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恪爲什麼沒能成爲太子?他爲什麼年僅39歲就早逝?

李恪爲什麼沒能成爲太子?他爲什麼年僅39歲就早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李恪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說到李恪那是當時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兒子,話說當時李世民非常喜歡李恪,對李恪也是疼愛要加,不過,這位受寵的兒子也沒有活多久便死去了,死因也一直是人們議論的焦點,小編也是在往常查詢了一番,原來當時的李恪是被冤死的,當時的李恪性格溫和,喜歡騎馬,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據說當時李世民對李恪的好遭到了某些人的嫉妒,於是將李恪殺害,具體的我們也一起來看看吧!

李恪爲什麼沒能成爲太子?他爲什麼年僅39歲就早逝?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如意公主。李恪賢能無比,李世民曾多次想要立李恪爲太子,可是最終還是立了李治爲太子。賢能無比的李恪,年僅39歲就死了,那麼,李恪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有什麼資料簡介?李恪究竟是怎麼死的?

李恪簡介

李恪,男,字爲德,也叫做李德。李恪出生於公元619年,死於公元653年3月6日,享年39歲,年輕早逝。

李恪的父系家族:

曾祖父:西魏開國功勳、八大柱國之一的唐國公李虎

曾祖母: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大司馬衛國公三朝國丈獨孤信之女

祖父: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父親:唐太宗皇帝李世民

李恪的母系家族:

外曾祖母: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大司馬衛國公三朝國丈獨孤信之女

外曾祖父: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

外祖父:隋煬帝楊廣

母親:隋煬帝的女兒楊妃如意公主

李恪爲什麼沒能成爲太子?他爲什麼年僅39歲就早逝? 第2張

另外,李恪的親生弟弟是蜀王李愔。同時,李恪還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李仁(李千里)、李瑋、李琨、李璄。

由此可見,李恪與其胞弟李愔是融楊隋、李唐和獨孤氏三豪門之血脈,身兼兩個大一統皇朝的帝族。

李恪的妻子:楊氏、蕭氏

楊氏是隋直閣將軍岷蔚撫豪道五州刺史邢國公楊(士)貴孫女,右衛副率慈汾二州刺史靜公楊譽的女兒,哥哥是常州刺史工部侍郎鴻臚卿金紫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太子少師贈儀同三司上柱國鄭國懿公楊崇敬,侄子是太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使楊志誠。王妃疑貞觀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陸。

蕭氏,根據李恪後人家譜顯示可能爲第二任吳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還有李璄,家譜中不知爲何卻無吳王妃楊氏任何記載,有待研究。

李恪是怎麼死的?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遺愛謀反案牽連,被冤致死。因此,李恪的四個兒子,李仁、李瑋、李琨、李璄並流嶺表;

李恪一生經歷:

《舊唐書》對李恪經歷介紹比較簡略。好像他只是唐太宗李世民諸子中一個平庸的兒子。《新唐書》介紹較詳。

李恪善於騎馬射箭,有文韜武略。他的母親是隋煬帝女兒,地位、聲望一直都比較高,深爲中外諸國所矚目。李世民自廢李承乾後,一開始以晉王李治爲太子。後來又覺得李恪像自己,想立李恪爲太子。這時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三個親生的兒子中。李承乾、李泰因爲爭太子位而被貶到邊遠之地,李治又被貶的話,那麼舅家長孫氏即將失勢。因此,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極力反對立李恪爲太子。李世民誠懇的對長孫無忌說:“你是因爲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嗎?這孩子英勇果斷像我,即使保護舅舅的家族,也是可能的。”長孫無忌道:“晉王李治仁義忠厚,是個守祖業、文靜的主公。而舉棋不定就會壞大事,何況是王儲的位置呢?”李世民於是停止了換太子的想法。於是李世民將李恪封爲藩王,讓他回到自己的屬地去。之後對左右說:“我難道不想經常見到李恪嗎?但願他早有定位。讓他屏護中央,我百歲之後,各庶出的子弟就沒有危險了。”看來李世民是想要子孫吸取自己這輩人的教訓,不讓歷史重演。

但長孫無忌非常討厭李恪。唐高宗李治繼位後,永徽年間,借房遺愛謀反一事,因而牽連到李恪,將他殺死,以絕天下前隋朝遺老遺少們的幻想。臨刑前,李恪悲憤呼喊:“如果社稷有靈的話,長孫無忌將要滅族!”李恪死後,其子孫被流放嶺南一帶。到顯慶五年,朝廷爲李恪平反,追封爲鬱林王。

爲何說吳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待遇最差的兒子?

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爲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後還是被魏徵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后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爲太子後,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爲“家國事殊”,更是爲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爲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爲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纔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李恪爲什麼沒能成爲太子?他爲什麼年僅39歲就早逝? 第3張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麼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爲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爲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至於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嚴厲告誡,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纔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是怎麼回事?

最後,便是爲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爲太子這件事了,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麼會要立他爲太子?那麼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爲什麼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爲太子。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後過了大半年的時間,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15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作爲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於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爲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爲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