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的交通信息不發達,那官員被冒名頂替後該怎麼辦?

古代的交通信息不發達,那官員被冒名頂替後該怎麼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有的人有了官職之後,是要走馬上任的,但是大家也知道的這個時候如果距離自己做官的地方比較的遙遠的話,那麼當時的交通信息都不發達,如果這個時候有人提前跑到這個人要去當官的地方冒名頂替怎麼辦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影視劇中有不少官員被人冒名頂替的情節,《洗冤錄》中的方俊取代相貌一致的宋翊成爲桃園鎮的知縣;《西遊記》中強盜劉洪殺死陳光蕊將其官位取而代之;到了後來《讓子彈飛》裏土匪張牧之冒名頂替縣長上任的情節。但是,事實上,這些情節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

古代的交通信息不發達,那官員被冒名頂替後該怎麼辦?

首先是身份確認,不止是現代,古代也有身份證。比如最早的身份證應是戰國時期商鞅發明的照身貼,這是一塊經過打磨的竹板,上面刻着持有者的頭像和身份信息,而且法律規定出門過關、住店必須攜帶,可憐的商鞅最後被秦惠王追殺時,就死在沒帶照身貼上,可謂最高境界的自坑。

唐朝建立時,李淵廢除了隋朝的輸籍制,只採用魚符、龜符等確定身份。多以木頭或金屬精製,上面刻制持有人姓名,任職,官品等信息;到了宋朝,改佩“魚袋”,也是身份證明之用;直至後來明清時期,都有不同的“身份證”。

尤其是官員的身份證明,一般魚符都有左右兩面,一面又持有者持有,一面留底朝廷,如果兩面對的上,說明身份是真的,“符合”一詞就因此而來。而且爲了防止有人冒名頂替,這些身份證上大多刻有“借與被借者同罪”,一般人不敢冒險。

古代的交通信息不發達,那官員被冒名頂替後該怎麼辦? 第2張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在古代,有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即便到了文化率叫高的宋朝,文盲率還是80%以上。其他的像秦朝這種,100人有一人識字已經很不錯了。所以我們看古裝劇時,每每朝廷貼個告示都有一堆人圍着,其中一個大聲的念,不是那個人無聊,是其他人都不識字,所以古代也因此誕生寫字先生、念信先生這種職業。

那麼一個人,但凡認得字的人,一來他不會淪落爲強盜,因爲即便出去擺個攤也能餬口;二來念過書的人大抵有幾分骨氣,他不會走上殺人冒名頂替做官的路子。而不識字的人,冒名頂替也沒用,因爲能當官必定有所文化,你連名字都認不得,官帽還沒戴熱就被發現了,那可是死罪,沒有文盲會自掘墳墓。

古代的交通信息不發達,那官員被冒名頂替後該怎麼辦? 第3張

窮在鬧事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在古代,一個人做了官,不僅光宗耀祖,雞犬升天,連帶平常不來往的十大姑八大舅的小姨子的侄女都能與你攀個親。君不見范進不過中了個舉人,平日裏挖苦刻薄自己的丈人都低眉順眼了,嘲諷迴避的親鄰都笑臉相迎了。

如果某人做了官,不說其他人,親屬總要去他的官衙參觀參觀順便吃點土特產吧。如此假冒者將無從藏身。即便這個人沒有家人,他也要隔幾年回一次京城述職,到時假冒者遇上人家以前的同窗或者老友,估計可以就地正法了。

所以,冒名頂替做官這種事,風險實在太大,沒有人會如此冒險。如果有那個能力冒名頂替而不被發現的,估計自己也能考取功名了,豈會多此一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