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被朱棣討伐的黃子澄,是一個怎樣的人?

被朱棣討伐的黃子澄,是一個怎樣的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齊泰與黃子澄,同在靖難之役中,被朱棣討伐。如今,一個被捧在了天上,把另外一個貶在了地上,這其中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這個話題。

1東角門之言

作爲洪武18年會試第一的黃子澄,真的不能算是一個天才。相比那些十幾、二十歲就拿了第一的人來說,已經35歲才取得會試第一,也只能說明,他的學問作的確實很紮實。

以殿試第三名的成績入仕,由編修到修撰,再到東宮伴讀,黃子澄的仕途之路,比他的考試之路要坦蕩得多。

被朱棣討伐的黃子澄,是一個怎樣的人?

而這,都源自於朱元璋對他的看好。

將這個老成的黃子澄,放在東宮伴讀的位置上,這是朱元璋給未來的儲君留的財富。

朱允炆對這位父親的伴讀似乎也很信任,在他還是皇太孫的時候,便敢向其討教諸王不法可奈何的問題。惠帝爲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

惠帝爲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

朱標是一個仁厚的人,他的弟弟們如果犯了錯,他會向朱元璋求情。但是朱允炆,卻顯然沒有繼承他父親的這種仁厚,對他的這些叔父們從一開始便保持着防備。

遺憾,仁厚的朱標英年早逝,無緣於皇位。與他磨合了數年的伴讀黃子澄,便被朱元璋打包,交付給了朱允炆。

繼任者朱允炆,繼位後不久,便提醒黃子澄:“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

當年討論諸王不法可奈何的時候,是在東角門談得,因此,新帝只說了東角門,黃子澄便知道,朱允炆是爲防止重蹈漢時七國之亂的覆轍,打算開始削藩了。

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謂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子澄頓首曰:“不敢忘。”

2滅諸王

當初東角門朱允炆與黃子澄,在討論諸王擁兵謀反的時候,黃子澄是這樣說的。他說:諸王的兵只夠自守,倘若有變,天子帥舉國兵馬來平亂,沒有哪個能支撐得下去的。這事最關鍵的,還是要佔理。

黃子澄的這番言論,在給了朱允炆底氣的同時,也成了黃子澄之後處理削藩問題的準則。

被朱棣討伐的黃子澄,是一個怎樣的人? 第2張

黃子澄對齊泰說:其它王多不法,削之有名。

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

於是,他藉着有人舉報周王朱橚不法,令李景隆把他給捉了。

因這件事牽連到湘、代諸府。最終,黃子澄幫助朱允炆廢周王朱橚及岷王朱楩爲庶人;幽代王朱桂於大同;囚齊王朱榑於京師;湘王朱柏因懼怕被問責,自焚而死。

削藩鬧到這份上,效果是有了,可理卻被弄丟了。畢竟都是皇親貴胄,犯了錯雖然該罰,可也不能如此咄咄逼人,愣是把人給逼死啊!

3伐燕

在周王一事上,朱棣曾經上書爲胞弟申救,雖然朱允炆看了後,爲之惻然,但黃子澄卻以“今事勢如此,安可不斷”爲由,極力反對。

朱允炆到底是個懦弱的人,行事風格並不似他爺爺朱元璋那樣雷厲風行。雖想要伐燕,卻顧頭顧尾,遲疑不決,最終,他放棄了在朱棣沒有準備時,對朱棣的發難。

帝猶豫曰;“朕即位未久,連黜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於天下?” 子澄對曰:“先人者制人,毋爲人制。”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雖病,恐猝難圖。”乃止。

之後,在針對燕王的削藩政策上,黃子澄、齊泰拿出了這樣的方案:命都督宋忠軍屯開平,選燕府護衛精壯隸宋忠麾下,召護衛胡騎指揮關童等入京,以弱燕。復調重兵於北方,控制山海關、北平等地。

在沒有拿出確鑿證據,證明朱棣要謀反的情況下,他們這樣的安排,雖然是未雨綢繆,但於情理來說,總有逼迫之嫌。

稱病篤,乞三子歸。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竟遣還。

因此,朱棣稱病危,欲乞三位留京爲質的兒子回去的時候,黃子澄同意了。他覺得,這樣的安排,能夠打消朱棣的疑慮。

朱棣混跡於行伍多年,對明軍的調度再敏感不過了。哪會因爲放了他兒子回來,就輕信這些人不會拿他開刀。更何況,此時的他已經謀劃多時了。

一邊是朱允炆一干人的逼迫,一邊是身邊人的慫恿,朱棣終於在一切都準備妥當後,做出了起師的決定。

4誤國

朱棣一開始,就將矛頭指向了齊泰、黃子澄,他說這些人是奸臣,蠱惑聖心,陷害諸王,他要“清君側”。

然後他打敗了耿炳文,幹敗了李景隆,一路揮軍南下。

事實證明,黃子澄對局勢的預測實在是太過樂觀了,他覺得打仗就是拼的人多,因此在耿炳文敗後,立馬就推薦了李景隆。

讓這個虎父犬子的傢伙帶着近十倍於燕王的大軍北上,結果卻是慘敗。黃子澄覺得在這事上,他做了誤國的決定。

帝急召景隆還,赦不誅。子澄慟哭,請正其罪。帝不聽。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

黃子澄爲了彌補過錯,他極力主張殺了李景隆。只是他的這一建議,沒有得到建文帝的支持,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在監牢裏沒住幾天就被放了。

雖然盛庸臨危受命,抵擋了朱棣一陣子,但是,結局最終還是黃子澄預料的那樣,大勢已去。

黃子澄與齊泰在外,奉密令募兵的期間,朱棣大軍殺到,李景隆打開了城門,將燕軍放入了城中。黃子澄未至京,南京城便已經淪陷。

5後記

南京城破後,黃子澄先後找了善航海、楊任,意圖乞兵謀舉事。善航海拒絕了他,楊任和他被人告密,捉拿回了南京,俱被處死。

爲人告,俱被執。子澄至,成祖親詰之。抗辨不屈,磔死。

黃子澄只是一個把學問做得很紮實的書生,他沒有接觸過戰爭,在軍事上也沒有天分,面對靖難期間的複雜局勢,他以書生意氣妄圖幫助君王削藩成功,這纔是他最大的誤國。

黃子澄在靖難中表現出的“仁厚”,明顯的用錯了地方。但這也不能怪他,作爲朱標的伴讀,他本來是應該輔佐朱標的。

黃子澄若跟隨在兄弟中頗有威望的朱標,那麼,他的這種仁厚,必定能夠幫助到朱標。而不會,像歷史記錄的這樣,秀才遇到兵,處處受制。

黃子澄雖然不是天才,甚至還是庸才,但靖難真的不該被罵,他只是做了不擅長的事情而已。

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朱允炆用錯了人,輸了江山,不知可曾怪罪過黃子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