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狄仁傑爲什麼能受到武則天的賞識?二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狄仁傑爲什麼能受到武則天的賞識?二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狄仁傑,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孔夫子的《論語·顏淵》一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其實可以說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了。帝王也好,臣子也罷,在其位司其政。臣子中既有忠臣,便有佞臣,其中能臣幹吏不僅深受百姓擁護,也會深得帝王的寵信。

01

唐朝的狄仁傑便是這樣的一個能臣幹吏。儀鳳年間(公元676年11月~公元679年6月),狄仁傑任職大理寺丞時,就因其判案如神,無一冤案,很快便得到賞識,升任至侍御史。到了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外放任寧州刺史期間,狄仁傑又因明辨是非斷案公正,深受百姓愛戴,經由御史郭翰向朝廷推薦,升任冬官侍郎。

《莊子·說劍》一篇裏有云:“諸侯之劒,以知勇士爲鋒,以清廉士爲鍔。”一路以來,狄仁傑爲官清廉,爲民請命,奉公不阿,這樣一位一心爲國的能臣幹吏,自然不僅百姓喜歡,也深得武則天的信重,於是委以重任。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狄仁傑任職豫州刺史,恰巧遇上了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造反一事。時任宰相的張光輔奉命率軍前來平定叛亂,卻縱容部下行勒索之事。狄仁傑不僅對其勒索不予理會,還斥責張光輔的罪過不比越王李貞小。如此一來,狄仁傑便遭到了張光輔的記恨,因張光輔的誣陷彈劾,狄仁傑被貶爲復州刺史。

狄仁傑爲什麼能受到武則天的賞識?二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不再滿足於垂簾聽政,登上則天門樓大赦天下,正式稱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狄仁傑就被武則天任命爲宰相,可見武則天對其的信重。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正月,狄仁傑任宰相僅四個月,便遭到酷吏來俊臣誣告其謀反,於是被奪去其職位入獄。由於當時的唐律規定,承認謀反的人是可以免於死罪的。狄仁傑爲了減少刑法好在將來能得到平反的機會,當場認了謀反的罪責。

來俊臣見狄仁傑已經認罪,便不再對其嚴加看管,狄仁傑藉機將伸冤的帛書塞進棉衣裏,送到了兒子狄光遠的手中,於是狄光遠持帛書入宮向武則天訴說冤屈。來俊臣面對武則天的責問,狡辯稱從未對狄仁傑等人用刑,是狄仁傑深感有負聖恩自己認罪的,如果不是他們真的參與謀反,爲什麼要承認罪名,於是武則天命通事舍人周綝前往獄中查看狄仁傑等人的情況是否與來俊臣所言一致。

狄仁傑爲什麼能受到武則天的賞識?二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第2張

然而周綝向來懼怕來俊臣,看都未看狄仁傑一眼,便按照來俊臣的指示,回宮向武則天覆命。爲了坐實狄仁傑謀反的罪名,來俊臣不惜僞造了一份《謝死表》呈於武則天。萬幸的是,出於對狄仁傑的信任,武則天決定親自審理狄仁傑謀反一案。狄仁傑向武則天表明如不是承認謀反,自己早已死於酷刑之下了,也從未寫過《謝死表》。雖是誣陷,但狄仁傑畢竟是認罪了,雖可免於死刑,但仍失去了宰相之位,被貶至地方,任彭澤縣令。

02

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此時距狄仁傑被貶已經過四年了。這年,面對契丹孫萬榮發動叛亂致使冀州淪陷的局面,武則天當即決定重新啓用狄仁傑,任命其爲魏州刺史,孫萬榮一見狄仁傑再次被啓用,嚇得立刻退兵。隨後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爲表彰狄仁傑的忠誠,武則天賜狄仁傑紫袍,並於其上題字。

後來,狄仁傑再次得以任職宰相。當時正值朝廷徵發百姓充軍邊疆,一時間民間怨聲載道。面對此種情況,狄仁傑當即上奏勸諫,其言雖未被採納,但仍獲代理納言之職。其後直言進諫,勸諫武則天立李顯爲太子,延續了唐朝的社稷。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武則天開始耽於享樂,寵幸面首,大修宮殿、佛寺。對此狄仁傑直言上書,武則天卻並沒責罰與他,仍在朝政上委以重任。

狄仁傑爲什麼能受到武則天的賞識?二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第3張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狄仁傑奉命隨駕。雖然當時隨駕同行的官員甚多,卻唯有狄仁傑得到了武則天賞賜的宅子,可見武則天對其的恩寵勝於旁人許多。是年九月,已71歲高齡的狄仁傑於家中逝世,武則天竟爲其廢朝三日以表哀思。追贈其爲文昌右相,定諡號文惠。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武則天對其頗多賞識,可謂有伯樂之恩。他的每一次重用似乎都有武則天的影子。加之武則天晚年的荒唐行徑,許多人便猜測狄仁傑與武后是否有不可告人的關係。但狄仁傑的一件遺物,便可力證其清白。其子狄光嗣在狄仁傑的遺物中找到了一份武后的手書,揭露了關於二人有何特殊關係的謎底,給出了答案,其上寫道:“朝堂之上,與卿推心”。可見狄仁傑對於武則天,實是腹心之臣。

結語

《詩經·大雅·抑》有這樣一句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武則天對狄仁傑是有知遇之恩的,並一直對其信任有加,委以重任。狄仁傑亦是盡心輔助武則天建立起盛世大業。狄仁傑這一生官海沉浮,舉賢不避親仇,清正廉潔,爲國家立下汗馬功勞,也可謂是不負皇恩。二人君聖臣賢,爲後人稱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