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蘇軾的人生足跡是怎樣的?他的一生去過哪些地方?

蘇軾的人生足跡是怎樣的?他的一生去過哪些地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蘇軾,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在如今交通運輸能力發達的年代,有着汽車、火車、飛機、輪船,能讓一個人的一生去很多地方。然而對於古代人來說,想要外出就只能靠雙腳活着馬車了。宋朝文人蘇軾一生中去過很多位置,對於他去過的位置來說,有的只是蜻蜓點水,有的卻是刻骨銘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蘇軾的一生去過哪些位置吧。

蘇軾的人生足跡是怎樣的?他的一生去過哪些地方?

982年前的今天,蘇軾來到了這個世界。在中國,這可能是一個毫無爭議的全民男神。他身上有着“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放,又有着“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有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浪漫,又有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他愛吃愛玩愛懟人,會寫會畫會撩妹,如林語堂所說,比起中國的其他詩人,蘇軾更具有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從今天起,我們將用一週時間,帶你走進蘇軾的豐富人生。

有網友做過一組圖,將古人的一生足跡標註到了現代地圖上。於是大家看到,蘇軾的人生足跡大約是這樣的——

眉州 ——無可替代的故土

四川眉州,是蘇軾的故鄉。眉州城內西南,有一座三蘇祠,這座祠堂便是蘇家的故居。

蘇軾的成長成才,受家庭影響很大。

昨天介紹過,父親蘇洵本身就是個勵志人物——“二十七,始讀書”,沒有進士學歷,卻終成一代大家。他對蘇軾蘇轍的教育十分嚴苛。兩個兒子在他的帶領下,從小遍讀經史百家。爲了強化記憶,蘇軾還被要求手抄《漢書》。蘇軾晚年曾夢到兒時父親監督自己讀《春秋》時的情景,由於沒完成任務,嚇得坐臥不安——

夜夢嬉戲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 計功當畢春秋餘,今乃沮及桓莊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 ——蘇軾·《夜夢》

而這些嚴苛的訓練,無疑爲他們日後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母親程氏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禮、深明大義。她曾給蘇軾讀《範滂傳》,範滂一生剛正不阿,最終死於東漢黨錮之禍。範滂與母親訣別時,母親說:“你如今能和李膺、杜密齊名,死亦何恨?”蘇軾聽後對範滂十分仰慕,問母親,“如果我做範滂,您同意嗎?”母親的回答特別酷——“你能當範滂,我就不能當範母嗎?”

後來蘇軾和蘇轍的人生經歷和選擇也證明,“捨生取義”在蘇家並非一句空言。

博學的父親、慈愛的母親、友愛的弟弟,蘇軾在眉州的二十一年生涯想必是無比幸福的。21歲離開家鄉後,蘇軾一共回去過兩次,一次是因爲母親程夫人去世,一次是歸葬父親與妻子。從此之後,蘇軾一路坎坷,再未回到過故鄉。眉山對於他而言,成了反反覆覆在詩詞中遙望、但始終不能夠真正再次抵達的念想。

蘇軾的人生足跡是怎樣的?他的一生去過哪些地方? 第2張

開封 ——夢開始的地方

開封是蘇軾的成名地。公元1057年,二十一歲的蘇軾和弟弟跟着父親到宋都開封參加科考。這一年,是北宋科舉史上最有名的一年,這屆考生中除了蘇軾外,還有曾鞏、程顥等一衆大咖,而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據說歐陽修在讀到蘇軾的卷子時,眼前一亮,自信地以爲,能寫出這種絕世佳作的,只有自己的學生曾鞏。於是爲了避嫌,特意只判了第二名。結果開了封才知道,這並不是學生曾鞏的卷子!

這個烏龍,讓蘇軾錯失了一個“天下第一”的名分。但是在歐陽修的強勢稱讚下,蘇軾還是聲名大噪,每有新作,立刻傳遍京師。不過就在他準備大展身手之時,傳來了母親病故的噩耗,父子三人在悲痛中返鄉守喪。

三年之後,當蘇軾再次來到開封時,一場規格更高的選拔考試——制科考試即將舉行。在宋朝,進士科考試三年一屆,每屆錄取人數衆多;而制科考試是不定期的,由皇帝親自出題和監考,兩宋三百年間,總共才錄取了41人,可想其難度。而“考霸”蘇軾再一次驚豔全場,以最高分入“第三等”,爲“百年第一”。

