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從人爲因素和客觀需求的角度分析北宋爲什麼定都開封

從人爲因素和客觀需求的角度分析北宋爲什麼定都開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北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開封雖然是“八朝古都”,但多爲霸業政權,只有北宋這一個大一統王朝在此立都,這說明開封對於大一統王朝來說並非首選。相比較開封而言,北方的西安、洛陽、北京更受青睞,事實上宋太祖趙匡胤當年也有遷都洛陽、西安之意,只不過受諸多因素影響而作罷。這些因素當中有人爲的干擾,也有客觀的需求,在那個時期,開封無疑是最佳的定都對象。

從人爲因素和客觀需求的角度分析北宋爲什麼定都開封

人爲因素的影響

“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續資治通鑑長編》

當年宋太祖曾表達過遷都之意,其遷都的原則是挑選地理位置利於防禦的,這樣便可憑地理之險,裁撤一些不必要的軍隊。這與宋太祖強幹弱枝的軍事佈局其實是吻合的,都城如果能據山河之險,則會比中央禁軍更可靠。而這個想法被趙光義一句話噎死了,他對張匡胤說了句“在德不在險”,此話的意思就是治理國家是以徳爲主,以徳服人還需要什麼山河之險呢?這話趙匡胤怎麼接?執意遷都就是不願做一位以德服人的君主,這個坑他可不敢跳!只好在私下無人時,趙匡胤纔對趙光義說“晉王之言故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從人爲因素和客觀需求的角度分析北宋爲什麼定都開封 第2張

“京邑凋弊,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李符

反對宋太祖遷都的人除了趙光義,還有起居郎李符,他大概提出了遷都洛陽的八大難題。大概意思就是洛陽自唐末的長期戰亂已經凋零,重建爲都的成本太高,基礎設施建設、人口遷移、土地劃分等工作相當繁雜;軍事上雖然易守難攻,但四塞皆需要重建防禦體系,北宋立國不久,這樣的巨大費用是無力承擔的。

當時趙匡胤並未聽取李符的建議,然後又蹦噠出來個李懷忠,此人爲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他對趙匡胤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李懷忠的這席話其實點明瞭開封的主要優勢,即漕運便利,從而能夠養活首都規模龐大的人口(包括軍隊)。

我國古代運河開鑿疏通的主線就是南北、東西互通,政治中心的東移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運河能接通到哪裏。從西安到洛陽,關中地區無法滿足日益龐大的人口規模時,洛陽的地位便陡然提升,隋唐時期若非關隴政治因素,遷都洛陽必然會成形,而非只是一個東都。隋唐大運河的開鑿,其核心目的也是將南方糧食、財富運往洛陽。

然而運河開鑿、維護的成本相當高,隋朝開鑿通濟渠便是爲了供養洛陽,此渠分爲三段:西段自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東循陽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黃河;中段自洛口到板渚,是利用黃河的自然河流;東段起自板渚,引黃河水走汴渠故道,注入淮水,從而聯通黃淮。隋朝又在洛陽建設了五大糧倉,用於儲存南方運輸而來的糧食,這個“南糧北運”的大工程是隋唐時期洛陽得以維持繁華的保障。

從人爲因素和客觀需求的角度分析北宋爲什麼定都開封 第3張

但這條路線因連接水系沙土較多,每年疏通河道之成本非常昂貴,而開封所在位置是通濟渠東段,其中的汴渠連接黃淮兩大水系,既能滿足南糧北運的需求,同時也省去了中、西段運河的維護費用。所以趙光義說“京師屯兵百萬,全籍卞渠漕運東南之物贍養之。若遷都洛,恐水運艱難”。因爲在北宋建立之前,後漢、後周也是立都開封,幾乎放棄了通濟渠中西段的維護保養,北宋倘若遷都,則需再次疏通河道,當年隋煬帝修通濟渠時可是動用了數十萬民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宋初顯然不具備這種國力。

再說個題外話,元朝末期大運河堵塞,元朝統治者也是考慮到疏通河道成本太高,故而選擇了放棄內河航運,改由江南沿海碼頭向元大都運送糧食。所以朱元璋等南方割據勢力控制了海岸線後,元朝的氣數就盡了,朱元璋能夠完成由南向北的統一,很大程度上源於此因。

這裏是客觀事實,我之所以按人爲因素來講,主要考慮到勸諫之人的動機,至於漕運的客觀原因,後邊再講。無論是李符還是李懷忠的勸諫,趙匡胤都沒怎麼在意,但趙光義勸諫之後就不再提遷都的事兒了,畢竟張匡胤也不願做一個無德之君。那麼趙光義的動機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有個兒子叫趙德芳,這個人在“斧聲燭影”事件中扮演了一個矛盾角色,他也是此事爭議最大的誘發因素。很多學者提出張匡胤有意傳位給趙德芳,那麼趙德芳與遷都有何關係呢?殊不知,趙德芳的岳父焦繼勳當時任河南府尹,治洛陽,而斧聲燭影的另一位主人公趙光義則時任開封府尹。有人說開封府尹在北宋就是儲君掛職鍛鍊的職位,其實在北宋開國之初,這個潛規則是不存在的,閒散宗室一樣可以出任開封府尹。

從人爲因素和客觀需求的角度分析北宋爲什麼定都開封 第4張

但既然歷史上發生了“斧聲燭影”的事件,就說明趙光義是覬覦皇位的,趙德芳不管有沒有被立爲儲君的意向,至少遷都洛陽都對趙光義不利,因爲趙光義的勢力、人脈集中於開封。如果遷都洛陽,那麼趙德芳的老丈人必然是其爭奪皇位的有力後盾。所以遷都一事明面上有很多客觀因素,但政治鬥爭的影子隨處可見,遷與不遷都是人爲因素主導的。提出“八難”的那位起居郎李符,最後也當上了權知開封府,這絕非是巧合吧?

