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神呂布的方天畫戟是真的嗎?與其他戟有何不同?

戰神呂布的方天畫戟是真的嗎?與其他戟有何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呂布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戟作爲中國特有的一種兵器,出現的時間想當早,上古先秦的《詩經》中就有“修我矛戟”的詩句,可見戟這種兵器在當時是與戈、矛一起廣泛列裝使用的主戰兵器。即便現在提起十八般兵器,也是先說刀槍劍戟。但是如今一提到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呂布所用的方天畫戟。但實際上呂布用的並不是方天畫戟,這種方天畫戟是宋代纔出現的儀仗武器,。轅門射戟中描寫射中戟的小枝也足以說明並非方天畫戟,因爲方天畫戟並無小枝。在漢代,當時軍隊中用的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青銅戟演化而來的鐵質卜字戟。

戰神呂布的方天畫戟是真的嗎?與其他戟有何不同?

卜字戟除了可以刺的尖以外,還有一根橫出來可以勾、啄的小枝。呂布轅門射戟射的就是這樣的一根小枝。在當時,這種有橫枝的長戟是廣泛列裝的武器。比如袁紹手下就有一批配備着大戟和重甲的精銳大戟士。《後漢書》記載:“唯衛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在漢代以前,戟一般是戈與矛聯裝的,有“內”結構的。在西周時期開始出現把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十”字戟。這種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矛頭爲主體,側面出援,構成以刺爲主的戟。另一種是以戈爲主體,把上闌延長和加寬,構成以鉤啄爲主的戟。春秋時期還出現了一種把長鬍多穿的青銅戈和青銅矛聯裝在一起的戟,成爲車站中使用的重要格鬥兵器。戰國晚期出現了一種刺、援合體的“卜”字戟,同時還出現了一種在一根長柄上,聯裝二一三個無內的戈頭,人們把它們稱爲“二果戟”和“三果戟”。從東漢末到三國時期,戟的使用相當普遍。

戰國卜字戟訂做的一把卜字戟。卜字戟對盾牌的剋制比較明顯,上可啄頭,下可勾腿,還可以拉開盾牌往裏捅。比起筆直橫枝的漢代鐵戟,弧形援的戰國戟顯然更適合勾拉。不過青銅戟都是用繩綁在柲上,劇烈戰鬥時容易鬆動脫落,所以選擇改成採用和長槍一樣的套筒固定的結構。由於出土的戰國戟從一米五長到三米長的都有,考慮到這把卜字戟打算作爲單人對抗盾牌的定位,過於長的柄並不適用,所以全長爲210cm,這個尺寸以用起來比較順手,不至於太長揮舞不便,也能保證對抗盾牌有一定的長度優勢。戟的柲也就是現在所稱的柄,和長槍長矛的柄是不一樣的,橫截面首先不能是圓形,因爲握持的時候使用者的手必須要能輕鬆分辨出小枝的位置,且不會因爲用力勾啄而打滑轉向。在出土的戟柲中有八棱形橫截面的,也有橢圓形橫截面的,這都是考慮到柄握住小枝的角度可以保證不會歪。這把卜字戟的柄選擇加工的是橢圓形截面,相對於八棱形比較不磨手,而且也更好加工。

戰國時期戟柲又是什麼材質的呢?在湖南長沙瀏城橋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銅戟,除了木柄戟外,還有積竹木柲戟。而且在湖北省隨縣挖掘出的一座戰國時期的古墓——曾侯乙墓中,也曾經出土了一些積竹木柲的戟。積竹木柲是以竹、木、漆等複合材料製作出來的戟柲,其構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較租約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篾與木棒平行地包茬木棒外邊,然後用絲線纏緊,再塗上黑漆或紅漆,使其光亮平滑。積竹木柲在網上傳說是刀砍不進彈性驚人,但實際上這僅僅是裝飾作用成分更高一些。

其實,積竹木柲實物外邊裹的竹皮幾乎都相當薄,一些檢測報告給出的數據,其厚度實際上只有約0.07釐米,比紙都薄。這自然不可能提供出什麼彈性出來。積竹木柲外邊裹的絲、麻之類的處理,目前發現的都只出現於中間的握手部位,杆的前後都沒有,這代表僅僅也就是起個防滑的作用。目前出土的所有積竹木柲,幾無例外都使用了大漆,上邊繪有各種裝飾。傳統大漆自然是不可能塗在有彈性的杆子上經歷形變還能不皴裂不崩缺,所以積竹木柲必然是沒有彈性的,大漆能提供的防禦力也十分有限,沒聽說刷漆能保證刀槍不入。所以網上盛傳的積竹木柲做好後,刀砍上去發出金鐵之聲自然都是腦補臆測。因此積竹木柲實際上對實戰幫助不大,但是造價就高很多,所以這把戟選擇的就只是普通的山石榴木做柲。

戰神呂布的方天畫戟是真的嗎?與其他戟有何不同? 第2張

戟頭的材料,選擇的是65Mn鋼,雖然戰國時期必然都是青銅戟,不過現如今有更好的材料,也不是拿來做復古裝飾,自然沒有必要選擇造價更高、性能更差的青銅。65Mn鋼結實鋒利硬度有保證,算是不錯的刃材了。標準的戰國戟都是配有尾鐓的,起一個配重調節重心的作用。這麼大的戟頭,如果沒有配重必然頭重腳輕。如果握在後部,揮舞起來是一個費力槓桿的狀態,會非常吃力,如果握到重心處,雖然揮舞省力,但是那也完全喪失了長杆的長度優勢。所以加一個尾鐓來調節重心就十分有必要。並且尾鐓也可以在敵人近身是倒轉柄用尾鐓攻擊敵人。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麼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鬆的歌詞裏,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爲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托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着這些經典,遵循着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着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