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人穿衣沒有自由,那他們的內衣服飾有何變化?

古人穿衣沒有自由,那他們的內衣服飾有何變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穿衣沒有自由,那他們的內衣服飾有何變化?,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前幾年,有個腦筋急轉彎風靡大江南北。它是這麼說的:“每個人早晨起來第一件事會幹什麼?”

有不少同學會回答穿衣,這個我們看似標準的答案,卻是錯誤的。標準答案是:“每個人早晨起來第一件事是睜開眼睛,只有睜開眼睛,纔會進行下一步的動作。”

雖然這只是大家茶餘飯後說的小笑話,算不得真。但是通過這個笑話就能看出,穿衣對於人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古人穿衣沒有自由,那他們的內衣服飾有何變化?

在古代,尤其是那些達官貴人,他們前往不同場合都要身穿與之對應的服裝。這些服裝比較繁雜,光是上衣便有好幾層之分,穿起來不僅行動不便,而且極爲臃腫。

炎炎夏日,現代人可以穿着短褲、短袖,還可以將頭髮剪短,儘可能躲避酷暑的炙烤。古人則秉持繁文縟節,絕不可能身穿類似於如今的短衣、短袖,女性朋友更莫論會穿短褲、短裙、低胸裝,露大腿、胳膊等部位。

既然古人穿衣沒有自由,每日都要穿戴複雜的服飾衣冠,那他們會不會有內褲這樣的內衣服飾?

說得更通俗點,中國古人會有穿內褲的習慣嗎?

衆所周知,人類是從茹毛飲血的野人,慢慢發展成爲部落性聚集社會。在原始社會中,古人沒有任何穿衣概念,每日都是“真空裝”。

所謂真空裝,就是人們用獸皮或者簡單的布料、樹枝,遮擋住自己的重要隱私部位即可。

夏商周時期,古人開始有了穿衣的概念。《帝王世紀》中有這麼一段話:“黃帝始去皮服,爲上衣以象天,爲下裳以象地。”

這段話暗合成語“上衣下裳”,意思就是西周與春秋時期,古人將上衣和下裳連在一起,成爲當時穿着潮流。上衣下裳,一般而言就是最典型的漢服。

古代上衣比較寬大,分爲三層。下裳,類似於如今闊腿褲。上衣會蓋住大部分下裳,就是所謂的“遮羞布”,這就導致古人腰部以下基本處於“真空”狀態

由於要害部位沒有遮蔽,動作太大就會很容易就會失了禮節。

古人穿衣沒有自由,那他們的內衣服飾有何變化? 第2張

因此西周時期,上流貴族便形成了以跪坐坐姿爲基礎的禮儀制度。跪坐(又稱跽坐)就是將雙腿膝蓋併攏,雙手平壓於腰部偏上,蓋住上衣下襬,避免自己因動作過大,不慎走光,失了禮儀。

跪坐是有歷史緣由的,一種說法是,中原的文明形成以後,用於遮羞的褲子是開襠的。無論是坐着,還是箕踞,都容易走光。因此,這也是一種十分無禮的行爲。

戰國末年,燕國刺客荊軻趕赴咸陽,企圖刺殺秦始皇嬴政。圖窮見匕首後,荊軻爲激怒秦始皇而“箕踞以罵”。

《史記》有載:“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箕踞”是一個很不禮貌的詞語,大家可以想成是,荊軻故意將自己的隱私部位朝向秦始皇,嘴裏還罵罵咧咧。

迴歸到這個詞語本身,“箕踞以罵”就是把自己隱私部位外露,從而失了禮節。

也就是說,秦王嬴政作爲一國之君,被荊軻“露底”羞辱。想想那個辣眼睛的場面,讓秦王怎能不動怒?

西漢時期,古人又發明出了一種叫做“絝”的服裝。絝,類似於如今長筒襪,這個長筒襪沒有鬆緊。穿着時,將絝從腳套入,絝上方有兩個繩結,繫於腰間便能作爲固定。

絝就是一種沒有褲襠和褲腰,如同兩個長筒襪或者褲管,直接套在小腿以及膝蓋以下的衣服,也可以看成是古人的內衣。

(《說文·系部》載:“絝,脛衣也。”清朝段玉裁爲其註解:“今所謂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

不過只有富家子弟才能穿得起質地柔軟的“絝”,所以說“紈絝子弟”這一詞,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流行的。

也就是說,秦漢時期並沒有所謂的內褲(主要西漢),就連褲子都是開襠的。因此上衣很長,又沒有椅子,只能盤腿跪坐。

古人穿衣沒有自由,那他們的內衣服飾有何變化? 第3張

到了東漢時期,老祖宗們又發明出了一種叫做“犢鼻褌”的服裝。“犢鼻褌”的樣式和如今的三角內褲非常相似,上寬下窄,兩頭有孔,類似一個牛鼻子似的,也算是如今內褲的雛形。

而“犢鼻褌”的穿着方法,就是用一塊乾淨的布將襠部給兜住。從雙腿大胯部分纏繞一圈,綁在腰間,與如今日本的相撲選手穿着的服裝非常相似。

但是這些基本都是底層人士穿的,比如農夫、僕役或者士兵(行軍打仗),因爲穿着“犢鼻褌”幹活方便。上流貴族根本不屑穿這個,因爲他們又不用幹活。

所以,對於當時而言,內褲就成了窮人的標誌。

或許有不少同學會質疑: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趙雍不是推行了“胡服騎射”嗎?

所謂“胡服騎射”,就是中原漢人模仿遊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習慣,將此前寬大下裳,改爲短衣襟,小打扮。只有穿上褲子,才能利於士兵騎馬作戰。

可大家有所不知,即使是趙武靈王推行了“胡服騎射”,也只有士兵還有下級勞動者會穿着包住襠部的褲子。

上流貴族,包括尋常普通人家,都拒絕這樣的服飾,主要還是因爲封建糟粕思想的作祟。古人覺得,穿着這種“有襠褲”,便是與北方蠻夷分爲一類,視爲不雅。

如此說來,雖然戰國時期,古人已經開始穿有襠的褲子,但這種有襠的褲子絕不等同於“犢鼻褌”。因爲它僅用於軍事,其他人依舊還是上衣下裳,穿着“清爽”的脛衣。

發展到唐宋時期,南北文化逐漸包容融合,加上生產需要,統治者將“上衣下裳”與“犢鼻褌”合二爲一,形成了主流服飾。

尤其是南宋的和襠褲,兩側有開衩,寬大,穿起來的效果很像直筒裙,但需要在裏面再穿褲子。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古人,褲子和裙子多有疊穿。

古人穿衣沒有自由,那他們的內衣服飾有何變化? 第4張

後來到了明清時期,古人開始在“上衣下裳”裏又加入了一種“小衣”,“小衣”就是古人的內衣和內褲了。而“褲”字也開始普遍得到運用,成爲各種褲子的泛指。

一直到民國時期,西褲進入中國,褲子纔再次發生革命性的變化。1935年,美國人根據長褲與貞操帶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條現代三角內褲

也就是說,現代內褲的發明,距今還不到100年。

所以綜合來說,先秦兩漢時期,古人並沒有任何穿內褲的習慣,基本都是上衣下裳。

直到明清時期,女性開始穿着肚兜,男人用“犢鼻褌”裹住自己的要害部位,這也就是古人內褲的歷史發展。

關於古人究竟穿不穿內褲?最終我們得出的答案是:“先秦兩漢時期,古人不穿內褲,下面基本都是處於“真空”狀態。直到後來,纔有了內褲的雛形,但根據各個時期的不同,稱謂有所不一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