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服飾:明代金銀首飾

明朝服飾:明代金銀首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元人手中接過封建社會接力棒的大明帝國,金銀首飾的風格,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改宋元金銀首飾的草根本色,雍容華貴,宮廷氣十足,明代金銀首飾有趣的事兒,還遠不止這些。

明代金銀首飾在名稱上,有了細緻的分別,大大小小的簪釵,各有其名。另外,由於狄髻(金絲髮罩)的出現,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組合關係,首飾的插戴之滿,是明代女子的妝束特點。

累絲工藝,是明代的絕活,它把明代金銀首飾的製作,定型爲技術化的風格。

累絲工藝使首飾的立體造型,或繁複的構圖,用材大爲儉省,也讓金銀本身,變得柔和輕盈,精光內斂,更宜於在鑲嵌工藝中,襯托玉石的魅力,同時還豐富了首飾圖案的表現手法。

鑲玉嵌寶,雖在明代大爲興盛,但寶石加工不太發達,還沒有現代的切割工藝,多是依照寶石的自然形狀填嵌,託座與寶石的扣合,多半不很緊密,易脫落,這個可從明定陵出土的首飾文物上看到,和現代的鑲嵌水平還有差距。

明朝服飾:明代金銀首飾

金絲髻

 “狄髻”金髮罩頭飾組合

明代首飾的名稱,仍與唐宋相似,即:通名多,專名少。

與宋元相比,明代金銀首飾顯示出的一個最大變化,是類型與樣式的增多,在名稱上,有了細緻的分別,大大小小的簪釵,都按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紋飾、式樣、長短的不同,而各有名稱。

比如,明代文獻中提到的若干名目:狄髻、金絲髻、挑心、掩鬢、壓發、圍發、耳墜、墜領、鈕釦等等。雖然有些時候沒有說到質地,但對照存世實物,可知是以金銀爲主。

明代金銀首飾中出現了“狄髻”。

明朝服飾:明代金銀首飾 第2張

明代婦女狄髻

狄髻是俗稱,金絲編就的狄髻,明代也稱“金絲髻”或“金絲樑冠”,即女子戴在髮髻上面的發罩。

由於狄髻的出現,金銀首飾遂以一副頭面爲單位,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組合關係。

額角,鬢邊,稱作“四鬢”。《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七回,形容夏日裏潘金蓮、李瓶兒的一身家常妝束,“惟金蓮不戴冠兒,拖着一窩絲杭州攢,翠雲絲網兒,露着四鬢,上黏着飛金,粉面額上貼着三個翠面花兒”,論修飭嚴整,四鬢都要裝點得一絲不苟纔算是好,不少簪釵便是爲此而設計。

換句話說,明代所謂的“一副頭面”,便是指插戴在“狄髻”周圍、裝飾題材一致的各式簪釵。

頭面一副,講究者,按照《天水冰山錄》(紀錄抄沒嚴嵩家產的清單)中的記述,在十至十二三件左右,或多至二十餘,或少至五、七,以前者爲常。

明代墓葬出土的若干組首飾中,大致可以認爲:一支挑心,一枚分心,鬢釵一對,各式小簪子亦即小插、啄針之類的“俏簪”三對,如此十件,即通常的“頭面一副”。

繁者,添掩鬢一對,又小插、啄針若干對,若更增花鈿、頂簪、後分心,便至二十餘件了。

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大明王朝,文化發展總勢,趨於保守,然而其金銀首飾,卻越發雍容華貴,宮廷氣十足,這和貼近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銀首飾,形成了巨大反差。

然而,“雍容華貴,宮廷氣十足”,正是一種保守的趨向。

明朝服飾:明代金銀首飾 第3張

銀鎏金鑲玉嵌寶蝶趕花挑心

滿清以前的金銀首飾,傳世品極少,而考古發現又有很大的偶然性,它反映的情況,只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冰山一角。宋元金銀首飾今天能夠見到的宮廷作品,是很少的,明代則恰恰相反,出自宮廷的佔了很大的一部分。

明定陵所出文物不必論,其他如嬪妃、外戚,各地藩王及藩王家族墓,開國功臣墓,所出的金銀首飾,其實都以宮樣爲主。宮樣首飾的雍容華貴,在明代始終是人們欽羨、追仿的對象,或許這和明代市俗商業文化的發展有關。

宋元金銀首飾,多出自民間工匠,明朝內廷設有專爲皇室打造首飾等金銀器物的“銀作局”。

題材上,宋元多選擇清新活潑的自然景物,明代則傾向於把花草禽鳥組織爲各種祥瑞圖案。以紋樣中各個物事的諧音,構成吉祥之意,也是在明代纔開始廣爲流行,但在金銀首飾中,尚不多見。爲壽日婚嫁等吉慶喜事,而製作的首飾,或取用釋道人物,或以制字、嵌字、鏨銘的方法,直接點明圖意,如:西王母壽字挑心、劉海戲蟾壽字挑心等。

此外,佛教藝術,以及佛教人物中的妝束和器具,也是明代首飾取材的一個來源。除挑心、掩鬢外,還有佛手簪、禪杖簪等,式樣細巧別緻,是從世俗化了的神佛世界中,生長出來的裝飾趣味。