客觀因素

當趙光義說出“在徳不在險”以後,趙匡胤也給出了很直接的迴應:“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之所以會這樣說,趙匡胤是想通過據險來縮減軍隊規模,而留都開封,無險可守,則無法縮減軍隊規模,那麼就需要源源不斷的財力流入京師,以供養規模龐大的禁軍。所以“在徳”二字就是空話,這只不過是趙光義向哥哥的政治發難,其實開封與洛陽的都城選址,最客觀的就是落在禁軍與漕運兩個關鍵點。

從人爲因素和客觀需求的角度分析北宋爲什麼定都開封 第5張

唐亡於藩鎮是不爭的事實,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就是爲了杜絕藩鎮,然後以中央禁軍達到”強幹弱枝“的功效。這種嘗試在五代已然形成,後梁軍事雖然仍然依靠藩鎮力量,但“侍衛親軍”的概念已經形成。後唐滅後梁時,莊宗擴充的“牙軍”已經初具禁軍之形,但這種牙軍在戰後被遣返回原藩,還非真正意義上的中央軍。後唐明宗以此種模式興起並奪取皇位後,便着手禁軍制度的改革,從而形成了真正的“親衛軍”,並將其置於中央序列,是由國家供養的職業軍隊,北宋禁軍便是延續了這種模式。

既然是職業軍人,那就需要財政供養,換今天的話叫體制內鐵飯碗。後梁軍事力量主要依靠範鎮,京師軍隊規模較小,所以後樑開平元年時,長安因戰亂損毀,朱全忠遷都洛陽並未遇到供養軍隊的壓力。此時雖也有過定都開封還是洛陽的爭執,但“從近古之制”依舊是最主流的意見。何爲古制?即“立四廟於西京”,也就是祭天,祭地的那套東西,重立皇帝“郊祀”之四廟,必於洛陽之南,這便是傳統古制。所以當時朱全忠的軍事基地在開封,定都卻選在了洛陽,這是有歷史情節的,也是禁軍模式未成形的結果。

從人爲因素和客觀需求的角度分析北宋爲什麼定都開封 第6張

樑末朱友珪篡位後,其異母弟朱友貞被授東京留守、開封府尹,這個不安分的弟弟於乾化三年(913年)率領開封的禁軍發動兵變,誅殺了朱友珪,隨後於開封定都稱帝。當時關於這個定都也受到百官阻撓,朱友貞則以“賊平之日,即謁洛陽陵廟”爲推脫,這既說明了洛陽在選都的歷史情節,也說明了開封供養軍隊的戰略地位不可替代。

後來後唐莊宗開始組建類似禁軍的組織,置於洛陽周圍,可由於洛陽周圍糧食貧乏,導致了供養不足,禁軍叛亂,莊宗也命喪叛亂。所以後來的後唐明宗只能把軍隊養在開封,行政中樞留於洛陽。後晉、後漢都是參照這個模式,但在皇帝行幸開封成爲常例時,開封的都城化建設也逐步展開,直到後周太祖正式將都城定於開封。

這個歷史發展就說明了洛陽在當時除了歷史情節和險關要隘外,就再無可取之處!後唐以後的禁軍規模動輒“衛士不下十萬”,這十萬人不事生產,享受“財政全供”,每年吃掉百萬石糧食,其裙帶家屬、隨軍等,亦由中央朝廷安置補貼。不管管家承擔的起否,首先要求一條暢通無阻的運輸補給線通達屯兵處,這就對漕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前文說了隋唐修大運河以惠澤洛陽,而到了北宋建國時大運河是何等景象呢?據載,“汴水自唐末潰決,自埇橋東南,悉爲污澤”,且當時江南屬於割據政權,想通過漕運達到南糧北運幾乎不可能。

在這一點上,趙光義看在了前頭,他在力主定都開封時,一方面爲太祖“強幹弱枝”的思想而擴充禁軍,一方面大力修浚汴渠相關水道,待北宋滅掉南唐以後,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產糧區,這才使汴渠暢通無阻的將南方糧食運抵北方,惠澤了開封。在此之前,開封的屯軍規模並沒有北宋大,此地主要通過五丈河從山東調糧,歲入百萬石而已。而汴渠疏通之後,歲入六百萬石,這纔是北宋禁軍賴以拱衛京師的基礎。而汴渠疏通之人力物力已經損耗巨大,再將古之通濟渠全線修通,只爲遷都,這種買賣誰看來都不划算!

從人爲因素和客觀需求的角度分析北宋爲什麼定都開封 第7張

趙光義爲開封做出的規劃與貢獻,完全戰勝了洛陽的歷史“權威”,也徹底改變了五代以來洛陽行政、開封屯軍的奇葩格局。加之宋太祖得國不正的後怕,志在剷除藩鎮之害,故而也就認同了趙光義的規劃,將行政、軍事集權統歸一城,實現“強幹”的最大化。太祖口頭表示遷都意在裁撤冗兵,其實早就默認了開封的戰略地位,只不過他收復燕雲未成。這一計劃倘若達成,開封也就不會遭到後世詬病了,燕雲若得,開封完全可以在北方屏障的保護下安然無恙,遼、金也就沒那麼容易南下入侵了。無論如何,北宋禁廂分治的軍事佈局對漕運要求極高,開封在當時遠比洛陽更具優勢,關中西安則早已落魄,根本不在選擇梯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