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蝗蟲”是什麼?歷史上蝗災頻發後來是怎麼治好的?

“蝗蟲”是什麼?歷史上蝗災頻發後來是怎麼治好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歷史上蝗災頻發後來是怎麼治好的?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我國曆史上發生蝗災的時候,人們爲什麼不想着去食用蝗蟲呢?而那些困擾着中國農民數千年的“蝗災”,爲何如今卻那麼少見呢?這其中有着什麼原因呢?那麼今天小編就帶着大家來重點講一講這個問題吧。

“蝗蟲”是什麼?歷史上蝗災頻發後來是怎麼治好的?

蝗蟲俗稱“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上有一個蝗總科,地球上大約有1萬多種昆蟲屬於蝗總科,分佈最廣泛的蝗蟲則是飛蝗。蝗災,通常就是飛蝗所造成的。但是,現在,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蝗蟲在我國已經成爲一道特色美食了,甚至在有的地方,野生蝗蟲已經不夠吃了,還需要養殖,這一點和小龍蝦的“傳奇經歷”非常類似。當然,養殖蝗蟲也需要做好防護工作,蝗蟲一旦從大棚當中大量逃逸,會對周圍農田裏的莊稼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蝗蟲”是什麼?歷史上蝗災頻發後來是怎麼治好的? 第2張

困擾中國農民數千年的“蝗災”爲什麼會消失呢?難道真的與“吃貨”有關嗎?答案是否定的!小範圍的“蝗災”在全球範圍內都沒有消失,甚至在發達國家也有蝗災,只不過,農業科技發達的地區,蝗蟲不足以造成一種自然災害而已。

在塑料大棚裏養殖蝗蟲,要做好防護工作,最好在養殖基地的周邊飼養一些雞和鴨,它們會把逃逸出來的蝗蟲捕食乾淨。在自然界,蝗蟲也是有天敵的,蝗蟲的天敵主要就是青蛙和鳥類。農田當中少量的蝗蟲,並不會對莊稼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因此,蝗蟲和蝗災是兩回事兒,靠吃的辦法解決蝗災,是現代人天真、浪漫的想法。

“蝗蟲”是什麼?歷史上蝗災頻發後來是怎麼治好的? 第3張

第一:蝗災與人類破壞生態環境

蝗災的發生往往與氣候的變化有關,所以,在中國古代,蝗災與旱災是緊密相連的。蝗蟲喜歡溫暖乾燥的環境,故而有“久旱必蝗”的說法。蝗蟲不僅喜歡吃水稻、小麥、玉米的葉子,而且還喜歡吃蘆葦、稗、白茅以及一些蒿類植物的葉子。人類將大片的草叢、沼澤和林地開發爲農田之後,就使得生態環境趨向單一化,在氣候乾旱的時期,隨着農田周圍草地的稀疏,蝗蟲的棲息地就被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趨向於密集化,隨着密集化程度的提高,繁殖速度也相應的加快了,並且走向佈滿水稻、小麥、玉米的農田,突破一定的臨界點之後,就會形成蝗災。蝗蟲在一平方米的範圍內最多能夠達到數千只,甚至是上萬只,因爲它們是在空中飛翔的,如此密集的蝗蟲,所到之處,遮天蔽日,莊稼盡毀,顆粒無收。在古代,因人類的剩餘糧食不足,當農作物被毀之後,緊接着就會引起饑荒。

“蝗蟲”是什麼?歷史上蝗災頻發後來是怎麼治好的? 第4張

水災、旱災、蝗災是古代農業社會的三大災害,因蝗蟲能夠飛翔,所以,古代的蝗災,其影響範圍不亞於水災和旱災。從先秦時期開始,我國就有蝗災了,《詩經》裏記載道:“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其中的“螟螣”即是指蝗蟲,當時的人們如何驅趕蝗蟲呢?使用“秉畀炎火”的方法,就是在夜晚的時候,點火誘捕蝗蟲。

總體來說,中國古代的蝗災呈現出頻率越來越高發的態勢,秦漢時期,蝗災平均每8.8年一次,而到了明清時期,則增加到每2.8年一次,史書中記載的蝗災次數,越到後來的歷史時期越多,這與人類不斷破壞生態環境有關。原始森林、草地的面積越來越少,生態呈現出單一化的趨勢,蝗蟲就越容易聚集。另外,歷史時期,我國的氣候從整體上來看,是趨向於乾冷的,這在北方地區表現得十分明顯,氣候的乾旱,也增加了蝗災爆發的次數。

