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印象 > 歷史劇 > 《大決戰》在第二集內容當中,蘇青飾演的王翠雲角色上線

《大決戰》在第二集內容當中,蘇青飾演的王翠雲角色上線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電視劇《大決戰》在央視一套播出第二集。在第二集的劇情內容當中,蘇青飾演的王翠雲角色上線。解放戰爭的歷史資料“汗牛充棟”,能夠形成電視劇橋段內容的資料,更是浩如煙海,可爲何要在這部電視劇作品當中塑造一個王翠雲的形象呢?這一疑問,估計很多觀衆在看《跨過鴨綠江》的時候便已經有了。

《大決戰》在第二集內容當中,蘇青飾演的王翠雲角色上線

在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當中,也塑造了鄭銳和鄭雙雪等人物角色。這些人物,在正史當中,是找不到唯一的對應的。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是電視劇作品當中藝術性創造的角色。這部電視劇的歷史內容也非常浩瀚,能夠用的資料非常之多,爲何也要塑造鄭銳和鄭雙雪這樣的角色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爲戰爭劇增加更多的視角,尤其是“普通視角”。在《跨過鴨綠江》當中,鄭銳這個角色,爲觀衆們提供的是普通戰士的視角,他全程參與的任務非常之多,能夠帶出的視角故事也非常有效。妹妹鄭雙雪,承擔的,也是這個任務。在戰爭劇當中,往往都是領導層的視角,缺少這種“普通視角”。所以,劇作在塑造的時候,總是會增加“鄭銳”、“鄭雙雪”這樣的角色。

《大決戰》在第二集內容當中,蘇青飾演的王翠雲角色上線 第2張

回到電視劇《大決戰》當中,創作手法也是一樣的。《跨過鴨綠江》當中,“普通視角”是用這組兄妹內容來完成的。而在《大決戰》當中,“普通視角”則是由王翠雲和武雄關這組尚未成婚的夫妻來完成的。這是戰爭劇當中非常重要的敘事角度,且這個視角纔是最容易攜帶人文情感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比如,在《大決戰》第二集的劇情內容當中,王翠雲帶領姐妹們闖關東。可誰知,海上便遭遇了敵船。敵船不分青紅皁白,直接開槍射殺,根本不管什麼婦女老幼。這是高層的戰爭視角所無法呈現到的。用“普通視角”來呈現,用王翠雲等角色的遭遇去講這個事情,就能夠很好地證明,解放戰爭的必要性。

《大決戰》在第二集內容當中,蘇青飾演的王翠雲角色上線 第3張

在《大決戰》當中,王翠雲去闖關東,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未婚夫。這是劇作當中的愛情敘事線索。戰爭劇的主要內容,當然是慘烈的戰爭,但只有慘烈,就缺少了人文氣息。《跨過鴨綠江》用兄妹內容沖淡戰爭硝煙,《大決戰》則用夫妻情去沖淡。這是相似的,也是較爲負責任的人文創作手法之一。

部分觀衆可能對《大決戰》的期待,只有炮火連天的戰爭場面戲份。這顯然是把《大決戰》期待小了。真正優秀的戰爭劇,不宣揚戰爭,而是呈現更多的視角出來,讓大家珍愛和平。尤其是這種“普通視角”上的敘事,非常重要。王翠雲這個視角,能夠讓觀衆看到作爲普通人在戰爭當中的一面,有戰爭帶來的不幸,也有走上正確道路帶來的成長。

《大決戰》在第二集內容當中,蘇青飾演的王翠雲角色上線 第4張

我在《大決戰》首集的解讀文章當中,看到不少觀衆的留言,擔心這部電視劇從重慶和談開始演,離真正的“大決戰”還有很遠的時間,擔心劇作戰爭戲份內容不夠激烈,到來非常晚等等。正是因爲這些留言內容,小編才覺得應該聊一聊“文戲”的內容。像“重慶和談”,像“王翠雲”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於比具體的戰鬥場面要重要的多。

戰爭,要到了不得不打的時候,纔去打,而且,在藝術作品當中去呈現,也不是渲染戰鬥場面的快感,而是呈現更多的悲壯慘烈。這種文學敘事的基礎性要求,在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當中,便已經奠定清楚了。《跨過鴨綠江》、《大決戰》等戰爭劇內容,都是遵循這一原則去進行創作的。

《大決戰》在第二集內容當中,蘇青飾演的王翠雲角色上線 第5張

在《跨過鴨綠江》當中,到了第8集才正式開打。前邊,都是對“和平地最終爭取”,和平已經被敵寇破壞殆盡的時候,戰爭才正式打響。在《大決戰》當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毛主席一行,去重慶爲爭取和平而談判,這是把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乃至於東北已經發生武裝衝突了,周總理等人依舊在重慶爭取和平等等。這些文戲,在藝術創作上,要比武戲重要。戰爭劇,不是窮兵贖武,而是爲了維護最終的和平而戰。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重慶和談”、“王翠雲戲份”等內容囉嗦,這些“文戲”,提供的都是黨和人民對於和平地極力爭取,這是戰爭劇最好的底色。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