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代的中元節有哪些習俗?與現在的節日相比有什麼不同?

唐代的中元節有哪些習俗?與現在的節日相比有什麼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元節,又稱亡人節、七月半。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唐朝中元節的活動內容大致如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代的中元節有哪些習俗?與現在的節日相比有什麼不同?

拜祭先祖亡靈

唐代各種宗教盛行,世俗人與佛道信徒都以七月十五爲節日。道教認爲,七月十五是地官清虛大帝赦罪日。寺院常於七月十五日起孟蘭盆法會,以百物供奉三寶。僧俗大衆常在節日集會於寺廟,既是祭祀,又是娛樂。

具體內容爲白天到祖祠、祖堂擺酒食、齋果祭祀祖先。在七月十五日這天,家中的長輩會帶領子孫到牌位前叩拜,祈求先祖保佑家人平安,並保佑後代興旺,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午時祭祖達到高潮。

設食燃燭薦享無主冤魂

一般“七月半”時期家家戶戶都有“燒衣”、“燒香”薦享冤魂的習俗。在城市裏面,一般在家門口的牆腳下設一個盆,在裏面燒冥幣,以及燃燭插香施各路冤鬼、遊魂,還有在裏面燒衣服,因此每到此時期,家中大人一般不讓小孩出去,以免遇見不乾淨的東西,尤其在傍晚時分,各家“燒衣”時,如遇此種事情,一般人都心生畏懼。

超度新死亡靈

據傳說,七月半陰間放假,鬼王開鬼門,人、鬼間路被打通,舊鬼可以回家接受祭享,新鬼則可乘此機會魂歸地府。一般來說,家境比較殷實的人家,通過“問仙”看新的亡靈現在缺什麼,然後在家擺道場,會爲新的亡靈大大超度一番。

“齋田頭”、“祀田神”

此習俗只傳承於少數地區,它是將古老的嘗新酬神的習俗,與中元節俗揉合在一起,產生出的一種次生型節俗。一般在農忙過後,長輩會用晚稻米(或是一年的新米)做好飯,在月光下襬上桌椅,把新鮮的橘子、蘋果擺上桌,有嘗新的含義。

唐代的中元節有哪些習俗?與現在的節日相比有什麼不同? 第2張

盂蘭盆齋

中國從梁武帝時開始,僧寺一年一度的孟蘭盆香火便不絕於世,規模與影響遠勝於中元齋。據《唐六典》記載:“中尚署七月十五日進盂蘭盆。”可見當時中元節進盂蘭盆已成爲宮中定例。((孟蘭盆經》載:目蓮之母亡,列人輪迴六道中的“餓鬼道”中,目蓮即以鉢盛飯,往晌其母。

食未人口,化做火炭,遂不得食。目蓮大叫,馳返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所奈何,當須十萬衆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爲期待父母厄難中者,俱百味五果,一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後世有的佛教信徒附會目蓮救母故事,在中元節還要“施餓鬼”,一般是向外扔饅頭和灑酒,請地獄中的餓鬼吃頓飽飯。

放江燈

放江燈一俗源於盂蘭盆齋和佛教的有關說法。放江燈也可以說是盂蘭盆齋的水陸道場,按照佛教說法,亡魂在輪迴途中要經歷無邊的苦海與冥河,因此在用盂蘭盆齋的方式超度、解脫亡魂的同時,還須點燈照亮冥河,以指引亡魂平安渡過。據史料記載,唐代已有放江燈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