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國時期孫權與劉備的武裝割據勢力,爲什麼不算分裂國家?

三國時期孫權與劉備的武裝割據勢力,爲什麼不算分裂國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孫權和劉備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分裂的意思是指裂開,也就是把整個事物分開。孫權和劉備的武裝割據,那必然是要對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或者國家舉行分裂活動,形式是以軍事行動爲主。試問,劉備和孫權抗拒了是哪一個國家,分裂又是哪一個大一統王朝?

是大一統的東漢王朝嗎?可惜不是。東漢王朝在黃巾之亂中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地方的豪族爲了抵禦黃巾軍割據自保,而流民和平民不斷髮生起義事件。

黃巾起義基本摧毀了東漢王朝對於地方控制,其中之一就是豪族的自保。我們在《三國志》中可以不斷地看到這樣的記錄,比如曹操的貼身護衛許褚原本就是沛國一個聚衆自保的豪族,他當時武力超羣,屢次擊退賊寇,由此大批人投靠許褚,聚集在許褚修建的塢堡裏,最後許褚在曹操來江淮時投靠了曹操。再比如曹操手下李通就是一個遊俠,他靠着自己的聲望,在黃巾起義之後拉出來一支隊伍,最後曹操迎接漢獻帝,李通投降了曹操。在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可以說東漢王朝雖然朝廷的框架還在,但是底層社會實際上已經崩潰了,朝廷的政令根本無法下達和執行。

三國時期孫權與劉備的武裝割據勢力,爲什麼不算分裂國家?

而豪族自保的原因是頻頻發生的農民起義和戰亂。

黃巾起義後,戰亂還在,在河北有張牛角和褚飛燕率領的起義軍,起義軍被擊垮後褚飛燕改名張燕逃入太行山,他們最後如同山寇盤踞在綿延400多公里的太行山區,頻頻攻打太行山周邊的郡縣,朝廷無力征剿,最後是張燕主動要求投降,漢靈帝纔派人封他爲平難中郎將。

在黃巾起義期間,東漢漢朝的其他地方也發生大亂,東漢王朝無力平定。巴郡的張修以五斗米教在巴郡發動起義。西北的涼州的北宮伯玉聯合先零羌造反,又加入了邊章、韓遂,最後涼州的叛軍攻殺護羌校尉伶徵、金城太守陳懿,西北一片大亂,戰火綿延至關中,朝廷屢次征剿屢次失敗,最後馬騰,王國加入叛軍,涼州徹底淪陷,叛軍主攻關中,最後是皇甫嵩在關中駐軍抵禦了叛軍的行動。

而東漢王朝的東北一帶,漁陽人張純聯合同郡的張舉起兵,他們攻殺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楊終、護烏桓校尉公綦稠等人。自稱天子,攻打幽、冀二州,而且處於東北的烏桓人也加入了這次叛亂,使得叛亂愈演愈烈。

同時幷州也爆發了叛亂,匈奴休屠部略西河郡,殺郡守邢紀,與南匈奴左部會合。這時候黃巾軍餘部郭太等人在西河郡白波谷起兵,攻打太原郡、河東郡。匈奴和白波軍聯合在了一起,幷州的叛亂也十分兇猛。

三國時期孫權與劉備的武裝割據勢力,爲什麼不算分裂國家? 第2張

東漢王朝在漢靈帝去世的189年,帝國內的叛亂此起彼伏,東漢王朝根本無力鎮壓,光是爲了平定涼州的叛亂,就花費了帝國軍隊的主要精力。農民起義和異族叛亂直接造成豪強割據,豪強割據則演化爲一個個小軍閥,小軍閥使得東漢王朝的底層控制力崩潰,底層控制力的崩潰使得東漢王朝的威信掃地,所以東漢王朝的崩潰就已經是必然。

在190年,洛陽爆發外戚和宦官的火併,維護皇權的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崩潰後,虛弱的士人無力對抗擁有軍隊的董卓,董卓竊取東漢王朝的中央大權,但是這引起了士人的不滿,最後在191年,反對董卓的士人組建了關東聯盟攻打董卓。此時的東漢王朝已經已經崩潰,國家四分五裂,一個嶄新的時代來臨,也就是東漢末年綿延至西晉時期的長期戰亂時代。

