地圖集,可惜已經失傳很久。但是其序言中的"製圖六體"卻保留了下來,正是這個序言,使得裴秀成爲地圖學的祖師爺。

"製圖六體"乃是製作地圖的六條準則,是劃時代的科學理論:六體即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現代對前三者意見基本一致,分率指比例尺,準望指標定的方向,道里指地於地之間的距離,即裴秀自己說的"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對高下,方邪,迂直的解釋則莫衷一是,一般認爲此指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之意,即測量時由於地形的高低和道路曲折的關係只能求得曲線距離的,需要把它們換算成直線距離再標到圖上。

即"有道里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準望之正矣。"(有道路里程卻不通過高下、方邪和迂直法的校正,那麼里程和真實的直線距離是不相等的,會導致方向和位置的偏差。)

裴秀的地圖學在中國地圖製圖界統治了一千多年,直到後來西方的地圖投影方法在明末傳入中國,中國的製圖學纔再一次革新。

諸葛亮——孔明燈

孔明燈現在主要是一種儀式用具,但是它的原理卻是極爲重大的一個科學成果,因爲它就是熱氣球的鼻祖。後世的熱氣球,都可以理解爲放大了n倍的孔明燈。其原理都是用熱空氣作爲浮升氣體。

其實孔明燈的故事基本上都出自民間傳說,靠譜程度是很成問題的。事實上大多數被歸到諸葛亮名下的發明,都是很值得懷疑。不過孔明燈的發明者並沒有其他更可靠、更有影響力的說法,在公元3世紀發明這種東西也的確是有可能的,所以這裏還是不打破這個美麗的傳說了。

曹丕——類書

"類書"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接近於現代"百科全書"的東西,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並依內容或字、韻分門別類編排供尋檢、徵引的工具書。

百科全書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是很尋常的東西,諸公可能都有自己編輯過百度百科或維基百科的經歷。但是這個工作,對於2000年前的人來說,卻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創舉。

編寫百科全書,第一條就是要求"客觀",就是你寫的東西得是從別處拿來的材料,用不加個人想法的語調講述出來。這對於理性思維沒有完全形成的古代文人來說,是十分困難的。但是曹丕帶領其手下做到了這件事,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類書《皇覽》。

《皇覽》現在早已失傳,但是編輯類書的傳統,卻保留了下來。後來還發展出"叢書"等規模更龐大的形式,一直"進化"到《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這樣的超級大部頭。類書的編輯工作,使得歷朝歷代的記錄和各方面成就得以記錄下來,使得文化得以延續。可以說,曹丕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貢獻巨大。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那都出現了哪些發明創造呢? 第2張

畢嵐、馬鈞——水車

中國一直以農業立國,農業方面的科技發展,所造福的對象是無數的民衆。而灌溉則是農業中極重要的環節。中國傳統的灌溉機械,最早便是三國時代出現的"翻車"或"龍骨車",也就是最早的水車。

可是十分有戲劇性的是,這種造福於民的工具最初的發明動機,是爲了用來灑水洗路,而其創造者,是一個叫畢嵐的東漢末年宦官,他的歷史形象不用說,是徹底的反面人物,因爲他就是正史上的十常侍之一。但是他所做的惡事現在已沒什麼人提起,倒是他這個無心的創造,使他意外成爲了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除了可以冠以水車發明者的稱號外,還是灑水車之父。

不過與水車有關的另一個更出名的三國人物,是偉大的機械發明家馬鈞。實際上,畢嵐造翻車的記錄是實實在在的,馬鈞無論如何不可能是發明者,但是馬鈞對翻車的改進,使得在後人眼中,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要遠大於畢嵐。

張仲景——心肺復甦術

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是中醫歷史上極爲偉大的醫學家。他對中醫理論的貢獻實在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隻有業內人士才能意識到其意義的。真正劃時代的,一個是他開啓了"坐堂醫生"的傳統,現在的藥店很多命名爲"xx堂",據說就是從他而來的。而另一個正是本條: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記載心肺復甦術的人。

"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難也,恐此當言陰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於晝,又熱,猶應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溫者,一日以上,猶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苦勞之,須臾,可少與桂枝湯及粥清,含與之,令濡喉,漸漸能咽,及稍止,若向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好,此法最善,無不活也。"

他的《金匱要略》中記載的以上這段,便是一次心肺復甦術的過程。後世的醫書經常引用此法,影響很大。這樣一種救命的方法,實在是這位醫學大家爲衆生作出的最大貢獻之一。

華佗——全身麻醉術

外科手術是全世界都存在的治療方式,中國也不例外。但是手術很重要的一個過程是麻醉,這個過程直接影響着手術的成敗。而麻醉中風險更大的一般來說是全身麻醉。其實最早被記載使用全身麻醉術的可能是扁鵲,但是關於扁鵲的那則記載神話色彩相當濃,不能完全當做歷史看待。而華佗的麻沸散,則顯然是更權威,更可信也流傳更廣泛的世界第一種全身麻醉劑。而華佗也是第一個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的醫生。

有了麻醉劑,很多在清醒狀態下做不到的手術,都變得可能,這是一個跨越時代的創造,也是一個造福了許多病人的偉大創造。麻沸散雖然現在已經失傳,但是有人認爲,麻沸散不排除沿絲綢之路向國外傳播的可能,影響力可以達到大半個亞歐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