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元璋詔令天下立社學,用於招收多少歲的民間兒童入學?

朱元璋詔令天下立社學,用於招收多少歲的民間兒童入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詔令天下立社學,府、州、縣每五十50家要設社學一所,用於招收八到十五歲的民間兒童入學。兒童入學後先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後學習經、史、歷、算等知識,同時必須兼讀《御製大誥》、明朝律令,另外還要講習社會之禮。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設科取士,定期會試,三年一科。參加科舉者必須是各級學校的生員。府(州)、縣生員,即所謂秀才,先赴省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及格者稱舉人。隔年,舉人赴京參加會試,及格者再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廷試(或稱殿試),中選者爲進士,分一、二、三甲。

考試的辦法是,以四書、五經的文句命題,解釋要以朱熹的注爲依據,文章的格式規定爲八股文。進士不僅在發榜後即可任官,而且有做顯官的希望,於是,監生的仕途逐漸被進士科排擠,致使國子監逐漸衰落。

朱元璋詔令天下立社學,用於招收多少歲的民間兒童入學?

明代學校分三類:中央國子學、府(州)縣學和市鎮鄉村民間社學。1382年(洪武十五年),國子學改名國子監,設有祭酒、司業、博士、助教、學正等學官。府(州)縣學除各有訓導外,府學教員有教授,州有學正,縣有教諭。

國子監的學生稱監生,分官生和民生兩種。官生指功臣子弟、少數民族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學生。民生由各地推舉。監生最多時近萬人,學習課程有《大誥》、《大明律》、四書、五經和《說苑》。

元、明、清時期官府設立的學校,現多指社會學習。早期,創立於元二十三年。元制50家爲一社,每社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爲教師,施引教化,農閒時令子弟入學,讀《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並以教勸農桑爲主要任務。

明承元制,各府、州、縣皆立社學,以教化爲主要任務,教育15歲以下之幼童;教育內容更包括御製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歷算之類。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縣置社學,每鄉置社學一所,社師擇“文義通曉,行宜謹厚”者充補。凡近鄉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學文者,皆可入學肄(yi)業,入學者得免差役。

社學是當時農村啓蒙教育的一種形式,明清兩代,社學成爲鄉村公衆辦學的形式,帶有義學性質,多設於當地文廟。社學一直是爲封建統治服務的地方文教機構,但在鴉片戰爭爆發後,廣東人民亦曾利用它作爲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組織。

多層次辦學、多形式興教是江西古代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諸多層次、諸種形式的辦學中,不能不提到社學。社學是官立的用於啓蒙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始創於元代,至清末而終結。

朱元璋詔令天下立社學,用於招收多少歲的民間兒童入學? 第2張

古代社學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朝廷頒令:凡各縣所屬村莊以五十家爲一社,設社長一人,“教勸農桑爲務”,並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爲教師,農閒時令子弟入學。江西於此時開始創辦社學。

元朝滅亡,社學也一時停辦。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下令各地立社學,延請師儒以教民間子弟。正統元年(1476年)朝廷令提學官及府縣官對社學進行扶持和監督,社學中品學兼優者,可免試補爲秀才。弘治十七年(1504)再次明令各府州縣建立社學,並規定民間幼童年齡在15歲以下者,應送社學讀書。

江西的社學在明代有較大發展,並在全國具有獨特地位。

這主要得益於李夢陽、王陽明兩人。

明正德(1506-1521)年間,李夢陽爲江西提學副使,改革過去社學的弊端,大力發展社學。他首先在南昌、新建二縣辦起16所社學,典型示範,先遠後近,逐步推廣到全省。他要求管理學校的官吏,按照規定精選社學教師,免除他們的徭役,尊重和敬禮他們,不准他們擅自向學生徵收課金、雞米、酒食,以免使人民感到入學是種苦役而設法逃避。

對社學教師好的提升,不好的開除,有獎有罰,有利於辦好社學。爲了使人們重視社學,還規定今後不是社學出來的學生,不能進縣州府學。在李夢陽的推動督導下,江西社學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

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王陽明在平定江西南部暴動後,認爲“民風不善,由於教化不明”。於是頒令,要求南贛所屬各縣“父老子弟,互相戒勉,興立社學,延師教子,歌詩習禮。”並頒行《社學教條》,使江西社學又得到一次大的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