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對於韓信和蕭何的遭遇,張良爲什麼冷眼旁觀?

對於韓信和蕭何的遭遇,張良爲什麼冷眼旁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張良,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對於張良這個名字想來大家都是耳熟的,劉邦能夠拿下江山,就是因爲他麾下有三個重要人物,分別是蕭何、韓信、張良。後代的人稱這三個人爲“漢初三傑”。張良因爲過人的聰明才智,所以是三傑之首。對於張良的評價,從古到今的人都是給予了非常高的描繪。有一條評價他的句子到現在還是一方經典。那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評價!張良是不可多得的謀士,不僅智謀過人,而且能夠未雨綢繆,但是在劉邦要殺死韓信的時候,卻選擇了冷眼旁觀,導致後來的一系列事件發生,連劉邦最親近的哥哥燕王盧綰都被牽涉叛亂的罪名。

在公元前196年的時候,蕭何邀請了韓信入宮商議要事,因爲他對韓信有恩,所以韓信一點都沒有遲疑就赴約前去。但是沒有想到韓信剛進入宮內,就被呂后的人抓了起來,後來進來的宮女用竹刀活活地把韓信刺死了。一代驍勇善戰的將軍就這樣死在了宮女的手上,實在是非常的恥辱淒涼。從刺殺的整個事件來看,這個絕對不是什麼臨時起意的事情,而應該是謀劃已久。從陳豨叛亂開始的時候,恐怕韓信就已經身處在危險之中了。不過按張良的智謀,他會看不出呂后的心思嗎?顯然不可能,但是爲什麼張良選擇了冷眼旁觀?

對於韓信和蕭何的遭遇,張良爲什麼冷眼旁觀?

有很多人就“韓信遇害時,張良袖手旁觀”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其中有一個點的思路還挺獨特的,這個觀點覺得是韓信自己不想活了。可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蕭何呢?蕭何一直都是爲國爲民,張良爲什麼也沒有去救他呢?我們從時間上面再次梳理一下這個事件。韓信是在公元前196年的時候離開的人世,劉邦是在公元前195走的,蕭何在公元前193離開,而張良一直活到了公元前186.也就是說,劉邦對韓信還有蕭何的遭遇都是看在眼裏的。

那麼我們就可以開始推理了。首先,張良在幫助劉邦拿下天下以後,就金盆洗手,不再過問政治的事情。一心就是投入到了山水中靜心修煉。加上張良對權勢什麼的不感興趣,所以離開得早。對於韓信和蕭何的遭遇,也許張良早就料到了並勸他們和他一樣離開但是張良的話放在當時是不具有說服力的,所以只有張良一個人離開了。劉邦去世以後,呂后第一個開刀的肯定是她們這羣開國老臣,而劉邦和他們之前雖然非常要好,但是登上皇位以後就會有猜忌,張良的智慧早就考慮到了這些,所以金盆洗手遠離是非,而韓信和蕭何恐怕是覺得這樣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所以還是留在了那裏,蕭何和韓信的才能高於劉邦,功高蓋主就引來了殺身之禍。

對於韓信和蕭何的遭遇,張良爲什麼冷眼旁觀? 第2張

其實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如果張良都察覺到了劉邦有意除掉他們的想法,想要離開,那麼劉邦怎麼就這麼輕易的放他離開了呢?說到這個,張良也是用了不少功夫。張良一直以來身體都不是很好,經常生病,在劉邦遷都長安以後,張良就整天閉門不出,有時候連飯都不吃,說是什麼鍛鍊身體休養生息。其實就是爲了明哲保身,讓劉邦看自己好像整天都是沉迷修煉,從而放鬆對他的警惕。後來張良還和劉邦提出想要退出朝堂,理由是自己推倒秦國的心願已經完成了,這輩子已經沒有其他的所求,所以想要辭官雲遊四方。聰明的張良對於兔死狗烹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透徹,所以他選擇離開朝堂,這樣才能讓劉邦消卻對他的殺心。

漢六年,封功臣。高帝曰:“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從這個歷史書籍裏面的記載就更加彰顯了張良的機智,那麼多的封地他都不要,只要和劉邦那時候相遇的地方,來表明自己把和劉邦的這段感情看得很重,讓劉邦從心裏有所感動。其實也不能怪張良不救韓信和蕭何,因爲那時候的張良他都有被殺的危險啊,在劉邦剷除其他的諸侯的時候,張良是極少的說話,選擇了明哲保身非常高明。

對於韓信和蕭何的遭遇,張良爲什麼冷眼旁觀? 第3張

在劉邦登上皇位以後,張良幾乎就不給劉邦出謀劃策了。他深深的明白開國功臣和皇帝在打天下的時候那是親如兄弟,但是等到天下已經在手中的時候了,就又害怕這些兄弟要瓜分他的天下。這些昔日的兄弟就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爲了穩定自己的政權還有江山的所有權,開國功臣很容易就成爲第一個祭刀的人。爲漢朝創立奉獻了很大功勞的張良,後來選擇袖手旁觀,是時勢所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