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滿清發生過哪些大屠殺?滿清的屠殺造成了哪些後果?

滿清發生過哪些大屠殺?滿清的屠殺造成了哪些後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滿清大屠殺,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歷史上每個朝代的更迭,尤其是外族入侵,當權者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往往通過屠城殺戮的方式來威懾全國。滿清入關前後不斷屠殺漢人,前後持續了近百年,史稱“滿清大屠殺”。

滿清入關前,漢人多於滿人,努爾哈赤覺得不利於控制,便開始對遼東漢人進行屠殺,最早可以追溯到天啓四年,以下列舉文獻若干:

滿清發生過哪些大屠殺?滿清的屠殺造成了哪些後果?

天命九年正月,努爾哈赤下九次汗諭,清查所謂“無谷之人”(每人有谷不及五金斗的漢人),並諭令八旗官兵“應將無谷之人視爲仇敵”,“捕之送來”,最後於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殺了從各處查出送來之無谷之尼堪(滿語之謂漢人)”。

天命十年十月初三,努爾哈赤又指責漢民“窩藏奸細,接受札付,叛逃不絕”,命令八旗貝勒和總兵官以下備禦以上官將,帶領士卒對村莊的漢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

光海君十三年五月,也記載了遼東漢人的悲慘遭遇: “時奴賊既得遼陽,遼東八站軍民不樂從胡者,多至江邊…… 其後,賊大至,義民不肯剃頭者,皆投鴨水(鴨綠江)以死。”《李朝實錄》

從天命九年至清軍入關前,一場曠日持久的大屠殺,使得遼東的漢人被屠戮殆盡,除入籍爲奴的,約三百萬人被屠殺。

“濟南之屠”—崇禎十二年,清睿親王多爾袞借道蒙古,率軍南下,五個月時間,約一百萬人被屠殺,僅濟南一城就積屍十七萬。(濟南保衛戰:山東巡按宋學朱和歷城知縣韓承宣率領千餘名守軍和民衆拼死抵抗十餘萬清軍,終因寡不敵衆,孤立無援,在堅守了十個晝夜後,城破被殺。)

滿清入關後,在文化上採取的是民族壓迫政策,強迫廣大漢人以及一些其他民族剃髮易服,遭到了強烈的抵抗,清廷則採取屠城政策來強行推行“剃髮易服”政策,以致發生多次屠殺抗清軍民事件。

滿清發生過哪些大屠殺?滿清的屠殺造成了哪些後果? 第2張

“揚州十日”—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清豫親王多鐸,率清軍佔領揚州後,縱兵屠掠,十日封刀,史載:“諸婦女長索繫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初四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里。”揚州百姓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逾八十萬人慘遭屠殺。

文字獄盛行的清朝,所有有關揚州屠城的記載隨着清軍入主中原之後被刻意掩蓋,導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對此屠殺事件一無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留日愛國學生才從東京和大阪的圖書館裏,把列爲《四庫》禁燬書、在國內湮沒無聞長達兩百五十年之久卻因流入日本而倖存的《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紀略》等書從海外帶回中國,“希望使忘卻的舊恨復活,助革命成功”,揚州十日才廣爲世人所知。

滿清發生過哪些大屠殺?滿清的屠殺造成了哪些後果? 第3張

“嘉定三屠”—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嘉定百姓因反剃髮,奮起抗清,分別於閏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六日三次慘遭屠城。清軍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內民衆無一投降者,死者約二十萬人。

“江陰八十一日”—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清朝頒佈剃髮令後,江陰百姓在閻應元等人的帶領下反清起義。清廷先後調動二十四萬大軍攻城,江陰百姓浴血奮戰,守城八十一天,擊斃清廷三王十八將,清軍損兵七萬五千餘人。城破後遭到清軍血腥屠殺,繁華街市盡爲廢墟,死者十七萬餘人,全城僅五十三人倖免。

“嘉興之屠”—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六日,爲反抗清軍暴行,嘉興民衆揭竿而起,翰林學士屠象美、兵科給事中李毓新主其事。二十六日城陷,除大批年輕婦女被清軍擄掠和一些僧人倖免外,約五十萬人遇難。

“贛州之屠”—順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從南昌南下,擊破沿路明軍。十月初四,攻佔贛州,江西總督萬元吉、武英殿大學士楊廷麟等與六千守城將士殉國,清軍屠城。約二十萬人被屠殺。

“南昌之屠”—順治五年、永曆二年(1648年),徵南大將軍譚泰率兵鎮壓金聲桓、王得仁起義。七月十日,兵圍南昌,次年正月十八日城破,金聲桓、王得仁和守城將士殉國,清軍將城中百姓屠戮一空。大約有二十萬人被屠殺。