二十五歲的蘇軾在萬衆矚目中步入仕途。經過了三年地方上的歷練,蘇軾被正式調到中央。當時的皇帝宋英宗對才華橫溢的蘇軾早已心嚮往之,準備直接將他召入翰林院,任知制誥,但是被宰相韓琦攔住。韓琦說“以蘇軾的才能,早晚會被重用。現在的關鍵是鍛鍊和培養他,讓天下人都仰慕信服他,這樣未來重用他時,就不會有什麼異議。可如果現在馬上重用他,反倒未必服衆,還會有害於他。不如給蘇軾一個接近皇上的館閣職務,並且請召他來參加考試。”英宗說:“以蘇軾的水平也不用考試了吧。”韓琦不同意。

後來蘇軾順利通過考試,得到了直史館的職位。當他聽說了韓琦的良苦用心,感慨道:“韓公是在用道德修養來愛護人才。”

開封 ——也是夢開始的地方

對於開封,蘇軾的感情恐怕是極爲複雜的。因爲這裏不僅見證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也見證了他人生的起起落落。

在蘇軾四十年的仕途生涯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這裏度過。

他初登廟堂,便趕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皆因反對新法而與宰相王安石結怨,或隱或貶或主動離開朝堂。公元1071年,王安石又打算變更科舉、興立學校,皇帝下詔兩制、三館討論。蘇軾上書萬言,洋洋灑灑,論證新法之弊,卻因此受到排擠打壓,無奈之下申請外任。儘管神宗皇帝愛惜蘇軾的才學,但爲了實現自己的改革主張也只能忍痛割愛,把蘇軾貶到了杭州做通判。

此後十多年,蘇軾都一直輾轉在各地做官,平均每兩三年就調任一次。直到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高太后垂簾聽政,蘇軾才重新被啓用。短短八個月內,他被連續提拔三次,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一次高太后問他知不知道火速提拔他的原因。蘇軾猜了半天都沒猜到。高太后告訴他:“這都是先帝的意思。先帝每次誦讀你的文章,一定感嘆地說‘奇才,奇才!’只可惜沒來得及重用你……” 蘇軾頓時失聲痛哭,此後更不敢辜負先帝的信任。當舊黨主張盡廢新法時,蘇軾一次次站出來說,新法有好有壞,切不可矯枉過正。可是這樣的他卻無法被朝堂所容納,公元1089年,他無奈請求外調。此後數年,他又被召回幾次,但總是沒呆幾個月就被排擠出朝堂。

公元1093年,哲宗親政,新黨再度執政。經歷了仕途上的起起伏伏,蘇軾明白他將要面對的一切,於是主動要求外放。這次離開,他甚至都沒來得及向皇帝告辭。臨走之前,他還是給皇帝上書一封,其中飽含他對朝堂的憂慮之情。他很清楚他即將迎來自己人生的至暗時刻,但再艱難都無法阻擋他的赤子之心。

果然這一走,他再未回來。

蘇軾的人生足跡是怎樣的?他的一生去過哪些地方? 第3張

杭州 ——一個讓他魂牽夢縈的地方

杭州,可能是蘇軾最喜歡的地方之一。因爲他一生中兩次到杭州爲官,第一次是因反對變法遭受排擠而被貶至此,第二次是政治失意主動要求調任這裏。

第一次來時,蘇軾的政治作爲並不多,最大的貢獻就是爲杭州留下了一句響徹千年的旅遊廣告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從此讓西湖多了幾分溫婉和夢幻。而18年後,當蘇軾逃離朝堂鬥爭,再次來到這裏時,他展現出了了驚人的工作熱情和能力。

此時的杭州正在遭遇旱災和瘟疫,西湖水幾近乾涸。蘇軾一到杭州,首先上書朝廷,免除了杭州地區的賦稅。並請求朝廷賑災撥款,以解杭州的燃眉之急。朝廷很快就答應了蘇軾的請求,旱災的影響降到了最低。接着蘇軾組織人手在街頭免費熬藥、派發,把杭州的大夫和粗通醫術的和尚、道士都組織起來進行巡診,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治理完旱情之後,蘇軾開始着手清理西湖的雜草和淤泥,並將淤泥堆積起來修建了一座長堤,蘇軾命人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這便是著名的蘇堤。同時,爲了防止水草生長過快,再次侵佔水域,蘇軾派人在一大片區域種上了菱角,以此來搶奪水草的生長空間。而爲了劃定菱角種植的區域,同時便於觀測淤泥的淤積程度,蘇軾派人在湖中修建了三座石塔,這便有了著名的景觀三潭印月。