這些,都可以說是以“宮樣”引導時代潮流。

 累絲:工藝精巧又省料

鑲嵌,是明代金銀首飾的工藝特色,且對滿清金銀首飾的製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累絲工藝,把片材處理爲花絲,使首飾製作精細到最小的構成因素,金的柔韌品質,也在累絲工藝中被髮揮到極致,成就了首飾製作精細的極致,實例如南昌青雲譜京山學校出土的金累絲蜂蝶趕花鈿。

用九釐米長的窄金條做成一道彎樑,素邊絲掐作牡丹、桃花、杏花和兩對遊蜂、一隻粉蝶的輪廓。薄金片打作蜂蝶的軀幹,花心、花瓣、翅膀平填細卷絲,然後分別攢焊、鑲嵌爲一個一個小件。九朵花用細金絲從花心穿過系綴於彎樑,再把做好的“螺絲”抽去芯線,一端繫於蜂蝶,一端從花心或花瓣裏穿過去,然後繫於彎樑,蜂蝶便輕輕挑起在花朵上而姿態各有不同,粉蝶是正在採花的一刻,遊蜂是斂翅將落而未落的瞬間。

累絲更宜於在鑲嵌工藝中襯托玉石之溫潤,寶石之明豔。如明樑莊王墓出土的金累絲鑲玉嵌寶牡丹鸞鳥紋分心和金累絲鑲玉嵌寶牡丹鸞鳥紋掩鬢。

明朝服飾:明代金銀首飾 第4張

金累絲鑲玉嵌寶牡丹鸞鳥紋分心

累絲同時也豐富了首飾圖案的表現手法,比如平填和堆壘。

總之,累絲是金銀器手工製作所能達到的精細之最,它把明代金銀首飾的製作定型爲技術化的風格:纖巧,秀麗,規整,精細至上。而明人對“奇巧”的欣賞,也可以說是由洗練與圓熟的技藝所成就的趣味,金細工藝中的累絲,也是其中之一。

 寶石的深加工不發達

宋元工匠把“錘鍱”工藝發揮到極致,而明代金銀器首飾的主要工藝特點,是金銀與寶石的結合。這種鑲嵌之風的盛行,與鄭和下西洋帶回的珠寶製作觀念,及大量囤積宮廷的寶石有一定的關係,但只是原因之一。

對寶石的熱情,元代已經開始了,新朝統治者帶來對所謂“回回石頭”的喜愛,此風遂盛。

鄭和帶回的珠寶,或者可以說是推波助瀾。湖北鍾祥明樑莊王墓出土的金鑲寶簪釵,不妨作爲一證。

《明史》卷八二《食貨六》說到,明嘉靖中期以後,“太倉之銀,頗取入承運庫,辦金寶珍珠,於是貓兒睛,祖母碌,石綠,撤孛尼石,紅剌石,北河洗石,金剛鑽,朱藍石,紫英石,甘黃玉,無所不購。穆宗承之,購珠寶益急”;萬曆中,“帝日黷貨,開採之議大興,費以鉅萬計,珠寶價增舊二十倍”。

萬曆年間的《五雜組》卷一二,列舉當日爲世人所重的各種寶石,而曰“皆鑲嵌首飾之用”,定陵以及大抵同時的藩王墓葬所出頭面,多以珠寶爲飾,自然與這樣的背景密切相關。

紅藍寶、祖母綠、貓眼等寶石,性脆且硬,易崩裂;黃金白銀性軟,這種“軟”與“硬”的結合,對當時的工匠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金銀首飾的鑲玉嵌寶,到了明代才大爲興盛。

蒲松齡《七言雜文》詠銀匠“簪頂牢箝石榴子”,“金鑲蝴蝶鬧紛紜”,便都是具體式樣的描繪。實例如北京萬貴墓出土的一支金鑲寶蓮花頂簪。

金簪造型爲一朵重瓣蓮花,系用金片捲成圓管把蓮花舉爲三層,紅、藍兩色寶石一一鑲嵌花瓣,一顆黃寶石即明人所謂的“酒黃”,嵌在當心以爲花蕊。花團錦簇的效果,原是用了層疊鑲嵌的辦法營造出來。

金銀和珠寶玉石的結合,重要的是烘托和映帶,金銀和珠寶俱爲構圖的元素,要須根據這些元素不同的特性而安排位置,使得光和色在相互映襯之下顯出和諧與生動。

明朝服飾:明代金銀首飾 第5張

中國古代的寶石加工,一直不很發達,細緻的加工,根本談不上,直到明代,鑲嵌工藝中也沒有對寶石的精細加工,多是依照它的自然形狀而填嵌,託座與寶石的扣合,多不是很緊密,因此極易脫落。

 帝后首飾非最佳

宮廷金銀首飾的製作有講究,使用起來也有嚴格規定。禮制規定中的各種首飾,其實並不精彩,比如王室墓葬屬於女性的金銀首飾,基本構成是金簪一對,金鳳簪一對,金帔墜連釣圈一副。這原是聘禮的基本組成,因此金飾上面多有銘文,式樣也很程式化,其製作者,主要是“內官監”和“銀作局”,即所謂“內府製作”。

屬於帝后者,等級最高的便是金鑲寶珠點翠龍鳳冠,不論式樣還是工藝,它都算不得最好,實在不如定陵出土的,在禮制之外的其他幾副頭面,如“金鑲玉寶壽福祿首飾一副”,“金鑲玉龍牡丹珠寶首飾一副”,又“金鑲玉嵌寶蝶趕花首飾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