“蝗蟲”是什麼?歷史上蝗災頻發後來是怎麼治好的? 第5張

第二:治蝗與蝗災的消失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蝗災的發生與饑荒是緊密相連的,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對於蝗災的治理。人們通常採用鳴金驅趕、火燒、捕殺等辦法滅蝗,但是,這種辦法,對於大面積的蝗災,收效甚微,蝗災發生之時,蝗蟲的密度太高了,人們來不及驅趕和捕殺。在中國古代,由於人們對蝗蟲的科學認識知之甚少,老百姓通常把蝗蟲當作是“蝗神”,遇到蝗災時,往往燒香拜佛,求助於神靈,這更加耽誤了滅蝗的時機,直到晚清民國時期,我國偏遠地區鄉村的農民,仍然把蝗蟲當作是“神蟲”,例如,1927年,我國山東省的高密發生了蝗災,人們紛紛在堂屋或者田邊擺起神案,上香祈求;1931年,江蘇省北部一帶發生蝗災,當地的農民焚香祝拜,希望蝗蟲早日飛走。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們對於密集度非常高的飛蝗,是無能爲力的,比較科學的做法,就是養一些雞和鴨來啄食蝗蟲,但是,雞和鴨的數量畢竟有限,它們也捕食不了如此之多的蝗蟲。而且,在中國古代,農民一般養不了多少雞和鴨,因爲飼養家禽和家畜是需要糧食的,在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年代,沒有多少剩餘的糧食。然而,有的時候,運氣比較好,蝗災來了以後,正好遇到了成羣的飛鳥,於是,地裏的禾苗就能夠得以保全,如:《新唐書》記載道:“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貝州蝗,有白鳥數千萬,羣飛食之,一夕而盡,禾稼不傷。”《舊五代史》記載道:“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六月,許、陳、汝、蔡、潁五州蝝生,有野禽羣飛蔽空,食之皆盡。”但是,這種情況是極少發生的。總的來說,當時的人們遇到蝗災,還是“靠天吃飯”。

“蝗蟲”是什麼?歷史上蝗災頻發後來是怎麼治好的? 第6張

最近幾十年以來,蝗災離我們的生活已經越來越遠了,彷彿消失了一般。爲什麼現在沒有蝗災呢?這主要得益於飛機在農業生產領域的運用。現在遇到蝗災,人們可以使用飛機噴灑農藥。飛機噴灑農藥,可以有效地滅蝗。由於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蝗災”的預報也非常的準確,能夠提前做好防範,而在古代,蝗蟲的出現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蝗災作爲一種災害,現在已經消失了,但是,小範圍的蝗災依然有,即使是發生小範圍的蝗災,也不會形成災害,因爲我們現在有完善的糧食儲備體系。蝗蟲會造成糧食減產,但不會形成災害,正如現在的水災和旱災一樣,小範圍內存在,但是不足以形成大的災害。隨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我們整個社會應對這些傳統的災害的能力是非常強的。因此,在21世紀的地球上,經濟發達的地區,是不會出現蝗災這樣的傳統的災害的。

“蝗蟲”是什麼?歷史上蝗災頻發後來是怎麼治好的? 第7張

使用農藥滅蝗,蝗蟲會不會產生耐藥性呢?蝗蟲與細菌是不同的,細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生物的繁殖速度快,意味着進化速度就快,人們頻繁地使用抗生素,細菌會變異,形成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但是,蝗蟲、老鼠畢竟是多細胞動物,繁殖和變異的速度相對於細菌來說是非常緩慢的,只要人類合理使用殺蟲劑、滅鼠藥,昆蟲和老鼠是能夠得到有效控制的。

綜上所述,現在沒有蝗災了,是因爲農業科技進步的原因,與蝗蟲是不是成爲了一道美食無關。事實上,養殖蝗蟲,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防止蝗蟲逃逸。人類靠吃的辦法,是解決不了蝗災的,除非遇到了“白鳥數千萬”、“野禽羣飛蔽空”的情況,才能夠依靠天然的食物鏈的辦法解決蝗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