劉備和孫權,曹操都一樣的割據者,三人之間並沒有什麼區別。

曹操本人就是一個割據兗州的軍閥而已,談不上對於漢室有多麼忠誠。在曹操割據兗州時,當時的漢獻帝其實派遣金尚前去擔任兗州刺史,但是金尚被曹操驅逐,被迫向南依附袁術。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對於東漢王朝的真實態度。曹操在前期團結是忠於自己的士人和自家宗族勢力,但是曹操在中原進一部分發展的時候,要擴大勢力範圍,這使得曹操在荀彧的建議迎接漢獻帝,以此來拉攏那些忠於漢室的士人羣體和小軍閥勢力,正是曹操在政治決策上的成功使得曹操團結了荀彧爲代表的潁川士人團體,最終在北方戰勝了袁紹,從而統一北方。由於勢力龐大,曹操纔有了一統天下的想法。這是北方割據勢力。

劉備也一樣,劉備本人曾經割據徐州爭霸一方,在這裏劉備培養了自己的勢力,而且他本人也有稱霸天下的野心,正如劉備向諸葛亮所說的:“孤欲伸大義於天下”。他本人決不甘心沉淪人下,在北方劉備一直反對曹操的,所以他的身邊聚集一些有相同信念的士人和軍隊,在荊州期間,劉備大力招攬荊州的人才,比如諸葛亮、龐統、馬良,馬謖等人,也成立自己的軍隊,曹操南下的時候,荊州不願意屈從曹操的士人團結在劉備身邊,最後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此後佔據益州,成立蜀漢政權。而且蜀漢政權一直是曹魏的敵對勢力,在劉備和諸葛亮時代一直想要北伐統一天下,這也是一個割據勢力。

孫權本人承繼兄長孫策的勢力範圍江東,而且江東是由淮泗流域的士人和武將建立在江東的政權,主要的軍事力量是掌握在淮泗武人的手中,這些人征服江東之後,獲取了大量的利益,比如世襲的莊園和士卒,所以他們急於保護自己的利益,並且他們也有向外進攻的慾望,以求取更大的勢力,所以在孫權時代的前期,江東的淮泗武人征服了江東,荊州,交州,並且數次前去進攻合肥,但是淮泗武人集團衰亡,江東本土士族開始掌握政權,這才使得東吳擴張的慾望下降。所以孫權的背後有淮泗武人的支持,他們是反對曹操的主力軍。

三國時期孫權與劉備的武裝割據勢力,爲什麼不算分裂國家? 第3張

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劉備,孫權都有各自的集團勢力支持,赤壁之戰正是這種反對曹操的孫權勢力和劉備勢力兩者直接的決戰,但是這場戰爭的結局是曹操勢力的失敗,這證明了曹操根本無力統一天下,天下三分已經是定局。曹孫劉他們三人最後都是在各自勢力集團的支持下佔據了一方地盤,最後成立自己的國家,就是魏蜀吳三國的由來,也是三國名稱的由來。

但是作爲割據者依舊不能夠違背歷史的大勢,蜀漢,東吳,曹魏都在各自的領域發動了對於統一的戰爭。

在三國時期,蜀漢勢力一直髮動北伐試圖一統天下結束天下的割據情況,這纔是諸葛亮,姜維等人北上的原因,他們致力於消滅曹魏,一統天下。而當時和蜀漢聯手的是東吳,雙方從東西兩個戰線發動對於曹魏的攻擊,試圖消滅曹魏,但是很可惜這樣的行動並沒有獲得成功。同樣曹魏在曹丕時代三度進攻東吳,也是認爲東吳纔是曹魏一統天下的阻礙,所以試圖進攻東吳進而統一天下。在魏明帝時期也發動了徵蜀計劃,只是由於連綿的大雨而失敗。

可以說三方勢力都是爲了一統天下而努力,並沒有滿足於割據一方。這是英雄的時代,所以後世纔會懷念這個時代。而非痛罵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