此外,蘇軾還重修了一段運河與西湖相連,這樣一來既保證了運河的水位,也保證了城內的水位,解決了漕運的隱患。

蘇軾在杭州任上做了許多利民的大事,深受杭州人民的愛戴。爲了感激蘇軾,許多家庭爲他掛了畫像,並建立了生祠。而杭州也是蘇軾坎坷的仕途生涯中難得的愜意之地。

湖州 ——蘇軾的落難之地

公元1079年,42歲的蘇軾調任湖州知州。

按照宋朝慣例,調任工作需上表謝恩,於是蘇軾上奏了一篇《湖州謝上表》。這樣的文章原本只是例行公事,但是行文當中的“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卻給自己惹下了禍端。

這份奏章被別有用心的政敵們所利用。他們斷章取義,強加解讀,說蘇軾在表達對朝廷的不滿,對皇帝的不敬。隨後又扒出蘇軾的詩集舊文,找到幾首疑似諷刺朝政的詩,於是,一羣人開始不斷上疏彈劾,神宗決定調查一番。

雖然已經早一步知道消息,但是當官差趕到湖州的時候,還是給了蘇軾莫大的打擊。這個天之驕子第一次像犯人一樣被押解上路。公元1079年八月,蘇軾被押解到京城,投入御史臺獄。雖然審問的時間很長,但幸運的是,蘇軾在獄中遇到了一個好心腸的獄卒,對他十分恭敬,每天晚上還會爲他準備好熱水洗澡。

對蘇軾的審問從八月二十號開始,一直持續了三個月。這期間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神宗暗中派了一個宦官到監獄裏觀察蘇軾,回來後報告說蘇軾睡得很沉,很安靜。神宗於是對侍臣說:“我知道蘇軾這是問心無愧。”最終免除了蘇軾的死刑,將他以團練副使的身份貶到了黃州。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在湖州,蘇軾只呆了三個月。這三個月恐怕是暴風雨來臨前最後的寧靜。他遊山玩水,祈雨禱晴,留下了七十多篇詩文。在他被官兵押送走的那天,湖州百姓自發來送行,站在道路兩旁泣不成聲。

蘇軾的人生足跡是怎樣的?他的一生去過哪些地方? 第4張

黃州 ——涅槃重生之地

因“烏臺詩案”被貶後,蘇軾拖家帶口來到了黃州。

彼時的蘇軾十分落魄。因爲是以犯官身份來履職,所以他連最基本的待遇都享受不到,物質生活陷入窘境。爲了避免自己“剁手”,他每月把四千五百錢,分三十份掛房樑,每天不敢超過一百五十錢。他在詩裏這樣描述當時的生活——“從來破釜躍江魚,只有清詩嘲飯顆”;“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不僅如此,很多親朋好友也都不再跟他聯絡,生怕被他牽連(“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

處在人生低谷的蘇軾,一邊吟唱着“寂寞沙洲冷”,一邊開始反省人生。他在《勝相院經藏記》中說:“悅可耳目,如人善博,日勝日負,自雲是巧,不知是業。”人生就像賭博,有輸也有贏,當初只知道討巧,不知道還要付出代價。中秋填詞,開頭就是“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品嚐山中野菜,他舉箸慨嘆,“人間有味是清歡”。

他在城東開墾一塊廢棄土坡,命名其爲“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他還在園中修築起一座五間房的農舍,因成於大雪之中,故繪雪於四壁,名爲“東坡雪堂”。

他變得越來越坦然,越來越豁達。就像楊絳先生說的那樣:“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和朋友出行,路遇大雨,他不慌不躲,回家寫下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和朋友去遊赤壁,泛舟江上,想起赤壁之戰場景,於是揮毫寫下著名的《赤壁賦》,還有那篇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從某種程度上講,黃州,是蘇軾的涅槃重生之地。正是在這裏,他從追逐功名的官員“蘇軾”蛻變成了追尋內在的詞人“東坡”。

蘇軾的人生足跡是怎樣的?他的一生去過哪些地方? 第5張

惠州 ——準備養老之地

惠州,位於今天的廣東省,是蘇軾曾經打算養老的地方。

蘇軾來到惠州那一年,已經五十九歲。從黃州到惠州,中間蘇軾又經歷了很多波折。哲宗上位後,他一度重回朝堂,並坐上高位。奈何不願參與黨爭的他卻始終難逃黨爭漩渦。在幾進幾齣後,公元1094年,他被貶到了遠離中原政治權利圈的惠州。

