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合縱聯軍已經打到秦國都城咸陽城附近了,爲何最終撤兵了?

合縱聯軍已經打到秦國都城咸陽城附近了,爲何最終撤兵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秦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我們知道,在戰國末期,因爲秦國的勢力崛起,因此其他六國進行了一些聯合對抗秦國的行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合縱了。幾個國家聯合起來與秦國對抗,看起來都勢在必得,想要把秦國打壓下去,可是最終的結果也是很明顯的,秦國並沒有被合縱打壓下去。而在歷史上,合縱國最後一次聯軍,都已經達到秦國都城咸陽附近了,再往前一步,可能秦國就要被滅掉了,但是最終爲什麼卻撤兵了?明明秦國對他們來說是最大的敵人爲何最終卻放過了這個敵人呢?

合縱聯軍已經打到秦國都城咸陽城附近了,爲何最終撤兵了?

1.最後一次攻秦

除了齊國未置可否,趙、魏、韓、楚、燕,五國多者四五萬,少亦二三萬,總兵力二十萬,組成戰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的大軍。

聯軍的掛名統帥雖然是春申君,但是在實際行動中,指揮聯軍作戰的還是趙國的龐煖。統兵作戰可是馬虎不得的,就連春申君也甘願聽令。

此前中原軍隊攻打關中,只有三個可行的通道,函谷關、武關、臨晉關。

函谷關,是秦國正東面的雄關,關城修在峽谷中,因爲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扼守“1崤函通道”的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所謂“車不方軌,馬不併轡”,意思是狹窄處只能容納一駕馬車通行。

函谷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說的就是函谷關。從函谷關到秦國都城咸陽,可謂一馬平川,因此東方諸侯國首選攻打函谷關。

武關,是秦國東南方向的雄關,此關的險峻與函谷關相當。

合縱聯軍已經打到秦國都城咸陽城附近了,爲何最終撤兵了? 第2張

武關地處秦國東南方向,與楚國接壤,楚國當年就是攻入武關,然後翻山越嶺到達秦國的藍田,與秦國打了一場大戰藍田之戰。

武關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路途非常遙遠,而且即便攻克此關,還要翻山越嶺幾百裏才能到達關中平原,東方其他諸侯國因此從來沒有攻打過武關。

臨晉關,位於秦國東北方向,在黃河西岸,對岸還有一個曾經是魏國的蒲阪關。

臨晉關與蒲阪關,是隔着黃河修建的兩座關卡,戰國初期秦、魏對峙之時,這兩座雄關都發揮重要作用。

東方諸侯如果要從這裏打入關中,必須先渡河,然後再攻關。這就必須要準備大量渡河物資,而且還得防止對方半渡而擊,更要做好萬一不敵之後安全渡河撤退的安排。

總之從臨晉關入關中,容易形成進退失據,甚至陷入包圍的情況

龐煖選擇秦國認爲最不可能的路線,先拿下防禦鬆懈的蒲阪關,再渡河攻克從臨晉關,隨後不作停留,快速推進,一路攻向咸陽!

關中一馬平川,聯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到咸陽附近的蕞[zuì](今陝西臨潼東北),這才碰上蒙驁的秦軍主力。

合縱聯軍已經打到秦國都城咸陽城附近了,爲何最終撤兵了? 第3張

2.蒙驁帶領的秦軍主力

驪山,夜晚的風格外寒冷,蒙驁站在山頭,遙望聯軍的營壘。

聯軍二十萬人,五國各自紮營,像五朵盛開的菊花,相互映襯。菊花之內的花瓣,正是各國營壘中的營帳,火把一片,如列星之狀,分外耀眼。

蒙驁是攻城的好手,他打過一次大型遭遇戰,輸給信陵君。這是蒙驁與東方的名將,第二次打大型遭遇戰,他格外小心。

這次蒙驁運用的戰術,是很有針對性的。因爲春申君是名義上的合縱統帥,蒙驁就兵分幾路猛攻楚軍的營壘,再伏兵在周圍伺候其他援軍。

龐煖自然不會讓秦軍輕易得逞,他從其他四國各抽調精兵一萬,分頭襲擊秦軍,意在分散秦軍兵力,等待時機。

按照龐煖的規劃,楚軍的營壘只要能堅守住,合縱軍便可在關中以戰養戰,讓秦人也嚐嚐白骨露野、滿目淒涼的感覺。關中狼煙四起、兵荒馬亂,戰爭持續越久,對秦國的損害就越大。

蒙驁三面合圍楚軍營壘,留下向東的缺口,猛攻楚軍三天。春申君一心保存實力,三天後拔寨俱起,夜馳五十餘里,再緩緩而行撤兵。

五朵金花,現在只剩下四朵,其他四國統帥都大罵春申君不夠義氣,但也於事無補,聯軍的掛名統帥撤兵,聯軍絕對不適宜再硬撐下去。

這件事情對春申君產生了嚴重的後果,他不但名譽掃地,而且回國後遭到楚考烈王和楚國上下的責罵,春申君在楚國的好日子也不久矣。

這是後話,關中的戰場上,龐煖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合縱軍能夠順利撤退嗎?

合縱聯軍已經打到秦國都城咸陽城附近了,爲何最終撤兵了? 第4張

3.合縱聯軍爲什麼要撤退

龐煖指揮四國大軍後退,各國的軍隊呈齒輪狀撤退,各支軍隊環環相扣,緊密相連,沒有露出明顯的破綻。

而追擊一方的蒙驁,在這方面的經驗沒有龐煖老辣,他見合縱軍撤退,採用的全面追擊的方式,以圖多斬首敵軍,獲得更高的爵位。

在這種情況下,蒙驁親自引領一支精兵,加入追擊的陣容。

這可正中老將軍龐煖下懷,合縱聯軍辨明蒙驁軍的方向,佯裝後退,對蒙驁軍形成“圍之數重”的大合圍。

後面的情況很簡單,蒙驁這支追擊的分隊全軍覆沒,蒙驁本人身上的箭矢如刺蝟之毛。繼胡陽之後,蒙驁也成爲秦國犧牲的又一員高級別將領。

蒙驁一死,合縱軍自然可以從容撤退,戰國最後一場合縱抗秦的大戰,就此結束。

蒙驁本是齊國人,在齊國不得志,投奔秦國呂不韋靡下。在秦國早期,蒙驁備受秦國本土將領排擠,所幸他有呂不韋撐腰,建立赫赫戰功。反過來由於蒙驁的戰功,呂不韋在朝中的地位穩如泰山。呂不韋和蒙驁,實際是一對脣亡齒寒的搭檔。

蒙驁的死,讓呂不韋失去秦國軍方的支柱,呂不韋在秦國的實力大不如前,年少的秦王嬴政逐漸掌握實權,這些事件都影響着戰國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