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長平之敗,趙國的實力與野心纔是導致戰敗的主要原因

長平之敗,趙國的實力與野心纔是導致戰敗的主要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趙國長平之敗的主要原因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紙上談兵”,幾乎成了趙括的代名詞。在我們的歷史“常識”中,正是他的眼高手低、胡亂指揮,纔將45萬趙軍引向了絕路,造就了戰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殲滅戰。

長平之敗,趙國的實力與野心纔是導致戰敗的主要原因

但如此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戰略決戰,其發展、走向真的是趙括所能掌控的嗎?或者說,此戰的結局,真的繫於統帥一人之身嗎?

答案是否定的。秦、趙雙方的差距,貫穿於從軍事到經濟,乃至國家意志等全方面。比如,很多人認爲,胡服騎射的趙軍完全具備與秦軍一較高下的實力;但實際上,在趙括代替廉頗領軍前,趙軍面對秦軍一樣是敗得一塌糊塗,而且當時對方的統帥還是比白起遜色的王齕。

而兩國的軍事對比,是差距最小的領域。

趙國之敗,實際上是源於國家實力難以匹配發展野心。

我們先按照《史記》、《資治通鑑》中的記載,理一理長平之戰是怎麼發生,以及趙括是怎麼被推上第一線的。

爲什麼會爆發長平之戰?不願坐以待斃的趙國被迫挑起

范雎入秦後,向秦昭襄王獻上了“遠交近攻”的對外戰略。到了公元前265年,在宣太后病死、魏冉被趕回封地後,大權在握的秦王,更加徹底的按照上一思路大張旗鼓對外擴張。這段期間,秦國的主要目標是位於天下中樞的韓國。

公元前264年,武安君白起進攻韓國,攻克九座城池,殺死韓軍五萬人;

第二年,白起再接再厲,奪取了韓國重鎮南陽;其後又攻打太行山道,將這一交通要道牢牢置於掌控之下;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克野王,上黨地區與韓國都城區域的通道被完全切斷,成了夾在秦、趙兩國之間的飛地。

長平之敗,趙國的實力與野心纔是導致戰敗的主要原因 第2張

結合下面的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出,秦國這幾年的戰略非常清晰:步步爲營,將上黨逼成一座孤島,其後甕中捉鱉,拿下這塊“地極高,與天爲黨”的制高點,從而完成俯視中原、威壓三晉的戰略大布局。

因此,此次秦國對上黨地區是勢在必得。

但各國都不傻,上黨郡郡守馮亭、另一邊的趙國君臣,都明白這一要地的戰略意義,一方想轉嫁危機、禍水東引,另一方則想先下手爲強、搶佔先機,“馮亭獻上黨”事件就此發生。

按理說,趙王的這一決策相當合理,畢竟即使乖乖的目送上黨被秦軍拿下,秦國也不會因此放趙國一馬,上黨只是支點,三晉纔是秦王的根本目標。

因此,對趙國而言,接收上黨有兩種結果:理想的話,可以阻止這一制高點落入秦國之手,避免本土門戶大開(畢竟上黨離邯鄲很近);若不能吃下這一地區,那也能接收可觀的人口、物資,增加本國的實力。

但趙國顯然錯估了秦、趙雙方的實力差距。

趙王臨陣換將的原因:騎虎難下、耗不起

到了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齕終於奪取了上黨。在這個過程中,秦、趙兩軍有沒有交手?根據史料記載來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稱:

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

在司馬遷看來,上黨仍屬於韓國。《資治通鑑》記載的則相對模糊:

秦左庶長王齕攻上黨,拔之。

而接下來,上黨地區的韓國百姓紛紛往東向趙國逃竄,趙國大軍於是駐紮在邊境的長平,專門接收韓國百姓:“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這句話更加正證實,雙方此前並沒有交戰。

長平之敗,趙國的實力與野心纔是導致戰敗的主要原因 第3張

辛辛苦苦打下了上黨,老百姓卻跑向趙國,到頭來只搶下一個空殼?秦國何曾吃過這種虧,王齕不顧本軍連年征戰,趁勢對廉頗率領的趙軍發起了進攻。

但接下來雙方交手的結果,顯然出乎了趙國君臣的預料:秦軍竟然兇悍如斯!

