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邈給出了什麼理由?竟勸劉禪不要爲諸葛亮之死而過分哀悼

李邈給出了什麼理由?竟勸劉禪不要爲諸葛亮之死而過分哀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國主劉禪素服發哀三日以示悲悼。在此舉國哀悼之際,卻有一位蜀漢大臣,爲諸葛亮之死而上疏稱慶。此人便是蜀漢犍爲太守、安漢將軍李邈,據《華陽國志》記載:...十二年(234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李)邈上書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爲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爲慶。”後主怒,下獄誅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李邈給出了什麼理由?竟勸劉禪不要爲諸葛亮之死而過分哀悼

李邈上疏的本意,應是勸劉禪不要爲諸葛亮之死而過分哀悼,換個角度看,諸葛亮之死也是件值得慶祝的事。李邈給出的理由是,呂祿(呂后之侄)、霍禹(霍光之子)並非一定就有反叛之心;漢宣帝也不想做殺害大臣的國君。皆因大臣懼怕遭到君主的逼迫,而君主畏懼大臣的權勢威望,君臣互相猜忌才造成的慘劇。

而諸葛亮握有重兵,有狼顧虎視之相(意指不臣之心),常言道:‘五大不在邊’(源於《左傳》,五大,指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累世正卿。此五類身份尊貴的人,戍守邊疆容易叛亂,諸葛亮屬於此五類),我對這件事(諸葛亮常年領重兵在外)一直很憂懼。如今,諸葛亮去世了,但其宗族卻得以保全(免去君臣猜忌),而西部邊疆的戰事也可以停止了,這大事、小事都值得慶賀。

李邈給出了什麼理由?竟勸劉禪不要爲諸葛亮之死而過分哀悼 第2張

如果只看此份奏表,許多人會認定這李邈乃是宵小之徒,竟往諸葛丞相身上潑髒水,真是死有餘辜。但李邈卻並非宵小之徒,乃是蜀漢正直敢言之臣。還據《華陽國志》記載:..先主領牧(益州牧),(李邈)爲從事。正旦命行酒,得進見,讓(責備)先主曰:“振威(劉璋)以將軍宗室肺腑,委以討賊,元功未效,先寇而滅。邈以將軍之取鄙州,甚爲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將殺之,諸葛亮爲請,得免。

當初劉備奪取益州,領益州牧。李邈公然譴責劉備,這種做法太不地道了。而劉備問李邈,你認爲我不該這麼做,爲何當初不相助劉璋呢?李邈答道:並非我不敢,而是力有不足。司法者想殺死李邈,諸葛亮爲李邈求情,才免了李邈的死罪。

既然李邈並非宵小之徒。那麼,李邈給劉禪的上疏有沒有道理呢?其實,還是有很大道理在的,這並非純粹質疑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而是從君臣之間權力的矛盾來解讀的,“周公輔成王”的歷史典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有一句詩叫“周公恐懼流言言”,以周公與成王之間親叔侄的關係,都難免要受到猜忌,更何況諸葛亮與劉禪乃系兩姓之人。

李邈給出了什麼理由?竟勸劉禪不要爲諸葛亮之死而過分哀悼 第3張

諸葛亮爲相期間,主弱臣強,以諸葛亮的能力與威望,其實際權力早已凌駕於劉禪之上。劉禪難道對諸葛亮就沒有怨言,不擔心諸葛亮行廢立之事?據《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爲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爲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也就是說,諸葛亮去世之後,各地都要求爲諸葛亮立廟,而劉禪不准許。可見,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還是有很大隙縫的。

諸葛亮去世之時,其子諸葛瞻只有八歲,其養子諸葛喬也早已過世。倘若,諸葛亮的身邊也有兩位如司馬師、司馬昭那樣的兒子。那麼,諸葛亮想不成爲司馬懿都很難,劉禪又能放心得下嗎?我們都知道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歷史典故,但韓趙魏三家的先祖們,誰開始不是晉國的忠臣?誰不曾爲晉國開疆拓土作出巨大的貢獻?誰一開始就想到將來子孫要瓜分晉國的領土?而到最後,這些忠臣、良臣之後卻都成爲了不臣之臣,這由不得韓趙魏的先祖們,一切都是權力與利益鬥爭使然。

李邈所言諸葛亮之事,也是如此。諸葛亮權力太大,又握有重兵在外,倘若有成年的嗣子在身邊可堪任事。勢必會引起蜀漢君臣猜忌,而諸葛亮也有可能會重蹈霍光的家族悲劇。故而,李邈把諸葛亮去世看成是幸事。而對劉禪來說,諸葛亮既死,已經對其不構成威脅了。此時,更需要安撫諸葛亮舊部。而李邈之上疏,卻揭開了權力鬥爭的醜惡,更顯得劉禪刻薄寡恩,不利於蜀漢民心、軍心的穩定,故而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