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大小金川土司叛亂?這場暴動爲何花費了7000萬兩的銀子才被鎮壓下去?

什麼是大小金川土司叛亂?這場暴動爲何花費了7000萬兩的銀子才被鎮壓下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乾隆時期的大小金川土司叛亂,爲什麼花費清王朝7000萬兩的銀子才被鎮壓下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乾隆時期,國庫一年的收入大概是7000萬到8000萬兩,不包括支出。而爲了平定大小金川叛亂,乾隆皇帝的投入遠超7000萬兩。這也就意味着舉國一年的財政,才能夠平定這麼一次叛亂。

縱觀乾隆的另外八次征戰,就算是平定準噶爾,投入也不到7000萬。而大小金川的面積小,人口也不到十萬,卻讓清朝動用了60萬的大軍,花銷7000萬,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清朝大小金川叛亂的起因

大小金川是嘉絨藏區通往漢族地區的要道之一,地理位置極其特殊,可以遠扼西藏、青海、甘肅等藏族地區,近控川邊地區。簡而言之,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什麼是大小金川土司叛亂?這場暴動爲何花費了7000萬兩的銀子才被鎮壓下去?

因爲大小金川的地理位置特殊,歷朝歷代都少有皇帝能夠征服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一般都是當地的首領,選擇歸附,朝廷再對地方施行恩威並施的手段。大小金川是在康熙五年進行歸附的;在雍正時期,清政府在大金川設金川安撫司,並且採取了聯姻的方式安撫大小金川的土司。

但是因爲大小金川採用的土司治理方式,土司儼然成了土皇帝;再加上該地區的各個土司喜歡爭奪地盤,導致該地區長期處於混亂之中。大小金川土司儼然成爲了清政府頭疼的問題,最終在清政府“改土歸流”的政策下,大小金川開始叛亂。

在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挑起與小金川的戰爭,清政府只能派人前去“勸架”。但是這次的調和效果很不明顯,大金川與清政府產生了矛盾,乾隆先後派慶復以及紀山前去,兩人不願發動戰爭,只是帶着兵馬過去恐嚇了一番,就走了。

但是表面上的恐嚇對莎羅奔壓根沒有用處,反倒讓他們越發的囂張,甚至直接開始對清朝用兵。在挑釁之下,乾隆皇帝立刻派張廣泗前去鎮壓。第一次金川戰役就在公元1457年打響。

張廣泗在前期的進程中十分的順利,乾隆對平定金川也十分的有信心。但是清軍一進入別人的地盤就不行了,大金川的土地上有碉卡數處,易守難攻,清軍一進入就被他們從高處擊敗,實在是不利於作戰。

乾隆又將傅爾丹派去,但是同樣毫無進展。傅爾丹只是簡單做一些維護工與善後工作,對戰局沒有絲毫的幫助。

什麼是大小金川土司叛亂?這場暴動爲何花費了7000萬兩的銀子才被鎮壓下去? 第2張

隨後傅恆奔赴戰場,嶽鍾琪進行輔助。因爲有張廣泗之前圍困大金川一年作爲基礎,再加上大金川只是地理位置優越,但是資源比較少;這場最終以傅恆獲得勝利,莎羅奔自縛請降告終。

但是這一次的勝利只是短暫的,九年後(乾隆二十四年),大小金川的矛盾再次爆發,這一次是大金川聯合小金川一起反抗清朝。

小金川的地理位置相比較於大金川更加的易守難攻,再加上要攻打大金川只能走小金川進,清朝的進軍難度更加的大。儘管清朝兵分三路,但是溫福一路因爲在木果木的失敗,導致清朝其他兩路的壓力更大。

在木果木這一站中,文武官員損失百名,士兵損失四千人,再加上糧草、軍火等損失,這一次的木果木失敗損失摺合約三十多萬銀兩。

此後,乾隆繼續加大對大小金川的用兵,歷時兩年,陣亡近三萬將士,共花三千餘萬兩,纔將大小金川打下來。

看完整個故事的北背景之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清軍打不下大小金川以及耗資巨大的原因

清軍打不下金川的三大原因:一,清軍對於金川的不熟悉,在不擅長的地方作戰本就困難,再加上清軍一直深入金川腹地作戰,更是爲清軍增加了難度。二,金川的藏民對於環境的熟悉,這是與清軍清軍不熟悉地方相對的,再加上碉卡等地理的輔助,清軍作戰就更難了。三,就是清軍將領之間的矛盾,到了乾隆時期,清朝的政治矛盾更加的尖銳,而乾隆又擅長玩平衡術,百官之間的利益關係其實維持在一個微妙的平衡上,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什麼是大小金川土司叛亂?這場暴動爲何花費了7000萬兩的銀子才被鎮壓下去? 第3張

其實整場戰爭花費的軍費只有725萬兩,但是總花費高達七千萬的原因,其實主要花在三個地方:第一點就是清朝在征戰的過程中爲了鼓舞士氣曾經多次犒賞將士,當年傅恆出戰時,清政府就曾經撥款400萬用來獎賞將士。第二點,就是對戰死將士家人的安撫,因爲清朝的徵兵制度是“世襲制”,軍中也多旗人官兵,因爲清朝對旗人的厚待,他們的家眷得到的撫卹金也比較優厚。第三點就是,失敗一次的損耗成本 ;打仗需要調動大量的糧草,再加上大炮之類的武器輔助;但是一次戰敗就意味着這些成本將一次性消耗;多打幾次敗仗錢財的浪費也就來了。

哪怕是最後一次對金川的用兵,清軍也僅僅只挺進金川兩百里,擊敗三萬的金川軍隊,可謂是得不償失。這一次的戰爭消耗如此大,也爲清朝後期的財政虧空埋下了巨大的伏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