4月,雙方還處於互相試探的狀態,趙軍士兵襲擊秦軍斥候(即偵察兵),卻被對方斬殺了一名副將;

6月,秦軍攻破趙軍陣地,奪下兩個城堡,還俘虜了四個尉官;

7月,趙軍高築圍牆,堅壁不出;秦軍則強行硬攻,最終成功擊破趙軍陣地,奪下了西邊的營壘,再次俘虜了兩個尉官。

《戰國策》也稱,“秦、趙戰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時的趙國第一名將廉頗率領的趙軍,硬碰硬壓根打不過虎狼秦軍。好漢不吃眼前虧,廉頗固守營壘,採取防禦態勢與秦軍對峙,無論對方怎麼挑戰,趙軍堅決裝孫子。

趙孝成王急眼了:幾十萬青壯年被拖在前線,這樣耗下去可吃不消啊。

他首先想到的是認慫,甚至迫不及待的主動派人去咸陽示好,卻被鐵了心耗到底的秦王陰了一把:不但求和未遂,還進一步斷絕了其他諸侯國出手相助的念頭。

看來只有硬抗了,畢竟秦軍應該也沒那麼可怕,就在十年前,趙奢曾在閼與之戰中大破對方,這也給了趙孝成王底氣。

長平之敗,趙國的實力與野心纔是導致戰敗的主要原因 第4張

但讓他鬱悶的是,這段時間廉頗一直堅守營壘、拒不出戰,莫非是畏戰情緒作祟?看來只有換將了。巧的是,邯鄲城內冒出了“秦軍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的傳言,趙括由此成了趙王的首選。

趙括之敗,看似敗在年輕,實際敗於趙國的實力配不上野心

馬服君就是趙奢,在公元前270年,他在閼與一戰成名,打破了秦軍野戰難以戰勝的神話。

常言道虎父無犬子,得天獨厚的家庭環境,造就了趙括這樣一位少年軍事天才:他自小學習兵法,理論知識極爲紮實,“以天下莫能當”,甚至久經沙場、戰功赫赫的老父親趙奢也辯不過他。

但在趙奢看來,自己的兒子看似厲害,實際上卻是花拳繡腿、難堪大用,原因在於他把戰爭看得過於簡單,以爲理論知識就能應對瞬息萬變、暗藏殺機的真實戰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把打仗看得太容易,早晚會吃大虧。

結合史料記載來看,那時的趙奢應已不在人世;而根據年紀推測,後來威震秦軍的李牧此時應該還默默無名。也就是說,趙王並沒有太多選擇,他要速戰、速勝,只能換下有“畏敵”嫌疑的廉頗;換誰上?名將趙奢之後、自小精通兵法的趙括也許是合適的人選。

而根據秦國的反應來看,秦昭襄王也不希望這麼耗下去,己方雖實力佔優,但畢竟勞師遠征,人員、後勤也有壓力。

長平之敗,趙國的實力與野心纔是導致戰敗的主要原因 第5張

但秦軍不僅僅只是要求戰,而且希望一戰斃命,給這個長期以來的軍事對手以沉重打擊,這就是范雎施展反間計,將理論知識豐富、但作戰經驗不足的趙括誆上戰場的原因。

得知趙國上當後,秦昭襄王在絕對保密情況下換上白起。長平之戰,實際上是趙孝成王、趙括這兩位小年輕,對決秦昭襄王、白起這二位老江湖。

面對急於求戰的愣頭青趙括,久經戰場、指揮惡戰無數的老江湖白起,精心設下了層層圈套,將趙軍主力誘騙進包圍圈,戰國史上最慘烈的殲滅戰就此誕生。

因此,我們的結論是:長平之敗,趙軍統帥趙括自然責無旁貸;但最根本的敗因,在於趙國的實力,難以匹配硬鋼秦國的野心。秦國不僅實力碾壓趙國,其君臣的戰鬥意志也遠超趙國朝野,從一開始,秦昭襄王就抱定了把趙國打疼的念頭;而趙王的戰略則反覆不定,既想求和、又不得不硬抗,因後勤壓力冒險出擊,卻因實力不濟、糧草不繼慘敗而歸。

從這個層面來說,趙國的決策層,纔是長平之敗的第一責任人。趙國此戰必敗,趙括則將這一結果放大的更加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