貶到這裏,基本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終結。不過蘇軾的心態好極了,他似乎很快就愛上了這裏。他在詩詞裏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他甚至做好了在這個“心安之處”養老送終的準備——他拿出平生積蓄,用了一年時間,在惠州白鶴峯頂搭建了他的住所白鶴居。白鶴居依山傍水,白牆黛瓦,向西可遠眺惠州西湖,向東可遙見寺院僧樓。屋後空地上,他還移栽了各種嶺南果樹。房屋建好後,他便把暫居宜興的家人遷來了惠州。

蘇軾的人生足跡是怎樣的?他的一生去過哪些地方? 第6張

喬遷之喜,加上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讓蘇軾喜不自勝,揮筆寫下一首絕句:

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牀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可是,當這首絕句輾轉傳到京城後,卻讓宰相章惇很是不悅。“嚯,原來你蘇東坡在嶺南過得這麼舒服!?”於是他馬上頒發了新的貶謫令,將蘇軾再貶瓊州別駕,昌化軍(今海南儋州中和鎮)安置。

於是,剛在惠州安好窩的蘇軾,又不得不離開了。不過被貶惠州的兩年多裏,他留下了很多生活的痕跡。白鶴峯東坡故居是現在惟一可明確考證的蘇東坡親自籌建的住所,而他的愛妾——王朝雲的墓,也是歷時千年仍保存完好的重要遺蹟。因此,千百年來,許多蘇軾的粉絲,都會專程來惠州追尋蘇軾的足跡。

儋州 ——人生最後一站海南儋州,是蘇軾被貶生涯的最後一站。

歷史上的海南島,在很長時期內都是一個荒島,地處邊陲,孤懸海外,閉塞落後,相去京城幾千裏,“鳥飛猶用半年程”,可謂“天崖海角”,因此中原人稱之爲“蠻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而儋州,位於海南島西北部,當時毒蛇猛獸遍地,還有瘴癘和瘧疾時時威脅着人們的生命。據說宰相章惇之所以選擇儋州,是因爲蘇軾字子瞻,而瞻與儋形似。如此荒誕的理由,實在令人憤恨!

蘇軾的人生足跡是怎樣的?他的一生去過哪些地方? 第7張

公元1097年,已經62歲的蘇軾,翻山跨海來到了這座荒島。臨行前,他把身後之事,託付給了長子,只帶了小兒子蘇過一人前往儋州。

剛來時,昌化軍使張中對他十分敬重,安排他“住官房,吃官糧”。後來有朝廷官員視察,將蘇軾逐出了官舍。從此蘇軾便開始過上“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悽苦生活。

不過,蘇軾還是不改隨遇而安的樂觀本色,甚至寫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詩句。

他的到來,爲海南帶來了極大的改變。他在這裏辦學堂,收徒弟,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師從蘇軾。史書記載,海南歷史上第一個中舉者姜唐佐和第一個進士符確,都是蘇軾的弟子。有宋一代,海南共出了十二位進士,蘇軾功不可沒。不僅如此,蘇軾還把許多中原文明成果都帶到了海南,儋州至今還流傳着東坡井、東坡田、東坡橋、東坡帽,甚至東坡話的淵源故事。

蘇軾在海南謫居三年後,哲宗駕崩,徽宗即位,朝廷按例大赦天下,蘇軾得以北歸。據說他離開那天,當地百姓和學生簇擁着他一直到即將遠行的船邊。蘇軾揮淚而去,寫下“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作別這片讓他又苦又樂的土地。

1101年,蘇軾於北歸途中不幸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蘇軾這一生輾轉流離,所到地方都可以用政績斐然來評價。他在密州抓盜賊,在徐州治洪水,在定州管軍紀……可是在回首自己的人生地圖時,蘇軾作出了“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回答。

這是自嘲,也是實話。時代沒有給他指點江山的機會,並一次又一次把他逼至絕境,而他迎來的卻是一次次涅槃重生,一次次播撒希望。有人說,“蘇軾流放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真的毫不誇張。

蘇軾的人生地圖,見證了他的仕途起落,也見證了他的生活悲喜,讓人心疼,又讓人崇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