滿清發生過哪些大屠殺?滿清的屠殺造成了哪些後果? 第4張

“大同之屠”—順治五年、永曆二年(1648年),大同總兵姜瓖反正歸明,義軍迅速佔領晉西北、晉南廣大地區,直接威脅滿清朝廷。清廷抽調華北絕大部分可以調派的軍隊進剿,攝政王多爾袞親自督戰圍城長達九個多月,次年八月二十九日大同城破,全城官吏兵民十餘萬被屠殺,只剩五名重案犯。新任大同知府,上書順治,稱沒了苦主,便可釋放這五人了。這份奏摺,至今保存在第一歷史檔案館。

“汾州之屠”—順治六年、永曆三年(1649年),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 博洛、“和碩親王” 滿達海等在汾州、朔州、渾源、太谷縣、泌州、澤州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巡撫姜建勳、監軍道何守忠等殉國。九月至十一月間,約四十萬人被屠殺。與“大同之屠”共稱爲滿清初年“山西七屠”。

“廣州之屠”—又稱庚寅之劫、殺人十八甫、填屍體六脈渠。順治七年、永曆四年(1650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清軍在圍城近十個月後,經過慘烈的戰鬥,終於攻破廣州城,隨後對據城死守的廣州軍民進行了長達十二天的大屠殺。無論老幼,盡皆屠戮,遇難者達七十萬餘。清史載:斬“兵民七十萬餘”,又“追剿餘衆至海濱,溺死者無算”,事後,廣州城內幾乎沒有活口。

“潮州之屠”—順治十年、永曆七年(1653年)九月,潮州總兵郝尚久反正歸明,響應李定國大軍。清“靖南將軍”哈哈木率軍包圍潮州一月有餘之後,攻陷府城,郝尚久自殺殉國。後清軍屠城,斬殺無數,約有十萬人被殺。

“四川大屠殺”—從順治三年至康熙二十年,這三十多年間,清軍在四川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屠殺,全境約五百四十萬人被殺。

清軍首次屠蜀:順治三年(1646年),肅親王豪格領兵入四川,鎮壓張獻忠的大西軍及南明各地方武裝。多爾袞、孝莊採取徹底屠殺的辦法作爲報復,公開宣稱: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清軍在與南明軍的長期相持拉鋸中也常常使用類似的屠城手段,致“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

清軍二次屠蜀: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爲鎮壓夔東十三家農民軍,對四川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殺戮。二十萬清軍在擊敗起義軍後,派出大批兵丁“四山搜剿”,“掃穴無遺類”。事後清四川總督李國英上疏:“數萬巨寇,……無一漏網”。

清軍三次屠蜀:康熙十二年至二十年,清朝平定三藩之亂。數年間四川“農苦於徭役,商苦於暴稅,兵苦於戰陣”,已是“民不堪命”的局面。清軍入川糧食難以爲繼,康熙卻下了一道“就地打糧”的上諭:“惟蜀路運糧,最爲重要,宜於所復城池,村落,遍訪賊積米穀,悉行察收。”清軍“敗兵奔駐雅州,名山兩地,民間谷豆蕎麥盡掠,雞鴨牛羊盡殺,瓦屋茅舍盡毀。人民無依,悉赴川西謀生。”

滿清發生過哪些大屠殺?滿清的屠殺造成了哪些後果? 第5張

康熙二十四年,清朝官方統計四川人口降到只“一萬八千零九十丁”,這一歷史最低值就是直接的反映。以致後來爲了恢復四川經濟,清廷開始了長達一百餘年的“湖廣填四川”。

清初的屠城事件,使中國人口由明末的五千多萬下降到順治年間的一千多萬(均官方統計)。但當時需繳納人頭稅,所以民間隱匿了大量人口。考慮諸多因素,許多專家認爲明末中國人口應在一億以上,甚至最多時接近兩億。保守估計,死亡數量應該在四千萬至八千萬。

滿清的屠殺使中國人口銳減了十之八九,這是非常駭人的數字,使得中國多地“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也使中國進一步加深了封建制度的束縛;亦使中國的社會經濟和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嚴重摧殘了明朝中後期已經方興未艾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的經濟直到乾隆年間才基本恢復到明朝萬曆時期的水平。

魯迅評價說:“清軍入關屠盡明朝漢人的骨氣廉恥。”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盡,留下的是大抵順服的“奴才”。清朝的大屠殺死亡人數之多是中國曆次改朝換代之最。其實東方落後於西方,正是始於明朝的滅亡。

歷史上對滿清大屠殺的評價大多偏向對其殘忍性的貶斥,滿清民族對漢族軍民的屠殺是由民族性格帶來的,對武力的崇尚以及對漢民族的歧視。在古代文化中,漢民族的文化是先進而又璀璨的,在滿清的慘痛屠殺後,漢族不但沒有妥協而且激起了更爲頑強的抵抗,這也使後來清廷在屢遭失敗後被迫做出政策上調整的原因。但是被屠殺的人口始終是一個鮮紅的數字,在歷史的記憶是中揮之不去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