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檜的兩個心腹:董德元和湯思退結局爲何截然不同?

秦檜的兩個心腹:董德元和湯思退結局爲何截然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秦檜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1155年,這個時間很好記,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

這一年,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奸臣,後人最爲痛恨的大奸臣,秦檜大人病入膏肓,迎來了他人生的末路。

是啊,這個世界上,無論生前多麼權勢熏天、權傾朝野、享受榮華富貴,但終歸有去世的那一天,在面對死亡這件事上,真的是做到了人人平等。

秦檜眼看自己不行了,馬上把他最重要的兩個心腹找來,安排後事。秦檜把持朝政將近二十年,在朝廷根深蒂固,門生故吏很多,形成龐大的派系體系。

雖然他走了,但他依然想把自己的思想留在人世間,讓他的後人或者繼承者們來繼續踐行他的思想。 人不就是如此嗎?

所以,他把他最重要的兩個心腹董德元和湯思退找來了。這兩個在當時都已經身居高位了,都是宰相級的人物。

秦檜的兩個心腹:董德元和湯思退結局爲何截然不同?

董德元這個人有點意思,他是江西永豐縣人。他在永豐縣很出名,因爲他是永豐縣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郎。不過他的這個狀元來的有點坎坷。

董德元從小就很聰明,是一個學霸,很早在鄉試中奪魁。於是他自信滿滿,想一路高歌,可惜在赴京考試碰了壁,名落孫山。

這次落榜後,讓他很不服氣,於是在靖康元年(1126)再次去參加考試,但依然在省試時被淘汰,此後屢試不第。

多次失敗的經歷,讓董德元從一個心高氣傲的少年變成了一個油膩的中年大叔,看淡了人世間的冷暖。什麼功名利祿,都是浮雲,我這麼努力,爲什麼命運不垂青於我?

不甘心的他在宋高宗紹興五年,50歲時再次赴省試,這次總算有點小收穫,以特奏名補文學,被委派到湖南寧遠當了一個類似於現在辦公室主任的位子。

三年後,董德元決定再次去參加大考。經歷了一生的他這一次變得很現實,也很滑頭,他摸準了宋高宗和實權派人物秦檜的心思,於是對症下藥。

果然這篇文章得到了宋高宗的賞識,大爲點贊,想欽點爲第一,但董德元也是有官職的人,雖然官不大,但也有官職。按照當時的規定,第一名不能給他,於是將其改爲第二名進士,而讓第二名的王佐成了第一名,當了科舉狀元。

不過,董德元被賜“恩例”,與狀元相同,也就是說等同狀元,叫“恩榜狀元”。類似於現在的享受xx級待遇一樣。

董德元這個人考了一輩子,53歲纔得到一個“恩榜狀元”,所以,他對自己的仕途看的特別重。他知道秦檜是實權派人物,於是極力迎合、依附秦檜。

這個時候了,還要什麼清高?還要什麼尊嚴?還要什麼讀書人的種子?都是虛的。我要的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當然,他要的,都得到了。

依附於秦檜的董德元創造了人生登頂而短暫的輝煌,進士及第短短七年時間就做到了“參知政事、掌左僕射”高位。如果他不是投靠秦檜,能有這麼快的提拔嗎?根本不可能。

這就是董德元快速致富的方法,人生的捷徑。要想成功,就要先放下你所謂的清高。

《續資治通鑑》評價董德元:“德元登第七年而執政,自呂蒙正以後所未有。”

意思是他的上升速度除了北宋呂蒙正外,無人能比啊。

湯思退和董德元也有些類似,湯思退也是個學霸,小時候讀書用功,機警靈敏,他成名也很早,很早就聲名鵲起。後來湯思退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名列第一,主考韓造見其容貌壯偉,斷言:“此生日後定大貴爲相”。

考上科舉之後,湯思退被分配當福建建甌縣令。據說他剛上任的時候,就趕上了考驗。當地發了洪災,入城洪水深達數丈,黎民百姓溺亡數千人。

湯思退二話沒說,立即開倉賑濟災民,勘察水情,組織人力疏通河道,取得抗洪救災的勝利。

秦檜的兩個心腹:董德元和湯思退結局爲何截然不同? 第2張

可以說表現的很不錯,因爲政績好,被提拔上來。到了中央後,整個系統都在秦檜的控制之下,湯思退別無選擇,只能依附於秦檜,成了秦檜的心腹。

秦檜眼看自己快不行了,就把董德元和湯思退叫了過來,分別給二人黃金千兩,考驗二人的忠誠。

那麼,面對黃金千兩,二人會如何抉擇呢?當然,對於他們來說,黃金千兩根本算不上什麼,但這是秦檜的考驗,二人不得不接招。

董德元先接招, 他認爲如果不收下這黃金千兩,怕秦檜認爲自己跟他不是一條心,只有收下才能讓秦家把我當自己人——史稱“不敢辭”。

但湯思退的邏輯卻截然相反,他拒絕了秦檜的黃金千兩。 他認爲收了黃金,秦檜會認爲他希望自己早點死,所以史稱“不敢收”。

那麼,二人誰對誰錯呢?

答案不在秦檜這,因爲他就要死了,答案在宋高宗手中

宋高宗的邏輯是董德元收下秦檜的黃金,就是秦檜死黨,將庇護秦家子孫。而湯思退不受黃金,說明他和秦檜、秦家作了割裂。

所以,湯思退的不收給宋高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於是,同爲秦檜朋黨的兩個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湯思退加官進爵,先後任同知樞密院事和宰相,官越做越大。而宋高宗去世後,宋孝宗繼位,湯思退依然是宰相。

當然,他接了秦檜的班後,大家都說是“一檜死,一檜生”,秦檜死,另一個秦檜(湯思退)生。

而董德元呢?因爲沒做好秦檜的選擇題,結果一貶再貶,最終沒能再得重用。

其實,無論董德元還是湯思退,當時的選擇其實都不算錯,只是二人的邏輯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結果導致了兩種不同的人生結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